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庄宇 224分享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做好预习,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的有效预习方法

  一、预习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语文课的目的,一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训练分析、理解、综合的思维能力。这些都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完成的,因此预习应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教学是注重以学生为主,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通过反复颂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这样做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是语文还是从语言文字中读懂,在读中感悟。我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作者失望的心情时,抓住“乏味”一次。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把课堂还给学习。让学生体会“乏味”的草地,我从网上找来一张草地的图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学生观察和思考。三是相信学生,让学生尽情发挥,绘制美丽的画卷。从课文中去感悟,学生会去画,如果许多孩子一起来画,那么他们一定会画出一片多姿多彩的画的原野!我们要相信学习,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活动的空间。语文课,最美的应该是语言文字!学生从文字中读懂的,学生脑海中想象的,永远比我们出示的画面更美!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预习的时候,要从学习的角度引导学习的思考和分析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预习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一提起预习课文,大家可能都认为就是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通过对学生的预习调查来看,课前的预习往往浮于表面,在课前预习中,对学生的要求仅仅限于口头要求。由于没有对预习的明确指导和书面的落实,预习的实效性不大,要提升预习语文课文预习的效率,就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目标和要求。课文的预习要求要详细,不能太笼统,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读,读就是读课文。预习读课文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有目的的去读,课文既要多读几遍,又要注意每一遍的读要有不同的作用。如,对课文的第一遍,可以大声的读,把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做上标记,可以边读边解决,也可以读完后进行解决。读第二遍时,可以默读,读的时候思考课文大致内容说的是什么,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知道。这样通过两遍的读,学生能够大致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如果再读书几遍,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2)查。查工具书,也可以查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可以在读之前查,也可以在读之后查,亦可以边读边查,这就要根据预习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随时查,并做上标记。当然,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查的内容也各异,如在预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很多学生在初读时,对于一些情节有些不能理解。由于时代的距离,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份、创作背景,都不太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在预习指导时,提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料书、课文相关注释等方式,查找、并收集关于军阀割据、李大钊生平的资料等相关背景资料,便于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为课堂上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十六后创作此文的又有何深远意义,提供了充分的背景知识储备。

  (3)思。即思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深入的预习。事实上,思考它并不是以单独的个体形式而存在的,在预习课文的全部环节中,思考都是无处不在的。读课文时的思考,查阅时的思考,对心中疑惑的思考都是“思”。例如,在预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会想到文章的大致内容:真理是什么?为什么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在初读感知这个环节中,会在思索作者想要说什么,旨在通过文章表达什么主题。在初读的过程当中,又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作上标记等。

  三、精心设计作业纸提升预习实效

  要提升语文预习的效果,老师往往是给学生布置了一些预习要求和任务,同时也要求学生把预习的效果呈现出来。而把预习的情况,写在纸上,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同时也加深学生对预习知识的印象。真正把课文预习搞好,作业纸的设计还是一个关键,明确了预习的各项要求,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预习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实处呢?我广泛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预习作业纸,让学生把预习效果呈现出来,这样便于老师因材施教,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例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我是这样设计作业纸的:

  (1)读顺课文:①初读课文,边读边用圆圈把自己生字、多音字连词圈出来。用“ ”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四字词语、成语;②再读课文,用“1、2、3……”标出自然段。把你觉得难读的句子或者有意思的部分大声多读几遍;③三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在书上用 “ ?”标出生字、生词、语句等有疑问的地方。

  (2)了解内容:读完课文之后,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出来。

  (3)自学字词:读一读,认清字形;查一查,理解字义;练一练,扩词两个。

  (4)好词佳句:在课文中用“~~~”划出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5)查找资料:把你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整理出来。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一、要教会学生使用预习符号。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预习时手不离笔,随时勾画。翻开预习过的课本,应该看到学生在许多地方做了标记,字里行间写着不少如蚁小字。如果那位学生预习过的课本干干净净,找不到一个字,那么,可以说这位学生还没有学会预习。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可以在全班统一预习符号。重点词下面画小三角形;重点句、句群用括号勾出;总起句、总结句用单横线画在句子下面;中心句用单波浪线画出;不懂的词、句子可在词、句子下面画上问号、准备课堂发问。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动眼、动手、动脑,熟悉使用预习符号,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任务明确,中心突出。

  明确要求,使预习有章可循。比如:三年级的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提出不懂的问题,圈点重点内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三四年级的要求外,主要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也可以把课上交流的问题提前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重点去读,做到有的放矢。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历史体裁的课文,如《赤壁之战》《景阳冈》《将相和》更应提前布置学生查阅原著,了解其梗概及背景,以便更好地领会课文。

  (三)问。当学生初知预习要求后,要指导学生分解要求,也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提问,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会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难。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从五处着手提问:

  (1)从课题着手提问。如《金色的脚印》一课,课题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从课题着手,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2)从重点句、段着手提问。如预习《詹天佑》一课,我先让学生找出重点句、段(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詹天佑是怎样克服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困难的?又是怎样解决火车爬上陡坡的困难的?),在学生读了相关的句子、段落以后,我请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前,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詹天佑采取了什么办法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又是怎样设计“人”字形线路的?课堂上,我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究。

  (3)从想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提出学习需求。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对“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的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个句子,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顾课文内容,归纳总结。课堂上围绕这一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鲁迅的为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加深了对鲁迅的理解。

  (4)从令人深思、给人启迪的(中心)句子着手提问。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中心句是:“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抓住次中心句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是爱?你是怎样理解的?”这样教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同时学生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从文章所表达的矛盾处着手质疑。如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的句子“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还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出示句子让学生质疑。学生纷纷提出:“这里前后矛盾,照理说冻死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可这里小女孩还带着微笑。让人感觉这是很快乐的事。”再问:“真的矛盾吗?”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课文,获取答案,明白这是一种似喜实悲的写法,有更佳的表达效果。这样,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便能逐步掌握方法。

  (四)抄。对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佳词、佳句、佳段等可摘抄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过程中的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四、抽查效果,增强兴趣。

  叶圣陶老师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所以,每次布置的预习作业,第二天学生来了以后,教师一定要检查,并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的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通过学习课文时进行检查。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对做得不够全面的同学要求补好并进行教育。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预习和书面作业同等重要,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74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