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实施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的有效预习,能够为语文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预习策略

  一、总揽单元,高屋建瓴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时,学生需要先总揽单元目标,形成单元课文整体知识系统,明确语文单元课文要点,从单元整体高度把握预习,减少预习弯路,从单元课文整体特征入手,选准角度思考单元课文,对单元课文进行对比总结。在把握单元课文整体特征时,要辨别单元课文体裁,立足单元课文特征和要素,以便在预习时对症下药。如,应用文预习要把握课文的基本格式和写法;记叙文预习要把握事件发生、事件发展、事件结局;说明文预习要把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议论文预习要把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二、了解背景,体悟情感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时,学生可以先从课文题目入手,题眼即文眼,通过分析不同题目,提炼出题目中的暗示信息,抓住作者写作课文的目的,作为语文预习情感体悟线索。同时,学生还需要对课文作者进行了解和熟悉,深入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辅以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理清课文作品风格,把握课文作品背景,深入思考,感悟课文作品思想情感。在小学语文高段预习中,学生通过查阅和整理作者相关资料,分析作品时代背景时,还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课外知识。

  三、分析提示,找准方向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学习目标和课前准备,这些可以看做是课文预习的自读提示,即预习提示,成为学生预习课文之钥匙。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整合这些信息,整体把握课文作品中心思想、写作背景,反映课文作品的结构安排和语言风格,让学生在预习提示下,了解课文作品,找准预习方向,带着信息预习,有的放矢,提高预习效率。

  四、研读课文,顺藤摸瓜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的最后一步就是研读课文,顺藤摸瓜。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以质疑学习态度,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把握课文预习的度。同时,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顺藤摸瓜,预习中思考课后练习,在预习中“心中有数”,带着质疑和问题上新课,听教师的课堂教学,寻找问题答案,绽放课堂教学异彩。

  小学语文预习策略

  一、预习生字词

  这个预习内容相信所有的老师都布置过的,包括拼拼音认识一类二类字,理解生词的含义,标出一类字的结构、偏旁和音序,还要给一类字组词。几乎第一课时的内容都包含在内。

  学生通过预习认准新课的生字帮助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比如,认读汉字,说说生字的偏旁部首,甚至可以提醒老师那些字容易写错,那些字容易读错。在提高课堂效率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们也乐于完成这样的作业,课堂上检查这些预习成果时往往课堂气氛活跃。

  但是老师们千万不要被学生们表面的现象迷惑,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这些内容很简单,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老师千万不要以为大家都预习了,检查效果很好,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就放松了。因为有些基础差的学生或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还不能很快掌握。所以说这种预习越是会的同学越喜欢,越是不会的同学越是不愿意做。老师就要鼓励这些不会学生课前预习,即使写的不对都不要紧,预习了,就说明他在思考,想表现好。

  其实,在生字的预习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简单。有些内容,比如,组词,理解生词的含义,诵读课文,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这些较难的内容学生就容易放弃,等着老师上课来说。其实,对于预习的要求,老师的要求不要过高,不一定非得找到答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词语的含义,试着读一读课文。留下了疑惑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

  二、预习课文

  对于课文的预习往往都是诵读课文。要求简单,学生容易实施。有的时候早读课上学生就能做到。别看这一形式简单,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刚刚学习的生字,又能够发现藏在课文中的问题。比如,在学生预习《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学生读过课文就画出了好几句不懂的句子,并在课堂上提了出来。我在上这一课时,一开始还在纠结怎样从远到近表现树叶的美,怎样由树叶的美引到树叶的无私奉献时。学生问我,什么叫“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文中为什么要出现“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干脆就直接说一说叶子对大树的作用;再说说一片叶子对其它叶子也有作用。对于这些难以理解的课文不妨从学生难以理解的句子入手,能够吸引学生注意,也能找到好的教学切入点。学生这样做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是一个指导,不能让老师一味的教,教到最后学生不会的东西还没有讲清楚。

  这些预习的内容都非常简单,学生花很少的时间,很少的精力就能做完。正是因为简单,有些老师都不布置这方面的预习内容,只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很短的时间完成,再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学新的内容。其实,老师在上课前还可以让学生看课后的习题,回去思考习题的内容作为预习要求。在苏教版的课本中,课后习题包括字词、课文和课后拓展。特别是关于课文的问题,虽然只有一题,但一定是归纳课文重点的题目。比如,《小露珠》的问题是: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小露珠?学生课前思考这一问题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即使没有想出来,思考了就一定有收获。

  但是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预习也有一定的弊端,有些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干脆不做,就等着老师为他解答。有些同学就翻看参考资料,觉得这样做了就完成了老师的任务。有一次我上公开课,老师布置了预习。等到上课时一提问题,立刻就有学生拿着参考书回答我的问题,不但回答了我的问题还依照参考书给以引申,弄得我都不知道下面该怎样教了。所以在布置课文内容预习时,题目不要太难,也不一定非得给出正确的答案。要知道,学生动脑筋了,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要不,他们预习一下都会了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呢?

  三、搜集材料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这样的作业。比如《孙中山破陋习》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陋习告诉大家;还有搜集有关端午的资料写一篇有关端午的习作;六年级还出现了调查报告形式的作文。这些内容让语文从课本走入社会,走入孩子们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语文知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

  可是这部分内容的预习是最让老师和学生头疼的。老师总是感觉布置下去了,可是做的人太少,课堂上一提问就那么几个学习认真的同学准备了。我在上《梅兰芳学艺》时要求学生回去查阅一些关于梅兰芳的资料。课堂上提问时,没有人能回答,后来只有一个学生回答说梅兰芳是京剧大师,让我很是失望。后来我反思了一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我的提问太笼统了,我应该要求得更具体一些。比如,梅兰芳是那一年出生的,是什么时代的人,他唱过什么京剧,最好能找到有关他的京剧故事给大家说一说。这样效果应该更好一些。所以说搜集资料的预习老师一定要先做准备,帮助学生将条理梳理清楚,有助于学生提高预习的完成效率。比如端午节的来历这篇作文,应该先将资料分为端午的习俗、传说,还可以说一说自己家里端午的习惯。然后在作文中分类叙述,这样学生学会了资料分类,也能够学会有条理地写作。

    74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