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的方法

书奇 1172分享

  并非每个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出现心理问题,但是比起双亲健全的家庭出现问题的几率更大,很多时候家庭少了一个教育角色很容易让孩子性格产生偏颇,那么单亲孩子的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如何正确引导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

  (1)给孩子充分的爱抚

  有些家庭解体后,抚养孩子的一方拒绝另一方来看望孩子。有些父母还告诉孩子:“是你爸爸不要你了,他走了。”或“是你妈妈不要你了,她走了。”这些做法不但剥夺了另一方对孩子的探视权以致爱的权利,而且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有位母亲离婚后把自己的仇恨转嫁给孩子,从小教育女儿,男人不是好东西,离他们远点。结果这个女孩从小到大不敢和男性接触,恨男人,厌恶男人,最后导致性变态。母亲自私的感情,毁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负起对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爱抚中健康成长。要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离婚了,但并不改变对他的爱。无论父亲或母亲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要甩掉他,不爱他。

  (2)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竞争的牺牲品

  有些父母离婚后都想要孩子,于是,双方争着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以讨孩子的欢心。有的父母相反,谁都认为孩子是负担。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的孩子学会了控制父母,利用父亲的力量去控制母亲,利用母亲的力量去控制父亲,变得自私、虚伪、爱说谎。父母在离婚后,仍应注意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一贯性。并用挚诚的爱心赢得孩子的尊敬与回报,而不应让孩子成为彼此竞争的牺牲品。

  (3)不要让孩子充当丈夫或妻子替代角色

  离婚后的父母,往往感情上孤独、寂寞,容易把孩子作为精神上的寄托,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同时也希望孩子能陪伴自己,慰藉自己。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对父母不健康的依赖性,无法独立。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越来越重,使孩子感到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超越了孩子能力所承担的程度,扮演了替代爸爸、妈妈的角色,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

  有一个男孩,自幼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和母亲盖一条被子,母亲在儿子身上得到了慰藉,儿子也习惯在母亲的怀抱中进入梦乡。母子在睡前总是爱抚一番才入睡,这在孩子幼年是无妨的。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终于有一天,和母亲发生了性关系。事后,这位男孩由于忍受不了心理压力,导致神经错乱。母亲畸形的感情替代,给孩子带来了终身痛苦。

  夫妻离婚后,应和其他朋友一起出去散散心,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要因此影响了孩子独立生活、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

  (4)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离婚,孩子往往心情不好,不喜欢社交。父母应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根据他们的年龄,送进托儿所、幼儿园或学校,让他们和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学习,使他们变得心情舒畅、开朗、活泼。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让孩子去学乐器、唱歌、绘画等。孩子有了兴趣爱好,精神生活充实了,也会尽早从父母离婚所造成的阴影中走出来。

  单亲子女教育的误区

  误区之一:溺爱过分

  一些父母在离婚后,觉得有愧于子女,于是就把无限的爱都倾诙砩稀?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但是溺爱却成了家庭中教育、引导孩子的障碍。孩子常常是在不知道错还是对的心理状态下干自己想干的一切,无法成为一个明辨是非、敢于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误区之二:放任自流

  离婚了,确实有数不尽的烦恼,有的人索性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只顾着自己怨天尤人或者寻欢作乐,让孩子放任自流。这一类父母大多对孩子缺乏责任感,漠不关心是自己的行为准则。虽然他们也扬言自己爱孩子,然而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的爱。

  另一类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是因为他们坚持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会自己克服困难。这类家长与溺爱包办一样走向了极端。

  误区之三:阻止另一方与孩子往来

  父母双方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功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特别是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孩子是通过对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一方父母的认同机制来完成这一过程的。

  夫妻离异后,一方要尽快与孩子谈清楚,把离异的主要原因告诉孩子。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能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要尽量客观,不能故意说对方的坏话,以免在孩子心中培植仇恨。

  自小缺乏父亲阳刚之气的熏陶,男孩子容易孤僻、胆怯、吝啬,往往游离于男孩圈之外活动,形成某种性情扭曲;而女孩则缺乏与异性亲切交流的训练,长大后往往冷漠、拘谨、阴郁

  误区之四:把孩子当作出气筒

  在这样的家庭中,妈妈或爸爸常对孩子过于严厉,百般挑剔,动辄指责孩子的某个缺点;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可能获得积极的成长动力,也不可能正确地看待和应对自己的处境,甚至思想感情和道德认知会产生严重缺陷。

  目前的情况:离异家庭孩子缺乏安全感

  其实,随着我国日益走高的离婚率,不少父母在处理自己婚姻问题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和情绪。不少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缺乏亲情温暖,大都有较重的自卑感,心理有阴影,性格孤僻、偏激,在人前感到低人一等,不愿积极要求上进。

  专家建议:告诉孩子你们仍然爱他

  夫妻在离婚初期,如果孩子已经到了懂事的年龄,最重要的一点是告诉孩子你们仍然爱他,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孩子找回安全感,减少恐惧、自卑和孤独。

  离婚后,无论双方达成何种抚养协议,离婚双方都应预见到离婚后第一年孩子会出现压抑现象,这是正常的。许多时候,尤其是男孩,会将这种压抑表现出来,如爱挑衅、不顺从、有反社会行为等。孩子通常认为没有抚养权的一方抛弃了自己,常常在学校或家中有不良行为。这就要求父母双方不但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和行为,还要承担起管教孩子的责任,不要阻止孩子与前配偶交往,尤其避免在看望孩子时与前配偶争吵。

  很多孩子都会面对父母的再婚,这时,很多孩子都会难以接受。一个是担心自己如果亲近继父、母,就是对亲生父母的“不忠诚”。

  另一方面,当亲生父母再婚后再生育的时候,孩子会更担心自己失去亲生父母的爱,觉得自己在新家庭中是多余的。面对这些情况,孩子的亲生父母和继父母要鼓励和容忍孩子的情感宣泄,还应保持孩子与没有抚养权的亲生父母的联系。使孩子逐渐相信同继父母的关系不会代替他们同亲生父母的关系,既能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也有利于再婚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情绪情感

  由于长期生活不和睦的家庭中,他们亲眼目睹了父母之间的争吵及敌对情景,缺乏家庭原有的温馨和关爱,使孩子极易出现了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具体表现为情感脆弱,易激动,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严重者可能会表现出病态的人格特点,如敏感多疑,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等。

  角色行为的诱导

  儿童周围的榜样及对成人的模仿对儿童性格行为发展的影响尤其为重要。家庭的离异,造成孩子被迫与父母一人生活。如果男孩与母亲生活一起,那么他们接触更多的是女性的角色行为,生活里缺少了具有阳刚之气的父亲的榜样,性格中也就缺少这方面的素质;相反,如果女孩与父亲生活在一起,那么她们接触更多的是男性的角色行为,生活里又可能缺少具有阴柔之美的母亲的榜样,性格中也就缺少这方面的素质,变得大大咧咧,这对其成年以后的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

  由于家庭的破裂,周围人对这些儿童的过度关注、同情和溺爱,会使他们形成对他人冷漠、自私等缺点,再加上他们很少得到有效的管教,使他们处于行为无约束,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更有甚至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单亲是孩子惧怕面对的事情,没有了爸爸或者妈妈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带有伤害性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单亲的影响是一生的,我们作为外界必须了解他们遇到怎样的情况。以下是单亲家庭孩子最常见的7大心理问题。

  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

  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

  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热门标签

    442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