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的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的方法

  一、了解预习的益处,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

  学生明白了预习的益处,才能在内心深处产生渴望,简单地说,预习至少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以下提高:

  1.预习可以提高听课质量

  课前不预习,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时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会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而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在上课时可以按照新的知识点去听课,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前,我先布置学生:回去读一读这篇课文,听一听这首二胡名曲,说说自己的收获与学习中的困惑。在学习这课时,学生预习充分,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了民间艺术家阿炳的艰难身世和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起来轻松自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预习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

  在预习中,为了理解新知识就要积极地追忆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自然而然地复习了旧知识,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在预习中扫除了学习障碍,提高听讲效率,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3.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触新课知识,是自己摸索、动脑、理解的自学过程。这种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可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更可以满足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可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一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形成预习机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充分认识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后,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预习方法,形成“先学先练”的预习机制, 不同的年级应确定不同的机制。

  1.在学期初可以安排“大预习”,让学生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浏览一遍,了解教材的知识板块结构、目标任务,初步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比如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当拿到语文书,第一件事就应该是把本册语文书浏览一遍,了解本册内容的梗概。

  2.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可以安排“中预习”,让学生通读单元内容,了解单元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框架、基本要求和重难点等。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指导。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比如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5篇课文《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精读与略读》,前几篇都写了一个伟大人物,歌颂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让学生受其感染,增强学习的动力。学生通过预习,能了解到相关要点,为学好、学透打好基础。

  3.学习新课之前必须安排“小预习”,利用一定的时间将学习内容细读几遍,了解知识点含义,理解疑难问题并做好学习笔记,尝试预习练习和书后练习。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这一课时,课前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熟,画出生字词,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课后习题的答案在文中找一找,分一分课文的层次结构。这样做,既教给了学生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能力,为打造有效课堂做了铺垫。

  三、提出预习要求,掌握预习要领

  众所周知,在小语教学中,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读写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同样,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指导。

  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应把预习的重点放在 “读”上。老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音,认真而又反复地读课文,直至读能成诵。因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应把预习的重点放在“读、划”上。这个“划”,其实也是动笔的过程。划什么?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等,有了这样的预习,上新课时其听课效果就不一样了。

  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来说,应把预习的重点放在“读、划、思”上。上面已经说了“读、划”,这里再说一个“思”。思什么?思知识点含义、思预习练习、思书后练习等。

  先说“读”。这个读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用较慢的语速来读课文,也可以默读。要注意发准每个字的音,特别要注意读准前、后鼻韵母、轻声、翘舌音等。这样,为读好课文扫清了字音障碍和生字障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平缓的语调来读课文,一定要注意不添字、不漏字、不把词句读破,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再说“划”。这个划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它包含理解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两部分。

  最后说“思”。思,就是思考、深思、反思。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在理解预习练习和课后思考题时,对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适当的记号,以便听课时看老师、同学是如何处理的,从而学会解答的方法。高年级同学更应看重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上下功夫,这个写作技巧包括遣词造句、段落之间、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多方面的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辅导学生课堂预习策略

  1、明确预习的目的和任务。预习的基本特点是突出“自学”,即要求学生自己去钻研教材。通过预习,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懂得教材中的重点所在,并尝试做预习笔记,从而为上新课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充分准备。

  2、教会学生预习课文的一般方法。在开展预习活动前,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课文的一般方法和辅助手段。诸如怎样看书(看书的准备活动、步骤、方法、常用符号),怎样查找参考资料,怎样概括归纳,怎样做预习笔记等。叶圣陶先生关于预习有过十分详尽的说明。他将完整的预习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通读全文,主要是掌握分段和标点,可以通过上课时指名通读来加以考察;第二,通过翻检工具书,摘抄释义,认识生字生语;第三,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掌握文章的内容和作法。对语文工具性的重视在叶圣陶先生毕生教育思想中一一贯之,他认为语文即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一因此往往以掌握语言工具为出发点来审视语文教学方法,他觉得学生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以现提出预习,让他们先动动脑筋,自行摸索,或是有解悟,叶圣陶先生关于预习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却还能给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带来醍醐灌顶的启示。

  3、预习前要发预习提纲。教师要在吃透教材,了解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出详细的富有启发意义的预习提纲发给学生。预习提纲对学生的要求要明确,具体。其内容可包括:预习课题,预习页数,应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预习思考题以及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提示等。这样,学生在预习时,才能有所依据,不至于抓不着要领,使预习流于形式而徒劳无功。

  4、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按预习提纲要求进预习,虽然不是完全独立性阅读,但毕竟是以自学为主的过程,要自学好,应设法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兴趣。

  5、 鼓励学生质疑,诱导学生释疑。质疑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俗话说:“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找出疑难,说明他们在开动脑筋,认真探求。学生有了疑,就会增强求知欲。教师可针对学生疑难,有的放矢地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6、 预习时要做具体辅导。开始预习时,应放手让学生参照预习提纲,认真读书,并随手做一些读书记号,摘录和眉批等,初步熟悉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加强辅导。对教材新旧内容的过渡与衔接、一些新的概念和疑难词句,给予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以帮助学生扫除预习中的障碍,这是面上的指导。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则要随时作点上的个别辅导。总之,教师要深入学生,切忌只交待预习的任务而不做具体辅导的做法,否则,预习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7、 及时做好对预习情况的检查和讲评。预习后及时进行检查和讲评,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对学生有督促作用,又能及时补缺补漏。一般可用个别提问、小组代表发言,抽查预习笔记和课堂练习等多种方法,检查预习效果。讲评可选择优秀笔记为材料,也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评,使学生对自己的预习状况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8、 预习的形式要多样化。预习的形式太单调,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时间长了,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负担的感觉,直接影响预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因此,要采取多样化的预习形式,如有时可让学生自学,有时可采取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可以采取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

    74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