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头活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
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能消除学生恐惧的心理障碍。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毫无顾忌、毫无压力的情感氛围下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创新”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在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时敢说敢做。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怎样营造宽松活跃的民主氛围呢?1.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探索研究,经常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如“谁想说”“谁愿意说”“我很荣幸,我和某某同学想到一块了”等。要尊重、理解、信任、热爱每一名学生,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应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定位于朋友的关系,用尊重、相信、平等、友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使师生感情融洽。教师应充分利用时间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敢于当着老师的面说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能大胆地充分发表自己对教学的意见和想法,尽量用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课堂上对学生不能过分苛求,要允许学生做错题目,用错方法而不加以指责。学生做错了,教师应当以“我相信你能正确地解答出来”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淡化、消除学生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使学生的思维重新活跃起来。2.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把优、中、学困的学生按“一二一”或“二二二”的比例进行异质合理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个人想法,一起质疑探究,同时及时反馈纠错,再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加以解决。
二、让学生敢于说“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
绝大多数教师在学生面前都有一种“权威”感,这样会把学生的个性特长扼杀掉,学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也不敢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发现老师授课时的“错误”,用非常简单的理由指出老师的“错误”,进而发展到让学生即使在对自己的想法尚不确定时,也敢于说出来,再由同学们来判断是否正确,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四年级数学有一道判断题:整数只包括自然数和0。大部分学生都说是错误的。我故意说他们做错了。有一部分同学持相反意见。我说,我们现在学了自然数和0,书上说了自然数和整数,所以这道题是对的。学生反驳我说:第一,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并不说明整数只有自然数和0,它还有一部分我们还没有学过;第二,我可以说我和萍萍是四年级甲班的学生,但不能说四年级甲班的学生只有我和萍萍。当然,这一道题涉及初中正负数问题,对学生只能点到即止。主要是说明要让学生敢于向老师和课本说“不”,让学生敢于对教材、对答案、对老师说“不”,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抓手。为此,必须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应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起。教师在课堂中应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重组所学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针对新课内容、方法进行质疑,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的能力。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植树小组每人每天种8棵树,照这样计算,5人4天一共种多少棵树?”(用两种方法解答)所用方法是:第一种,先求出5人1天种多少棵,再求5人4天种多少棵;第二种,先求出每个人4天种多少棵,再求5人4天种多少棵。教师故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用两种方法解决,等教学完所用方法后,提问学生:学完这道题,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是否只有这两种方法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方法。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为学生创造机会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在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好奇、活泼的能动状态。例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连减,把两个减数合并为一个减数的简便运算),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全班同学手上都有100元,去商店买东西。商店的规则是:售货员每次同时卖两种物品,哪个同学先算出他用100元买两种物品后所剩的钱,那两种物品就卖给他。售货员出示物品的价格为:(1)16元和34元;(2)53元和27元;(3)29元和31元;(4)15元和75元;(5)28元和42元。学生在此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创新意识,使计算变得简便。
2.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边思维、边创造,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时,教师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合起来教。上课前,教师发给学生几组大小、形状各异的图形:普通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各两个,要求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比一比、量一量,然后分类,说说哪几类已经学过,哪几类没有学过。教师说明没有学过的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再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最后,要求就这几类图形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画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四、自主探究再创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交流合作,自主地、创造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1.给予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保证
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潜能发挥。解决数学问题要求在数学问题空间中认真探索,探索出一条由问题的初始状态通往目标状态的路径。学生的探索之路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思路和方法正确,能顺利前进,思路和方法不当,会曲折迂回。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征和规律,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圆锥有什么特征?圆锥的高在哪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告知答案,而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大胆猜测和推测,或进行实验验证,或看书质疑,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2.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是学生自主、创新的核心
自主解决的探索性集中表现为思维决策的选择性。提高学生敢于选择、善于选择、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以运用,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通过用卷尺或绳子直接量,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量,截断铁丝圈拉直量等方法,进行“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面积时,就可联想到用“化曲为直”和“化圆为方”的方法来达到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解决策略的思维方法还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极限思想、统计思想等。同时,还要教学生一些主要的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抽象、概括方法、归纳、演绎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等,通过一系列思想方法的渗透,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策略的开放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方法
一、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主要运用直观思维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由于学生思维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深入理解。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环节能引导学生的逐步深入,让他们积极思考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要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进行知识的分析,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用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自主探究学习,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创新丰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和改革,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趣味性、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知识的分析和探究。学生在主动意识的支配下学习,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想方法进行解决,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高效进行。在创新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方式,运用直观的图片、挂图、多媒体等进行教学,能为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情境中进行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利用直观教学情境构建学生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桥梁,使他们能在情境中掌握知识的本质。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商店,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具和玩具拿出来放到商店,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通过买和卖的行为认识人民币,并学会人民币单位的换算。通过情境创设,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他们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设计趣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学生在积极思考过程中能深入分析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数学课堂上开展问题教学,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对解决问题产生兴趣,主动进行分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先给出学生一些多个相同加数的加法,让学生进行计算,然后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简便计算方法,能快速说出结果吗?问题提出来之后,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要找到简便方法。这时,教师引入乘法口诀,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乘法口诀,并学会运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在开展问题教学时,教师要改变题海战术的做法,注重问题的质量,根据教学重难点提出问题,使问题教学获得实效。
3.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体验
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积极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数学口算竞赛,让学生有意识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可以组织他们进行植树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植树问题”,构建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统计塑料袋和环保袋的使用状况,增加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数学课堂中走出来,走入到实践中进行学习,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实践中进行探究,并把对数学实践的探究热情带入到课堂上,认真学习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严厉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学生也从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成学习主体。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能深入到知识的本质进行探究,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加快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探究,使学生不断向自己的能力发起挑战,在自主探究环节获得提升。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深刻掌握重难点知识,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