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应该怎样进行预习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过程。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预习的效果会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预习策略

  一、学会注音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两个生字表――“我会认”、“我会写”,待学生熟读“我会认”、“我会写”的生字后,让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出“我会认”、“我会写”的生字并注上拼音。这个步骤主要是针对二年级的孩子,他们刚升入二年级,而且在适应了一年的全是拼音的课文,突然转入没有注拼音的文章,有些拼音很薄弱的孩子就显得很不习惯,况且注上拼音对课文的朗读是很有帮助的。

  二、圈出会写的生字

  在学生们完成注音以后,再让他们在课文中用“圈”画出“会写”的生字和词语,由于在课文中需要他们“会写”的生字和需要他们能认识的生字没有明显的标志,这样用“圈”一画,就能使学生们明确哪些是要求“会写”的,哪些是要求能够认识的。在他们自己读课文时,就会自然的对自己画出的需要“会写”的字更加重视,印象会更加深刻。这样做,对于低年级的考试很有用,因为一、二年级的“看拼音写词语”是重头戏,尤其是课本上的组词。通过实践证明,圈出会写的生字,既简单又实用,对于学生们的识记来说,效果非常显著。

  三、标出自然段

  标出自然段就是让学生们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为了应付考试,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基本每次单元测试都有一些数自然段和句子的题目,无论老师怎么讲每次总会有人错,所以我对这项预习工作很重视,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我一直坚持要求学生这样做,经过一年多的训练,这种题目的错误率已经基本为零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们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询问出是第几自然段的问题。

  四、反复朗读

  俗话说“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一篇课文一般最少要读三遍,第一遍读完,生字字音基本过关;第二遍读完,就可以大致了解文章的情况;第三遍读完,文章的结构框架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基本明了。当然,对低年级孩子的朗读要求是必不可少的,我要求他们不能指读,不能拖音,一定要大声流畅的朗读。很多孩子喜欢用手指着读书,这样的读法会让他们读书的速度过慢,读出来的句子不连贯,所以不能让他们指读。同时,也不能让他们拖长声音读,这些都是低年级孩子常犯的毛病,一定要多强调。

  五、摘抄好词好句

  摘抄好词好句就是指让学生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一开始很多孩子不知道何为好词,我就在语言上引导,假装我要和大家分享我在文中找到的喜欢的好词好句,然后我告诉他们为什么,让他们知道原因,过了几个星期,班上就有不少孩子知道如何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词句了,而且,经他们自己划出来的词句记得更牢。就这样,练习了一年,现在二年级的他们已经可以造出不少好句了,这都是他们平时积累词语习惯的功劳。不久之后,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做“小蜜蜂”,去“采蜜”了,把好词好句都放进“采蜜本”里,写下来,做更好的词句收集。

  六、找出疑问

  找出疑问就是指学生们在充分读课文的过程中,在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画问号。读完课文以后,对自己有疑难的地方,就去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解决。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们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学生们一般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上面“六步”预习要求。除此之外,我还会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例如:在预习“识字五”时,我让学生们先想想这篇韵文和以前学过的韵文有没有联系,他们很容易就联想到已经学过的“识字一”。两者虽然都是描写景物的,但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知道“识字一”是描写春季景物的。那么“识字五”又是描写什么季节景物的呢?学生们脑海中有了这些问题,他们就不觉得枯燥了。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1. 工具式预习。工具式预习是以字典、词典为工具的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预习,这一类预习常用于生字、新词的学习。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另外,对文中涉及的文史典故还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查阅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查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2. 读书式预习。读书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技能,而课前预习时,读书必须做到:正确(字音读正确)、顺畅(语句读顺畅,不加字,不漏字)。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一篇课文学完了,有的孩子读起书来仍然是结结巴巴,错误一大堆。“读”的功夫如此,又怎能让“其义自现”呢?因此古人所提倡的“书读百遍”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3. 质疑式预习。质疑式预习中的“疑”可以从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中寻找。这些学习栏目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和重难点,教师先教给学生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掌握预习方法,并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质疑要少而精,集中目标,突出最重要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同学们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画出来。

  鼓励圈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画、圈、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会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4. 归类式预习。归类式预习是指对于同一体裁、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教师可先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其他文章。归类式预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从课题、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词等方面进行归类,再设疑解答,既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鼓励摘抄词句。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学生的读书笔记也在使用中对学生更有价值,不枯燥了。

  5. 检测式预习。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要带着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但不要去抄参考书,因为毕竟自己通过动脑筋得来的答案是劳动收获,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

  6. 开放式预习。开放式预习是指让学生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提倡到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图书馆、展览馆、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使用。学生在预习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4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