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好小学数学概念
小学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阶段,这个时候学生各方面都处于一个比较薄弱的时期,各方面能力也是发展初期,因此老师需要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各种能力的萌芽阶段,所以对于很多抽象数学概念,在进行理解记忆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阻碍。但是只有熟练掌握了数学概念才能够为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较好基础,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小学数学概念学习提出教学策略。在进行教学策略探讨之前,首先应该针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一)概念教学脱离实际背景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经常使用的数学概念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将数学概念背诵下来。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具体含义,老师会根据数学概念布置相关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虽然这种教学手段看上去非常合理,但是由于小学生本身理解学习能力限制,经常会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产生一种似懂非懂状况,并不能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真正含义,只是机械式地重复练习题,一旦变换形式就会出现无法解答的状况。
(二)概念孤立教学
除了以上教学方式之外,小学老师考虑到学生对于抽象数学概念在理解上会存在困难,所以讲课时候刻意将概念分开来讲授。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注意到了学生本身理解能力较差,但是却让学生感觉学的内容比较零散。由于小学生自身还不具备将各个知识点进行融合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构建整个教学框架。
(三)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
为了能顾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且能够有意识扩展数学概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建构以及解构数学概念。但是在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自身理解能力有限,很多老师在形成概念这一部分会显得有些仓促,经常会发生学生还在初步建立时老师就已经开始进行归纳总结步骤了。由于小学生本身还处在学习能力萌芽阶段,不善于使用抽象思维,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比较弱,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使用一般背诵方式教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以上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小学生自身抽象理解能力较弱、学习能力较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状况,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教学方法调整。通过对中外教学书籍研究以及各个小学教学经验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对学生学习过程来说,做好课前预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本身素质及时调整整个教学规划,有计划安排学生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种教学计划。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在课堂上理解相关数学概念,我们应该在备课过程中明确教学重点,并且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明确预习任务,包括上课前的预习任务以及授课前任务。由于学生本身自学能力较差对抽象知识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其进行适当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准确全面掌握本章重点。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小学生处于幼年阶段,自身情绪对学生学习能力影响比较严重,所以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教师所讲述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心理状况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除此之外,学生本身对知识总结能力较差,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系统学习数学概念知识,为后续课程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通过构架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好知识本质,同时还要在知识结构特点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掌握,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全面地理解知识内容。
(三)将概念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由于小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更容易接受直观印象,不容易接受抽象概念性思维。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应该使用生动形象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将概念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芯兰说过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动手操作,如果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他们便能够很好地对数学进行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学习《统计》的内容时,教师可有意识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无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提出“你们能将它们进行分类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经过小组分工,动手操作。学生们都会十分感兴趣,最后教师再要求孩子们告诉刚才分类方法,其实分类的过程中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统计》知识。如此以来,课堂寓教于乐,教学变得简单,学生饶有兴趣,得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的锻炼,比起枯燥的讲解和无可奈何的听课,效果好多了。
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创新的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往往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好奇探究心理,才会有创新的意愿。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激发好奇,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三、创新是学习数学新的方式
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他们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那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断创新,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创造研究探索的氛围,开展各种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让自己的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去创造数学。“不会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教学中,除了我们教师需要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之外,更应该培养我们的学生创新的意识。
四、鼓励一题多解时合作学习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们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50人去划船,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2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16元,如果你是领队,准备怎样租船?”学生审题后,进行分组讨论,得出最优策略(租7条大船,2条小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各不相同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从而发现了最佳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升华。
五、使学生会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会学”“善学”,从而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可以分三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新知:
(一)提出问题:用直尺直接测量一个圆的周长,谁能想出一个好的办法来?(小明: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小红: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二)教师甩动绳系小球,形成一个圆,问:小球运动形成一个圆。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学生面面相觑,面露难色)于是,我抓住时机:“看来,用滚动、绳绕的方法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讨出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随之用幻灯片分别出示:(1)圆周长与什么有关系?(2)圆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3)概括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学习形式的运用,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C=πd或C=2πr),从而使学生较好的学会探求新知的方法,促使学生会学。
(三)拓展练习,巩固应用:计算出下面圆的周长:(1)d=4cm;(2)d=1.5cm;3、r=0.5cm,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体验自主创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