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有效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的有效预习策略
1、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自觉预习语文的习惯,教师必须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语文,是因为语文需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需要书写大量的生字词,需要日积月累的摘录,需要背诵经典诗文,而且学习语文小要做到规范书写,大要做到处处留心,让学生喜欢也的确是件难事。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在预习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班集体中总是存在着差异性,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在预习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注意这个差异,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不动脑、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了相应提高。其次,在教学的过程,教师优先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预习中的问题,在回答问题中发现他们的知识缺陷,并给予弥补,使学生共同进步和提高。最后是鼓励,学生只要能写一个字,一个词,能开口讲话,就要给予表扬鼓励,不要训斥学生。往往学习差的学生胆子特别小。他们怕出错误、不敢发言,可只有通过学生发言,教师才会发现学生没有弄明白的地方,然后再给予讲解。按学习优差搭配学习分组,在预习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要求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和督促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按时完成预习任务。
3、要丰富预习形式,组织学生合作预习
在进行小组预习这种预习形式的过程中,教师组织者的角色就凸现出来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成绩水平和同学关系,把学生按学习基础、能力、兴趣、特长,家庭情况等科学地分成若干小组,让喜欢发言,成绩好的同学担任预习小组长,并赋予这位小组长一定的权力以此来树立他在小组中的威信。当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回答问题的水平,对小组成员适时做出人员调动和分组标准与形式的变动。
在小组合作预习中,小组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还相互影响。家中没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可以共享小组组员的网络资源。以前不怎么爱读书的同学,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小组预习中发现自己的同学从课外书中获得了那么多的知识,会从内心的羡慕转为学习。以前学习粗心马虎的同学,在小组预习中,会发现别的同学由于学习细心,可以发现课文中许多有趣味、又有意义的问题,进而督促自己也开始细心读书、认真思考了。随着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学们在共同进步的同时也培养了友谊,促进了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4、科学的评价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从而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所以。对学生的预习。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检查和评价。在检查中,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人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结合课堂教学的环节,不断地渗透预习的交流。有些是课始的检查,有些是课中的结合。
5、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习惯是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习惯,预习课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写”的习惯。读课文是感受课文的一种手段,想课文是对课文的领会和感悟,写体会、心得是阅读与自己体验的交融表现。随文记录点滴读书感想,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坚持预习经常化、制度化是养成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关键。
6、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加上预习大部分在家里进行,因此要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即要求父母要抽出时间检查子女的预习完成情况,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作适当的指导,还提醒家长要善于发现子女在预习中的每一个细小进步,并作充分的肯定,不应老在孩子身上挑毛病。当孩子预习出现问题时,要求家长配合教师作耐心的教育和指导。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
一、小学语文预习存在的问题
预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但笔者发现,小学语文预习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一项调查显示:小学教育中只有15%的学生能够达到预习要求。也就是说,有85%以上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要说发挥预习的功能了,预习质量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师生对预习功能的认识不足,没有落到实处;二是预习作业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三是预习作业与课堂教学实际脱节,没有真正发挥预习的功能。
二、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实施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实施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在实践中力图对小学生语文预习进行细化指导,重视个体差异,落实有效预习,从而促进课堂效率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1.有效预习的几种方法
(1)问题预设法。桑代克的心向和态度原则认为,学习者的态度在决定他的行动和成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预习就是要设计好怎样使学生开始接触新知识,而问题是预习的重要载体,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是深入学习课文的切入口。教师可以围绕教学重点设计问题,让新知识“犹抱琵琶半遮面”,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这样既避免了预习作业的“清一色”和“流于形式”,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预习答题的过程中,熟悉了教材内容,提前感知教材中的重点,也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2)批注评点法。初次涉猎课文,学生有阅读兴奋点和阅读期待。此时,他们的方法能够体现出个性,疑问也会有不少;他们的思维最原始,也最精彩。让学生自由批注,即将赏析文章落实到预习环节,让学生个性化地理解文章。
一般常用的批注有符号式、文字式、纲要式等。符号式批注即用各种符号圈划标记出重点;文字式批注有感想、质疑、联想、评价、补充等;而纲要式批注就是把学习内容结果分析、归纳与整理,提纲挈领地形成了一个阅读纲要。
(3)超前感知法。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喜欢提前了解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完成老师的作业,他们尝到了主动学习的快乐滋味。所以,教师可以让有能力的同学超前预习。例如,诗词的学习需要多朗读,品味诗歌语言,可以提前几周让学生朗读、背诵,感受其韵意。必要时甚至可提前一个学期进行预习,比如假期推荐学生阅读下一册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文。
2.不同教学内容有效预习的具体路径。不同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征、基本要素和学习重点,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细化预习步骤,为学生设计好预习的路径,引领他们自主探究,保证了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1)现代文的预习路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预习时要掌握记叙的六要素,逐之课文教学的深入,预习延伸至事情发展的过程、事件的内容、记叙的详略、主要人物的特点、描写的方法、明显关键词句的含义,文章写作手法及作品主旨等。预习议论文可立足于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根据文章不同特点,运用不同路径。比如,观点鲜明而论证丰富的文章,可采用“自上而下”的预习路径,即整体把物文章,找出中心论点,再逐层梳理出分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预习说明文,则要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初步弄清说明的顺序;点明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
(2)古诗的预习路径。古诗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所以预习时除了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释义外,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对理解课文的内涵很有帮助。预习内容的有效设计,避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也避免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高耗,使师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文学解读,进而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的水准。
(3)写作训练的预习。作文课的预习可侧重于习作材料的搜集、活动的体验,情感的酝酿等,教师应根据习作要求做出精心地安排与准备,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写人、事、物时,很多学生语言空洞,言之无物,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所以,应引导学生亲近所写之物,细心观察,指导学生会搜集信息,积淀体验到的切身感受,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写作预习的意义不仅仅为教学形式上的改变,它反映了一种以学生(人)为本,以生活(物)为本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