老师在教学中要怎么培养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是学校最主要的主要学科课程。而小学数学作为基础的教育,能够更好的为中学打下基础,防止偏科生出现,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因而要更加注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良好的导入是关键
在实际的教学中,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课堂导入的地位。在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数学教学中的导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数学有时是比较枯燥的纯数字题,良好的导入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整个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在初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出现明显的偏科,作为主要学科的数学更是让许多学生头疼的课程。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初级阶段教学,更要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常见的导入方法有许多,例如,回顾法、故事法,提问法等等。导入不仅可以是对新知识的开启,也可以是对旧知识的回顾。
二、将情景教学引入课堂
情景教学是一个教育学上的概念,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情境中。在情境中进行教学。现代教育改革将情境教学放入一个重要的位置。教育再也不是过去的,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学重视的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现代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对学生的鼓舞、激励。例如在讲解数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充分利用提问的教学方法
现代课堂再也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讲解,课堂提问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单纯的教师讲解,有时候并不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会让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巧设提问环节,适当的提问能够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为课堂增添色彩。例如,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首先提问,让学生努力思考,学生踊跃回答,教师在进行简单点评,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
数学有时候都是纯数字的题,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智力上升的阶段,接受能力有限,有时候纯数字的题会让他们觉得很枯燥并且无从下手。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教育更能使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举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如吃了几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
五、充分利用游戏式教学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自制力较差,活泼好动,注意力往往不那么集中,纯讲解性的知识,很容易使小学生厌烦,进而丧失对学习的信心。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游戏中令学生学习到需要的知识。游戏教学是一种活动式教学,种类多样,学生可以集体参与,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找朋友”、“抢答”、“接龙比赛”等。利用游戏进行教学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为课堂增添色彩。此外,游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养成他们团结友爱的性格,有效的改善现代独生子女以个人为中心的行为。
六、充分利用激励和评价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评价制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应当定期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在评价中,要求要多鼓励,少批评和斥责。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良好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这就要求要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评价制度。事实证明,良好的评价也能够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对老师依赖的阶段,教师在其心中是一个神圣的形象,期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因而教师有效的评价对其具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1.构建融洽的情感氛围
1.1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心理认同。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要有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甚至幽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知。教学中,教师要充满激情,并经常变教法,在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中“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凭借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信服教者的心理认同。
1.2用爱构建民主课堂,拥有“心理安全”。
儿童文学家冰心说:“我只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互相亲爱的朋友。”教学中,我们要满腔热情地爱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要通过创设心理自由的课堂教学空间,消除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使学生敢于提出疑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才会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想象更丰富,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习惯。
1.3发现成功亮点,享受成功喜悦。
成功会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心理求知的原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性地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会为获取渐进式的成功感到高兴和骄傲。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解答不完善,教师也不应有丝毫的责备,而应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之美来源于数学思想与实际道理的有机结合。数学美包括:简洁美、对称美、多样统一美、和谐美、逻辑美、数学内容美等。所以,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有必要将数学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使整个数学体系呈现无与伦比的和谐优美的统一。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将教材中美育因素融化在教案之中,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
2.善用“好奇心”
“奇”从“疑”中来,学生对某一数学问题,感到“矛盾”、“疑惑”不解时,就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如,教学圆锥体体积时,我将学生分组,每组给定准备好的实验材料: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圆柱容器和沙子。要求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往圆柱容器里装,直到装满为止。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兴趣甚浓,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往圆柱容器里倒,三次正好装满,说明了“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我又出示一组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圆柱容器,请学生观察操作,学生发现装了四次才装满。此时学生顿感“矛盾”,“疑惑”不解。通过这样的设计,把研讨推向了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巩固并强化了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圆锥体的体积只等于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意数学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学习“分类”一节新课的前天,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让他们到商场、小卖店、超市或菜市场去调查、访问,了解一下各自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课堂中让学生相互交流、汇报。这样做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时间、空间。
4.加强实践操作
《课程标准》提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新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体现在“情景―探索―试一试―练一练”的编排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经历学习的过程”,要让他们多探索、多实践,做到体会数学、内化数学。教师要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必须给学生创造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开阔视野,探究奥秘,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比如:组织学生调查,参加兴趣小组,搜索市场有关数据,等等。教学中可采用“学生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做一些习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仍有学生弄不明白,可请一些已经弄明白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讲解。
相关文章:
1.走进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