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一、加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是前提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落实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是重点

  1.让学生掌握一般性预习――“五步预习法”。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学习的一般过程而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五步预习法”。第一步:“看导读”,明确要求,抓住重点。第二步:“读一读”,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第三步:“查一查”,查工具书,理解字词。第四步:“想一想”,瞻前顾后,思考质疑。第五步:重点朗读,反复吟诵,可收到顿悟的效果。以上五步,不一定截然分开,在预习中可灵活掌握。完成这些步骤,对预习课文必有好处。

  2.特殊性预习六法。特殊性预习法是指读不同类型文章所采取的独特的方法,是相对“常规性预习法”而言的。“常规学法”是基础,“特殊学法”是发展。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能根据课文的某一特点进行预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四素”“六句”法。对于初学记叙文的学生,让他们在预习课文中找出记叙文的四个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进一步要求从事情经过的记叙中,抓住主要的句子,分别从表述动作、听觉、视觉、感觉、心理和言语行为等方面加以理解,从而了解记叙脉络。

  (2)实验演示法。教材中有些常识性的课文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学生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填表法。有些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说明文,分门别类,条理很清楚。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训练重点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预习填写。表填好了,课文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

  (4)情境法。教学童话、寓言、故事以及状物写景之类课文,可以通过游戏、演唱、观察等活动,让学生预先感触有关的情和景,激发兴趣,丰富感知,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意向活动。由于形式新颖、活泼、有趣,内容又与课文印证相关,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又得到了学法的启迪。

  (5)图示法。提示学生找寻或查看有关图片资料。如预习《长城》、《颐和园》、《南京长江大桥》等课文,可让学生找有关介绍它们的图片资料,通过看图初步感知宏伟建筑的壮丽。

  (6)审题法。有人把文章的题目比作“窗口”或“眼睛”。我们预习课文抓住题目来理解,就可以“破窗而入”,“看到灵魂了”。学会审题是读懂课文的基本功。预习中审清题意,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向,就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和重点。抓“题”预习,可以通过质疑、分析、抓题眼、联系比较等方法入手。

  三、有一定的指导策略是关键

  1.预习进度应遵循从课内到课外,先扶后放的程序。

  2.预习内容要精心设计,符合“四性”原则,即:①针对性原则;②趣味性原则;③操作性原则;④可接受性原则。

  四、及时反馈评价是保障

  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有布置,就要有督促检查。教师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一定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明确在老师点拨时看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可在预习中进行,亦可在讲读中有机穿插进行;检查后要对预习情况进行讲评,讲评中以鼓励为主,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推动下次的预习。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

  1、转变预习观念,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传统的语文课程学习中,预习虽然一直被提倡,但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并不够。教师往往将课堂学习作为重点,认为通过预习,只是单纯地对课文有个初步熟悉,明白要学习的是哪一课,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顺、认识新的生字词即可。学生也因此形成“预习不重要”或是“预习可有可无”的学习意识。这种低期望、表面性的预习,部分程度上是作为形式而存在的,而课堂专注听讲的概率很少能达到百分之百,这就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成效。因此,从课前学习开始,就必须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将预习作为课程学习中不可分割的环节。

  2、实施预习方案,达到有效学习行为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学习能力不够,在预习的方面无论是学习观念还是学习方法都有待加强,且需要师长的指导和督促。因此,教师采用了一系列步骤来推行结构化预习。在“语文结构化预习标准(试行)”表格中,1、2条体现了“记着内容读”,3、4条体现和延伸了“查着工具读”,5、6条则是具体实施了“划着重点读”、“写着感想读”及“思着问题读”。结合低年级语文学习积累字词的重点要求,我将预习标准第4条——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词作为尤其关注的一点。制定出预习标准后,就需要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具体步骤进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课本上标注的符号,每一个都应有特定的意义,比如,重点生字词用“○”标注,重点句子用“~~~~”画出,心得体会用“△”标注,一个符号一种意义,学生学习的时候一目了然,效率也会提升。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实施预习标准时,教师需要跟家长有所沟通,让家长明确预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支持学生根据预习标准进行预习;同时,由于学生的预习在课外,不同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有些步骤的实施需要家长在旁辅助指导,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磨合过程,需要学生、家长、老师三方共同努力。这在“转变预习观念”一节中已经提出,不复赘述。

  3、设计问题,同步评价练习

  传统预习中没有“课前做练习”的观念,教师和学生习惯在课堂学习之后再进入做练习的环节。但这就使得课堂问题增多,原本可以在课前解决的问题被拉进了课堂,浪费了时间。因此,预习的同时,将简单的问题一并解决,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韩教授的“六字诀”中还有一处“练着习题读”,这在制定的预习标准中没有体现,但它十分重要且不可忽略,因此就需要“问题导读”评价单来发挥作用,同时也是四字预习策略中“导”的要求体现。教师需要事先设计“问题导读”评价单,抑或“前置性作业”,问题的设定需要紧扣课文文本,并结合低年级语文学习重点来进行。这就需要做到:实践证明,预习在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中拥有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更为实际的是在实践有效预习的方案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让教师也更加坚定了有效学习的理念。

    74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