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期末复习宝典

润珊 1172分享

学数学,绝不会有过份的努力。——卡拉吉奥多里。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的数学学习资料 ,希望能帮到你!

  梳理认数,发展数感

  “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梳理,主要包括进一步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的组成等知识,提高数数、读数、写数的能力,感受数的大小,从而发展初步的数感。重点是100以内数的含义和读写方法,难点是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1建立数位概念

  要使孩子们建立数位概念,因为这是理解数的含义,正确读写,理清数的顺序和大小,明确数的组成的前提和基础,能使他们形成相应的数感,并对以后认识更大的数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熟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明确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百位上的数表示几个百。这样,要理解数的组成,可把数置于数位中去分析,自然简单多了。

  读数时,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写数时,有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

  比大小时,位数多的比较大。如果位数相同,都是两位数,那就先比十位,十位上大的数比较大;如果十位也相同,那就再比个位。

  2感知“满10进1”

  “满10进1”的基本计数方法是认数的关键。在复习时要使孩子们体会到数满10根小棒都要捆成一捆,即10个一是1个十;1捆1捆数,数满10捆就要捆成一大捆,即10个十就是一百。

  数数时,最难的是几十九加1是多少。可依据“满10进1”的计数原理,9+1=10,所以应是比原来的几个十还要多1个十。

  3描述大小关系

  在孩子们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请他们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或“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在这里,首先要明确这些词语表示的意思:“多一些”是多一点点,“少一些”是少一点点,“多得多”是多很多很多,“少得多”是少很多很多,“差不多”是多一点点或少一点点,非常接近的意思。在描述关系时,要根据两个数之间相差的程度合理选择。如:

  50比45(大一些) 85比45(大得多) 10比45(小得多)

  4分清单数双数

  单数是指个位上是1、3、5、7、9的数,双数是指个位上是0、2、4、6、8的数。要区分一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即可。

  注重计算,夯实基础

  1口算的复习

  一(下)的口算主要包括: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

  在这些口算中,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基础,其实也应该包括上学期学习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因为这些口算是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关键,当然也是笔算的关键。因此,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至关重要。练习口算时可以题组的形式出现,如看到13-8=5,马上想到13-5=8及相应的加法算式5+8=13、8+5=13,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口算的效率。

  重点是正确熟练地口算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难点是理解“满10进1”和“退1作10”的算理以及处理方法。当然,复习时关键是理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与不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与不退位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与加、减整十数的区别与联系。同样可以题组的形式加以对比,如:

  两位数加一位数,如果个位相加不满10,加数十位上的数就是得数十位上的数;如果个位相加满10,得数十位上的数会大1。

  两位数减一位数,如果个位够减,被减数十位上的数就是得数十位上的数;如果个位不够减,得数十位上的数会小1。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是把个位上的数先相加或相减;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是把十位上的数先相加或相减。

  加强比较,明确方法,适当进行限时训练,逐步提高口算能力。

  2笔算的复习

  一(下)的笔算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不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不退位减。

  重点是明确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难点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孩子们特别容易把进位和不进位、退位和不退位混淆起来。因此,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时应标记进位的“1”,并且牢记十位相加时一定要加上去;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到个位作10,退位点不能忘记点,这样十位上计算时就要先退1再去减。当然,在不需要进位或不需要退位时,切不可以“画蛇添足”。

  同样,笔算训练也可从题组中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体验:

  3估算复习

  口算和笔算中,经常会用到估算进行算前的预计。

  对于口算,较多的是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如:

  37+8 ( )十多 46-4 ( )十多

  40+39 ( )十多 78-50 ( )十多

  估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先要看个位相加或相减的情况,如果进位加或退位减,那十位上的数会相应发生变化。估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只要看十位相加或相减的情况,就能确定是几十多了。

  对于笔算,较多的是说出得数的十位上是几,再进行计算验证,如:

  不管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估计得数十位上是几时,都要先看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的情况,再根据有无进位或退位确定得数十位上是几。

  认识平面图形,识别应用

  在一(上)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一(下)主要“从体到面”,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复习时,重点是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并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在识别这些平面图形时,最难也最容易出错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辨别。虽然一年级小朋友还不需要完整地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但可以引导他们从边的长短来分辨清楚: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而长方形只是面对面的两条边一样长。

  综合性的题目主要有:

  (1)分类统计图形:可采用边数边在图形上打“√”的方式,这样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2)找规律继续画:先要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几个图形为一组,把一组组图形圈出来,这样就能顺利地照样子继续画下去啦!

  如:□△○○ □△○○ ______________。

  (3)数图形:首先要找到最基本的单位,再观察依次用2个、3个……能否拼成更大的图形,最后把个数累加即可。当然,有时还要注意拼组的方向。

  如:  有(5)个正方形

  (4)操作:一定要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小棒、折一折纸,这样才能直观形象地感知,继而能更加深入地思考。如:知道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一次能折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至少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才能摆出一个正方形等。

  活用“元角分”,学会购物

  “元、角、分”这一单元是全册书的难点,因为一年级小朋友很少接触人民币,生活中鲜有独立购物的经验,所以一直是孩子、家长、老师都比较头疼的知识点。本单元除了让孩子们认识人民币及其单位和进率,重点和难点是使他们初步学会购物活动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这其中不仅涉及不同面值人民币的区别,还涉及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数学活动。

  1熟记进率

  “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这些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要非常熟悉。熟记了进率,才能很好地进行不同单位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及比较。

  如:8元7角=(  )角,因为1元=10角,8元就是8个10角即80角,80角+7角=87角;38分=(  )角(  )分,满10分是1角,38分里有3个10分是3角,还有8分照写8分,所以38分是3角8分。

  在比较人民币的大小时,一般先统一单位再比,如:1元3角9角,先把单位统一成“角”再比。但有时也可以用“数据相同比单位”的方法,如:30角30元,都是30,只要比“角”和“元”这两个单位的大小。还有的时候只比几“元”就行,如:7元5角6元8角,只要比出“7元”与“6元”的大小即可确定最后的大小。因此,要掌握比较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准确换币

  兑换人民币的准则是公平,因此,换钱前后人民币的总面额不能发生变化。当遇到面额较大时,可以通过画一画、算一算来检查。

  特别要注意换币时或许会有不同的方法:如1张50元可以换(  )张20元和(  )张10元,或者是(  )张20元和(  )张10元。遇到这种情况,可有序进行思考:若只换1张20元,其余都换10元的,那得需要3张10元;若换2张20元就是40元,则还要1张10元;若换3张20元,那就是60元了,已超50元不能换了。

  还要特别注意换币时说法的不同,如:

  ①1张100元可以换(  )张50元,也可以换(  )张20元,还可以换(  )张10元。

  ②1张100元可以换(  )张50元、(  )张20元和(  )张10元。

  这两题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第①小题是把100元换成都是50元的,或者都是20元的,或者都是10元的;而第②小题是把100元换成又有50元的,又有20元的,又有10元的三种不同的面值,合起来是100元。

  3购物问题

  解决实际购物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重点明确: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找回的钱=用去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理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灵活选择数量关系予以解决。

  实际上,要想使孩子们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购物问题,还是要让他们能到真实的购物情境中去。在家长的监督下,独立尝试购物,体验过程,积累经验。

    9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