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后课堂的教学策略

庄宇 224分享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而教师要在课堂上检测学生预习的成效,做好预习后的课堂教学工作,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预习指导

  一、在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一种潜在的学习力量。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尤其现在教育提倡高效课堂,更希望孩子在小学就拥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与孩子的智力有关,还和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入手。

  学生由于刚接触“预习”这一概念,不会预习,教师可以先将这一过程在课堂中呈现出来。为了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给学生留能够激发其兴趣的预习作业。学生只有对预习作业产生了兴趣,才会认真地进行课前预习,高质量且高效率地完成预习内容。刚入学的学生正处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阶段,要改变学生关于教学只是“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思想,从根本上把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对知识的探究,让小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是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监督学生,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课本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或者是监督学生在预习后,写简短预习记录,并将课本中所学的知识记录下来。

  二、小学生预习的具体方法

  在高效课堂背景下,要想取得好成绩,小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还要培养出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要让学生不仅动嘴、动手还要动脑。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以进行有声阅读,从而检测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做,可以将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搜索”出来。例如,学生遇到不会读的字,就让他们查字典,并在文章中用拼音标注出来。在预习过程中有疑问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就用铅笔在课本中标注出来,在课堂中重点听教师的讲解。理解了以后,再将铅笔的标记擦去。在读完之后,要做一个预习后的笔记记录。学生可以选择将好词好句摘抄在笔记本上;或者将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记录在笔记本上;也可以将自己预习课文后的感想写在上面。

  小学语文预习后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要创设宽松课堂环境,给学生高度自由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永远是教学与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前学生三分钟自由演讲,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脱下大衣。社会心理学家把这个寓言称为“南风效应”。如果把这个原理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即是给学生自由度愈高的学习,那么学生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但这并不是说,不要纪律约束的高度自由,而是一种张弛有序的课堂。语文学科几乎都是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获得感受、体验,从而领悟生活与人生的真谛。因此,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精神集中,思维积极活跃,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

  二、要展示课前预习成果,给学生表现平台的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的预习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文本,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辨析、比较、综合,锻炼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前预习的检查总是流于形式,如同虚设,没有真正做好课前预习的后续工作,学生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没有得到尊重,“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学生对于课前的预习也会因教师的疏忽而怠倦,于是专门拿参考书、教辅资料来应对教师课堂的讲课与提问,使课前预习成为一句空话。

  1.生字、生词。小学阶段,几乎每篇选文都有生字生词,教师在检测这个预习模块的时候,无须花费很多时间和很大力气,可以直接板书,让学生填写和指正;或者指明学生抽查;偶尔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当场造个句子,写个片段,检测学生对于新词语的认知程度。

  2.文本解读。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科特色。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由于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所以即使面对同一文本也会做出不同的解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在课前的预习成果及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自己无法解决而需要得到教师指导的问题。在检验这个模块的时候,教师先把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组别,一般以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课前预习结果讨论与交流,然后将本组成员相同的解读成果整理,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前讲解,并板书,签上本组的编号。对文本有不同见解和独到感受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板书,并签上自己的姓名;对文本心中存有疑问的同学,也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板书,签上自己的姓名。经过教师与学生的评价、答疑、释疑之后,“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可能变成其他的形象。教师有选择地决定黑板上文字的去留,留下来的文字,就让学生整理成课堂笔记,并在选文文本上标上文本解读者的姓名与组别的编号。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习更有成效。教师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下展示自我预习成果,并给个人的成果贴上姓名标签,作为印证,这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成功学习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课前充分的预习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鞭策,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叶圣陶先生曾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中说:“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7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