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如何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还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一、引导学生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容都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则是无限的,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由此看来,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有效补偿。如学习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去读高尔基的另一篇文章《海燕》,去感受高尔基的人格、思想等,课上进行交流之后再来学习这篇课文。
这样不仅能更深地了解高尔基的为人,也能把学生的思维导入深层,与作者产生共鸣。或者可以在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介绍一篇与课文中人物有关的另一篇文章。如《虎门销烟》,学完之后,可以补充一篇课外阅读训练,有关林则徐的另一个伟大的事迹,然后做一些小练习,体会林则徐的正直不阿、护民族尊严等品质。
这些都是真正做到了把课堂学习引入到课外阅读上。通过这些课堂上补充的课外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从阅读数量上得到了扩展,而且还能在阅读质量上得到基本保证。只要加以适当点拨,加上课堂上教材的分析学习,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从课外作品中去饱尝喜怒哀乐的百般人生滋味,从而实现把课外阅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三、开展活动,推动阅读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有所得,又期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1)“擂主大赛”。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天利用20分钟的自习课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成果汇报,每组抽出几位学生汇报,结果记入小组总成绩中,每周评选“优胜队”,每月评出“擂主队”,向“擂主队”挑战成为同学们奋斗的目标,这样就能推动课外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这是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还可以渗透教师对所交流的内容的肯定性评价,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
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读书的体会或感想,也可以介绍图书信息或阅读方法,学期末可以评选出“汇报之星”,给其他同学作出榜样。(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如读书知识竞赛,即设计若干知识题目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编知识小报比赛、速读赛等。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组织交流,反馈教学
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
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
五、注重素养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
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在教学中,针对低、中、高段的学生特点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于低年级段的孩子,重在激趣。
如: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己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
对中高年级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辩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
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以帮助孩子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一、激发兴趣,促成课外阅读
(一)巧设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欢喜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二)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例如,学校举行读“一本好书’活动,为了有针对性的读书,我花了大量的心思,走访了许多专家,他们一致向我推荐《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利用整个一个假期把这本书细细品读了一遍,里面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我,而且有一种想向人倾诉的强烈愿望。我决定把这本书介绍给我的学生。自上学期我在我所辖班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每天早晨7点30分至7点40分,利用着10分钟的时间由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读一则《爱的教育》中的日记。一段时间后,我惊喜的发现班上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上升的同时,学生的德育素质更有了质的飞跃。
(三)巧妙利用网络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不单单用眼睛去读,还可以用耳朵去听。时下每个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教师如果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可以让学生每天浸染在美文的熏陶中,语文素养没法不提高。例如我校利用每天中午午休的时间,低年级播放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高年级播放美文欣赏,优美的旋律动听的语言不仅给孩子们带来知识的满足,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说一石二鸟呀!
二、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
(一)目标阅读法
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二)快速阅读法
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一方法在小学五六年级中普遍使用。
(三)品味阅读法
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摄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便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例如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四)“动笔墨”阅读法
1.圈点勾画
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2.作批注
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
可作摘抄、写心得。
4.作卡片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作批注,说感受;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多读 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三、适当指导使其善悟
虽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
四、加强评价、反馈,保证阅读质量
学生有广阔的阅读自由和阅读空间,但这不等同于“自由化”,绝对的自由会削弱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的评价与反馈以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评价时,方法要灵活、多样、实用。可采用集体、个体两种评价方式。集体评价,师生全员参加,结合阅读情况,搞一些专题活动,汇报阅读成果,这种方法不宜常用,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个体评价较简单易行,可以通过谈、写读后感来检查学生阅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