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会导致孩子缺乏同情心
具有同情心的孩子人缘好,而且比较容易获得共情的能力,对于他们情商和智力发展都很有帮助。那么孩子缺乏同情心的原因有什么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孩子缺乏同情心的原因
1、宝宝好奇心导致。
孩子年龄小,还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理解,而且也不会进行情感的迁移。有时他们缺乏同情心的行为和言语仅仅是因为好奇,想看看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2、家庭环境对宝宝的影响。
有的父母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无动于衷,这其实是在行为上告诉自己的孩子:别人的事情不要管。当然孩子就会学着漠然,对同伴、小动物缺乏关爱与同情。
3、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
有些家庭教育方式比较严厉,常常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声呵斥,并要求孩子的一言一行必须听大人的。这种严厉、惩罚性的抚养方式会阻碍孩子早期同情心的萌芽。另外,经常被体罚的孩子也会很少对同伴的“不幸”表现出关心。
4、父母对宝宝的溺爱。
有些家庭则对孩子比较溺爱,样样都围着孩子转,久而久之,造成孩子自私、娇蛮的个性,不会从别人角度思考问题。
5、父母对宝宝的同情心发展不注重。
有些父母比较关注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良好个性的培养。在和孩子进行亲子交流时,父母缺乏有效的交流技巧和方式。久而久之,孩子就对人交往变得冷淡、漠然。
6、宝宝的心理需求被忽视。
有些父母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关注和满足,那么,他的个性就会压抑,或通过一些行为,比如伤害小动物来寻求一种心理释放,同情心也无从谈起。
如何培养有同情心的孩子
1 不给朋友乱扣帽子
严禁扣帽子。同情心往往从分辨一件事是否可以接受开始。一个小家伙如果喊人家“猪脑袋”,父母应该立即处罚他,并告诫他说:“我知道你也清楚那个词是不可接受的。”要经常跟他解释,与人为善是生活准则之一。当他与别人陷入口角时,要告诉他:“你不必强迫自己喜欢那个人,但每个人都必须做个好人。”
适当惩罚。如果孩子不能遵守“做个好人”的要求,就该让他们明白其后果,比如不给他买最想要的玩具。一个3岁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很弱的,因此他还不会明白“做个好人”意味着要做道德上正确的事,因此你应该努力帮他压制住这种不当的冲动。
诠释和善。当你碰到孩子要为朋友提供帮助时,要及时肯定他的行为,可以赞扬他说:“你是一个非常称职的朋友!”长此以往,他就会明白,做个对别人有帮助的朋友、姐姐、邻居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细心周到。用一年的时间,培养孩子逢年过节给朋友和亲戚送贺卡的习惯。当然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要求他写多少祝福的话还不太现实,父母可以鼓励孩子画一幅画代替。
2 让礼貌成为习惯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富有同情心,能体贴别人,那么作为父母的你就也得是个富有同情心、能体贴别人的人。此外,你还要制订出规则,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哪些举止(包括不当举止)可能会影响到别人。然后,严格监督这些规则的执行,即便他们过生日也不能破例。
在平时的举止中,最重要的就是礼貌,它是我们表达同情心的方法之一。对于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孩来说,父母应尽力让礼貌变成其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多让孩子说“谢谢”。比如,当遇到装运垃圾的大卡车时,家长可以借助垃圾的形成告诉孩子人与人是如何被联系在一起的:农民种植粮食,我们消费粮食后排泄废物,垃圾清理工再把这些废物收集到一块。所以,垃圾清理工和其他人一样,是应该被尊重的。然后告诉孩子,在外面看到垃圾清理工时,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
家长不妨多说“对不起”。如果你曾经对孩子发过脾气,就应该向他们道歉。父母都会犯错,关键是犯错之后怎么做。要记住,无论大人做什么,孩子们都会有样学样。所以即便是他的妈妈,犯错了也该坦率承认,说声“对不起”。
动作轻柔些。有时候孩子急着表达友好之情,反而会粗暴地去抓别人的手。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示范另一种表达方式。已经育有两个小孩的母亲金波利·马松说,你应该告诉孩子,“要温柔一些”,然后,抓着他的手用动作来教会他们,多大劲儿的触摸,才称得上“温柔”。
说话语调温柔些。父母对别人展现的亲切善良,对孩子是一种道德榜样。“你表现出的温暖和细心,全在于说话的语调。”幼儿园园长埃米莉·米哈奇克说,“比如,孩子的朋友正在哭闹,我会说:‘拥抱一下可能对他有用。’”由于孩子的记忆很难持久,因此父母需要将这种“课程”多次重复。
3 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学龄前儿童其实已经准备好参加各种活动了,这时父母要向他们展示如何去做。
分派家务。帮助别人的习惯应从做家务开始。孩子喜欢展示自己的能力,因此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布置餐桌等。父母可以制作一个进度表,让孩子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完成的家务。当孩子问为什么自己要做家务时,家长可以回答说,“我们都是家庭成员,帮助家里做事,其实是在帮助自己。”
帮助邻居。卡伦·塞姆普有4个孩子,最小的才2岁。可当邻居搬走后,4个小家伙都主动承担起照顾邻居家猫狗的任务。无论天气好坏,他们都风雨无阻、乐此不疲。塞姆普自豪地说,孩子们做的这些会帮助他们记住那条“黄金准则”:你需要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居,即使你不是特别喜欢那样做。
小额慈善。孩子们通常喜欢自己做点贡献,因此要让他们参与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每个星期,小孩都会数数自己手里攒了多少钱。”芝加哥犹太儿童早期教育中心主任南希·曼尼维斯说,这些钱可以被捐出来做慈善活动,或者为贫困的儿童买点东西。而后,家长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我们要怎么帮助这些贫困的人?”或者问问他,如果有5个一毛钱的硬币,他愿意拿出多少个捐给慈善机构或放到存钱罐里去。
巧用故事。和孩子一块读书也许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方法。比如,安·莫里斯所著的《房屋与家庭》里就有全世界各式各样的房屋照片,这本书能够告诉孩子们别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能告诉他们,在别的国家,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着类似的事情:安全感、被人喜欢、学习知识、享有乐趣。
称赞英雄。虽然救火车的警笛声会让孩子感到忧虑,但灾难事件出现时,在尽可能避开那些血腥图片的同时,应该让他们关注一下在现场救援的消防员、急救人员以及志愿者。
4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交流感受。随着脑子里词汇量的增加,一个6岁大的儿童就能与人交流感受了,所以跟孩子们讨论书里的角色、主人公的动机是帮助他们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问一问:“你认为女巫为什么会嫉妒白雪公主?”
小心媒体。如果电视上的角色互相攻击叫骂,家长就应该立刻把电视关掉。因为孩子们不光是在看电视,他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电视里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会辨别个中真伪,所以对于这些细节一定要小心。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