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预习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益。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

  一、以读为主,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读破句子,并能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孔圣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但能收获知识,还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问题,还能淘冶自己的情操,并把这些东西带进课堂,与同学分享,与老师交流,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着巨大的作用。

  二、作好摘录式的读书笔记。

  课前预习课文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符号标出自己喜欢的词、成语或句子,把好词美句摘录在笔记本中,用不同的方式标出不理解的词句,课堂上先与同学交流看法,然后在请教老师,做到弄懂为止。长期如此,不但能积累大量的优美词汇,丰富语文知识,表达能力也会有大幅提高,以至达到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查阅和收集资料。

  在预习时,学生对于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四、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有个别学生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预习,学习懒散。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要给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记在前置性作业单上,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课前预习策略

  一、以生命教育为导向,激发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在语文生命教学的进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己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当讨论某一问题时,看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讨论的最终结果一样时,就会增加对语文预习的兴趣”。可见,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学好语文的一个前提就是充分认识到预习的作用,并掌握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而要达此目的,就必须激发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一些学生在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功效,没有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其根本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对语文预习缺乏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激发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生命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在语文生命教学进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本质上而言,语文生命教学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倘若教师不能在教学进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就根本谈不上是什么生命教育。因为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字,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相当多,这样就让很多小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兴趣。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生命课堂的特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举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在生命课堂教学中,对一些学生较为陌生的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实施悬念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培养其自读能力

  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在语文生命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自读能力也不是很强,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进程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明显与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本质相违背。因此,在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进程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不断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教师在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进程中,应指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认真阅读课文两到三遍,仔细思考课文的主旨是什么?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课文时,一定要认真指导他们将课文读通顺,然后从整体的角度去感知,对课文的整体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

  第二、指导学生析读课文。

  在小学语文生命课堂进程中,教师应充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其能在独自阅读的进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譬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给学生布置预习思考题目:“小女孩究竟点燃火柴几次,每次点燃火柴时他都看到了什么场景?”“最后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局究竟如何?”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这正是语文生命课堂所倡导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以此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全文,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一一解决,课文的内容也就能够理解透彻了。

  第三、指导学生赏读课文。

  语文生命课堂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而培养自读能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譬如一些课文的段落写得十分精彩,可指导学生认真反复地阅读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譬如舒庆春先生的文章《草原》,第一自然段中写作者初次看到美丽的草原景色,文辞优美,意蕴丰富,教师可在这篇课文的生命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草原》这篇文章,认真思考舒庆春先生笔下的草原美景究竟是怎样的?”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时,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想象草原美景的样子,直到最后能够背诵。在语文生命课堂中指导学生掌握赏读课文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其语文预习能力。

  第四、根据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设计预习提纲。

  一些学生对语文预习缺乏兴趣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没有形成良好的自读能力。而要做到此点,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要借助教师的指导才能达成目的。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进程中务必要根据生命课堂的特征结合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才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才能有效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帮助其形成语文预习的良好习惯。

  譬如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制定出以下预习提纲:①朗读。放声朗读《咏柳》,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句尾的押韵;②认真思考。一定要注意诗歌中一些关键字词的理解,譬如对“妆”字、“绿”字、“裁剪”一词的理解,认真思考每句诗的含义,弄清楚每句话的大意;③解释、质疑、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每句诗,并提出一系列问题,最后借助想象去领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④背诵和朗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最后达到背诵的目的;⑤默写诗歌。学生在背诵诗歌后,让其默写诗歌;⑥要求学生回忆预习的全部过程,并运用这一过程继续学习第二首诗歌《宿新市徐公店》。

    7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