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规范化预习

庄宇 224分享

  预习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看书,认读生字,也不是天马行空的从网上搜集资料,必须有规则,即规范性预习。规范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的学习活动。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规范性预习方法

  一、了解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每接触到新的课文,往往对新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都感到陌生而好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下的注释,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所生活的年代,了解作者的思想动态。大多数课文没有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者到互联网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在预习中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而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之后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写作背景是了解作者思路的基石,预习的先决条件就是先从主体上了解文章的内涵及其主体思路。

  二、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去弄明白学习本课的目的,明确课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预习和学习中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必须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课文的预习提示是首先进入学生大脑的先决器,它统领了整篇文章的主旨,使学生先入为主的了解作者大概所表述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沿着这条线学习课文,而不致于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二是课后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多都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让学生从练习题入手,再自己通读课文中完成练习题,能正确解决的就可以不做重点,在教师讲解时只简单注释,不能完成的练习题就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生在教师讲课时就会全神贯注的听讲,把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在教师的授课中使之完整,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果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要很好地重视这两个方面。

  三、指导学生自学文中生字新词

  这是预习中学生较为注重的一个环节,而实际当中往往就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最容易麻痹大意,最容易出现马虎对待的问题。因此,这一环节同样需要教师规范性的指导,让学生不仅要注意自学生字词语的音、形、义,还要学会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对一些带有典故出处的词语还要弄清词语的出处原义及引伸义,养成勤动手勤查词典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学精神。通读一篇课文,如果里面有不认识的字,就会影响学生掌握全篇课文的能力。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每一个字在不同的语气、语句以及整篇文章里含义不同,所以预习时一定要先过生字新词关。

  四、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

  这是预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最感头疼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自学能力强弱的环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在指导归纳各部分内容时应教给一定的方法,这样让学生真正能够进得去又出得来,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课堂讲课时教师应着重对这一环节加以检查,抓具体,抓落实,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真切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概括能力。

  五、思考课后练习题

  一般来说,课后练习题都是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预习时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自学所得,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些思考题是开放型的,更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如果学生对这类思考题产生了兴趣,可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其课外学习的天地,拓展知识面,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六、疑难问题记录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育学生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自能读书”,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七、加强预习检查,养成预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来之不易,教师要反复培养训练,要检查学生读的效果,看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看看在书上是否作了批注。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学法指导,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课后的思考题目来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当然,如果教师布置了明确的预习作业,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讲课过程中针对预习思考题进行提问检查。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全班同学探究分析,教师可以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上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很高涨,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方法

  1、预习的目的性

  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因而每个人的预习目的也有所不同,有的偏重知识的积累,有的偏重能力的训练,有的偏重了解,有的偏重识记。鉴于此,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预习目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薄弱点。比如说,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符号、病句等),对于这一部分知识,有的同学由于高中数理化及英语等学科挤占了大量的时间,平时学习根本无暇顾及,因此一到考试,就基本不得分。那么,该同学就要在预习时适当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

  其次,我认为预习的目的除了掌握一些知识外,还要提前背诵课文,了解疑难知识,以便在老师讲解时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2、预习的计划性和超前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尤其如此,应事先做好准备、计划。计划性和超前性主要表现为与第二天乃至下个星期的课程对应。

  高中学生普遍反映作业多,作业难,时间不够用,以致课堂上开小差,甚至打瞌睡等等。就其原因在于课堂上没听懂,听不懂。笔者以为,这些同学要克服这一问题不妨从以下做起:首先要了解老师明天甚至是下个星期的教学内容、范围,然后务必要在老师上课前做好预习。第三是要认真,全面、到位,这一步很关键。

  学生一定要做学习的主人,不能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路,要走在老师的前面。

  只要在课前做好了预习,首先去了解了新课内容,清楚了学习内容的难点,在课堂上就听得轻松,不会开小差、打瞌睡,课后作业也完成得快,学习效果才好。

  3、预习内容的全面性

  学生预习,必须注意一个“全”字。一般学生在预习时,只把字、词等简单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知识看一下,或者是把课文读两遍而已。对于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主旨的表达等总是很少涉猎。

  那么,学生怎样做到预习的全面呢?首先,要做到以下几个步骤:阅读、查阅、思考、做笔记。阅读包括单元内容说明、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文本教材、课文注释及课后练习。查阅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过字词关。思考课文的层次、段意、句子、写作特色及练习。做笔记包括标记、眉批、尾批等,适当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个本子。

  高考及考纲是指挥棒。那么,学生预习前,一定要知晓考试的内容、知识点。在预习时才会有意识的做好。比如,预习文学作品,就要注意字、词、句子、人物、主旨,还可以注意文章的写法、技巧等。预习文言文,就要注意课文的字、词、句式、翻译及文章内容等。预习诗词,就要注意背诵、默写、表达技巧等。

  4、预习内容的针对性

  学生预习并非每一次都那么“全面”,还得有一个“针对性”。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基本上还是按照单元模块来编排的,那么,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区别”预习。

  学生的知识千差万别。有的字词的认识、辨别较差,有的理解能力不好,有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问题的分析能力不够,有的作文语言枯燥贫等等。那么,同学们在预习时就必须针对自己的缺陷或薄弱环节切实加以学习。例如:字词的认识和辨别,学生除了识记外,还必须准备一个纠错本,记在本子上。同时要分类记忆,把字音、字形相同或相近的放在一起。记忆要讲方法、技巧,有的字,尤其是多音字,如“扇”字,作为名词读shan,扇子;作为动词则读shan,扇你一耳光。形近字,容易混淆的,如好高骛远的“骛”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鹜”的区别在于一个是“马”字底,一个是“鸟”字底,等等。

  还比如,人物形象分析,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回顾老师以前教过的方法。比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神态等方面,概括的时候,要用老师平时讲过的术语去对照。

  语言的贫乏在预习中也可以提高。学生可以有意识的多读优美的散文,多摘抄优美的句子,然后多读多背。

  5、预习的持续性

  所谓“善始者实凡,克终者盖寡。”多数学生都能在开始阶段做好预习,但持续时间短,特别是在中途遇到其他事情时往往放弃。其实,学生应该知道学习过程中的五个环节,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考试。五个环节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做到循环往复,也就是要不断地重复着这五个环节。

    7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