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入生活情境

庄宇 224分享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引入生活情境,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兴趣的效果。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活情境的方法

  (一)寻找“生活现象”,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从生活中找出许多数学元素和数学思想。老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寻找“生活现象”。例如,在教到“平移”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相关课件,指导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如早上升旗时,国旗会随着旗杆垂直升起;开窗时,教室内的铝合金窗户会水平拉开;坐电梯时,商场内的扶手电梯也是平直上移或下移……观察这些现象后,老师再对学生提问:“这类物体平移的现象,在生活中还能找出那些例子?请至少举出一个进行说明。”再比如,学到“循环小数”一章时,老师先给学生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观察一年四季过渡变化的景象,从对于四季更替变换的理解,获取对“循环”这一概念的初步印象。然后老师提问:“这类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多少?请举例说明。”学生可能会说出太阳东升西落、每周七天重复循环等例子,从而进一步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二)还原“生活画面”,设计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而生动的知识转化成教材中的概念后,就容易显得抽象。老师要针对这些知识点,对“生活画面”实行还原与创新。例如,学到“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一章时,老师可以提问:“大家有没有到超市购买东西的经历呢?在超市购物应当怎样付钱?”然后老师举出实际例子:“小华到超市买梨,总共买了3斤梨,每斤2元钱,小华付给超市收银员一张10元人民币,请问收银员应当找给小华多少钱?”该例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通过对这类问题的思考,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展开生活实践,提升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平时的生活中找到数学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以数学思维分析、看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实用性。例如,学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对学生提问:“班上有些桌椅开始松动了,请问谁能够根据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开始讨论,并联系教材知识思考解决办法。这时老师可以拿出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吸收、思考、运用、实践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印象,并且学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进而达到设计生活情境的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紧扣数学案例概括性开展教学,让小学生深刻掌握教材要义

  数学案例是教材要义的生动体现,也是数学知识复杂关联的有效概括。案例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主体逐步形成良好的分析解答问题的技能,另一方面更好地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发现小学生要实现数学案例分析和解答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知识根基和素养。因此,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讲解融入案例讲解活动全过程,引导小学生通过数学案例这一“媒介”,对涉及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再次回顾和分析,深度窥探和感知数学教材知识点的深刻,逐步形成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数学认知体系,逐步建立起深厚的数学素养根基。如“认识负数”教学中,该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小学生需要对“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有准确的掌握和运用。在案例讲解环节,教师设置“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走了()”数学案例,组织小学生进行探究分析活动。小学生通过题意分析感知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此时,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小学生“回顾”该案例遇到的数学知识点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让小学生借助数学案例这一抓手,实现对数学知识点的进一步巩固强化,为有效探析解决案例积淀深厚知识“根基”。

  二、紧扣数学案例探究性开展教学,让小学生获得动手实践锻炼

  案例:李红和李明骑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行驶,0.5小时后相距47.5千米,李红每小时行驶42.5千米,李明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学生解析:根据题意,已知李红和李明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李红行驶的距离与李明行驶的距离之和。现在知道李红行驶的距离,根据路程公式就可求出李明的行驶速度。教师指点:该问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同一地点相反方向行驶这一条件,同时准确利用路程公式。学生完善修改,合作归纳解题思路。教师点评:解答此类型问题时,要根据题意准确画出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及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行解答。在上述案例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始终处于案例解析的“前沿”,时刻承担解答问题的“主责”。学生探究实践活动贯穿在教师组织的案例讲解进程之中,小学生承担了问题条件的感知、案例思路的探究及问题解答的“任务”,其数学动手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推导能力等得到深刻锻炼和有效提升。通过以上案例教学活动可见,教师在小学数学案例式教学活动中要抓住小学生好奇求真的特性,紧扣案例探究实践特定,将案例教学过程有效延长和丰富,融入小学生数学探究实践环节,让小学生获取充分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机会,以此促进和提升小学生动手探究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紧扣数学案例分层性开展教学,让小学生整体获得发展进步

  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能力、分析思维、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差距客观存在,决定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任何活动之中,都必须加以关注和有效解决。数学案例具有显著的分层性特点,解题要求的难易程度就是生动、显著的“佐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运用案例式教学策略时,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抓住数学案例的分层性特点,对学习优秀、成绩优良、后进潜力的三类学生群体,设置出一一对应的解题任务和要求,使他们都有锻炼和发展的时机,并组织他们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互助互学,从而使不同学习群体在不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和进步。

  四、紧扣数学案例发散性开展教学,让小学生数学思维更加灵活

  问题:王叔叔家离公司2.05km,他每天上下班都要往返两趟,每周(按5天计算)下班共需走多少千米?小学生进行问题解析:每天往返两次,就是走2×2=4次家到公司的路程,先依据每天走的路程=次数×家到公司距离,求出每天走的路程,再依据每周走的路程=每天走的路程×天数即可解答。教师指导予以强调。小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过程略)。在此基础上,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加工”,设计出如下案例:变式:学校买来足球和篮球各11只,每只足球售价125元,每只篮球售价75元,学校买球一共用去多少元?组织小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和解答活动,以此锻炼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案例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利用数学案例的发散性特点,设计和变化出其他解题要求的数学案例,组织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分析活动,以便训练他们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

    725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