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预习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这一方法地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一、是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
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是分步朗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而言,它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它既是语文能力也是学习方法。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朗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朗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求就不同了,在做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为初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三、是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
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
(5)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四、是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课后思考习题。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读书笔记,对自学的情况进行整理,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读文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即可在课文边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
一、如何预习
首先,搜集整理资料。课前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深人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其次,分步朗读。
记叙文的朗读要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求就不同了,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进入小学高年级,我觉得课前预习尤为重要,同样的课,只有在有准备的心灵里才会生根发芽.
二、预习的设计
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针对学生的这些弱点,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联系。
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弱点外,还存在能力的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不流畅,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概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由于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
三、预习的安排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安排预习呢?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预习: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物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四、预习的收获
预习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效果也就会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