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有哪些好的提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没办法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这是因为老师没有掌握恰当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低下,这就要求老师调整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提高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当中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教学的主体。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将课本中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为了使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能够取得好成绩,片面的重视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点的记忆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没有重视起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死记硬背的语文学习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使学生变成了一个只会被动接受语文知识的学习机器,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语文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语文课文,独立解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来实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1]。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一)运用情境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通过采取使用情境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先准备好课堂的导入环节,来集中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的注意力,语文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创造出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导入情境,将学生引入到精心营造的课堂教学环境当中,在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合理的提出问题并进行问题解答,提高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独立思考能力,采用情景教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处于具有强烈真实感的问题情景环境当中,提升学生们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有效地提高。
(二)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都是以老师对知识的讲授为主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只是单纯的接受老师的讲解,老师在上面讲什么内容,学生就在下面学习什么,这样的授课方式难免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在下面非常容易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对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对于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授课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做好分组安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使得学生们在小组中能够共同学习,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激发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效率[2]。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的课堂模式已经成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没有充分的共同学习时间,老师留给学生讨论时间不足等问题,使得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加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正处于初步养成的状态,所以想要加强学生们这些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借助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采用,语文老师们越来越重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小学語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们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将原本教材中枯燥的知识内容转变为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往往会对这些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授课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3]。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来说,这些学生的心智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更加喜爱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只是一味地严格要求学生,却不关注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状况,这就会导致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低下,而借助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情况,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巧用课前三分钟夯实学生基本功
一、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
语文课程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展开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不注重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而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听、读、写能力的培养上,从而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还有部分学生是胆小,不敢说。由于我校地处城鄉交界处,生源来自不同地方,且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平常极少在大众面前发言,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总是紧张、不自信,声音小得只有自己能听见,让他们走上讲台说话更是手足无措。我在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学生在“说”这方面能力的欠缺。怎样才能有效改变这一状况?我巧借课前三分钟,每天语文课安排一个学生课前说话,让每个孩子得到锻炼。从二年级开始,我最初让学生上台背熟悉的古诗,我们把这称为“每周一诗”,我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说话:大家好,我叫×××,今天我给大家背的古诗是《××××》。背完古诗后,再让上台说话的学生教全班读一遍。凡是上台说话的学生,我都要求他们态度大方,声音洪亮,完整、清楚地给同学们背古诗和教读古诗。刚开始实行的时候,效果并不好,班上很少有学生能达到上述要求。大部分学生要么羞羞答答、满脸通红,要么局促不安地站在讲台上读不好、说不好。但经过大半个学期的训练后,我发现学生说话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正是开展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的效果吧。学生到了三、四年级,我逐步增加所说内容的难度,课前说话的内容以讲故事为主。我们称之为“精彩故事天天有”,如讲成语故事、名人故事、童话故事、历史故事、哲理故事等,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他们在大众面前说话的胆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课前三分钟演讲还能有效帮助学生纠正不规范的发音,进而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二、培养学生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刚开始时,学生都很感兴趣,但一想到要轮到自己上台了,又有点害怕。后来我一了解,发现孩子们是缺乏信心,怕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出丑。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了启发、诱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告诉他们这是展示自我的一个好机会,只要自己认真准备了,上台就不那么害怕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路开阔了,信心增强了,胆量也大了,都想当众施展自己的才华。我班上有一个学生,平时说话一紧张就有点结巴,快要轮到他上台的前一天,我鼓励他认真把古诗背熟,按照课前说话的模式练习几遍,第二天,轮到他时,我真的有点担心,出乎意料的是,他顺利地完成了,而且一点也没有结巴,他说完后,全班响起了祝贺的掌声。从那以后,我发现他上课爱举手发言了,也敢在大众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了,是课前说话改变了他,给了他说话的勇气和信心。
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开阔眼界,丰富业余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英国教育心理学家彼得·菲利普曾说过:“教学要善于选择突破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把“课前三分钟说话”作为语文教学表达能力培养的突破口。每学期,我都会给学生定一个课前活动的大目标,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材料。如,在二年级“每周一诗”说话活动中,我给学生准备一个厚的笔记本,学生把自己要背的古诗认认真真抄写在笔记本上,要求书写工整,抄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轮到下一个同学时,再传给别人。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就积累了20多首诗,学生在抄诗、读诗、背诗的过程中,整理了资料,增长了见识。特别是到高年级的讲故事活动中,学生要准备第二天的课前故事,他们必须自己去看许多课外书,筛选故事,还要把故事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再把故事认真抄写在我给他们准备的故事本上,他们真正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来,把课外知识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整个准备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收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四、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评价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我们班的课前活动并不是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必须全员参与,让课前活动成为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课前活动中心发言人精心准备的材料只读或说一遍,其他学生必须认真倾听,不能开小差,更不能讲小话,一字不落听完,然后答题、评价,回答中心发言人的提问,听者则评价台上中心发言人的表现。他们以有答题的机会为荣,以答得好为乐,以中肯的评价得到老师的首肯而自豪,这就达到了以读促听的效果。课堂活跃起来了,使课前三分钟妙趣横生,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了。丰富多彩的课前三分钟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乱糟糟的现象不再有,使学生能够心情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之中,让学生对语文课充满了期待。在这短暂的期待里,发挥了学生的潜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