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浮躁家长该怎么教育
小朋友的忍耐力,其实与其年龄成反比,然而“耐性”这种特质,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容易浮躁的并不能很有耐性的完成任务和工作,那么家长可以怎么帮助孩子克服骄躁心理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孩子心理浮躁你该怎么办
为了改变宝宝的不踏实,不安分的心理,爸爸妈妈们应指导宝宝注意以下问题:教育宝宝从小立长志。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爸爸妈妈们只有帮助宝宝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使宝宝明确生活的目的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具有对生活和学习的高度责任感,这对防止宝宝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爸爸妈妈们在帮助宝宝树立远大理想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扬长避短。有的宝宝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或看到社会上什么挣大钱,就想做什么工作。
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爸爸妈妈们应该告诫宝宝,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爸爸妈妈们要告诉宝宝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宝宝“常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结果的产生。正如赫伯特所说:”人不论志气大小,只要尽力而为,矢志不渝,就一定能如愿以偿。
重视宝宝的行为习惯。一是要求宝宝做事情要先思考,后行动。比方出门旅行,要先决定目的地与路线:上台演讲,应先准备讲稿。爸爸妈妈们要引导宝宝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二是要求宝宝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一点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的最后即可达到目标。有针对性地“磨炼”。爸爸妈妈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炼”宝宝的浮躁心理。如指导宝宝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耐心和韧性。
还有,爸爸妈妈们还要指导宝宝学会调控自己的不安分的情绪。比方说,在做事的时候,宝宝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宝宝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宝宝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用榜样教育宝宝。身教重于言教。首先爸爸妈妈们要调适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为宝宝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宝宝。鼓励宝宝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韧不拔的意志。
总结:爸爸妈妈们只有帮助宝宝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使宝宝明确生活的目的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具有对生活和学习的高度责任感,这对防止宝宝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鼓励宝宝用榜样,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韧不拔的意志。
孩子心理浮躁的三个原因
一、父母的影响
在希望孩子能够踏实学习的时候看看自己目前的心态是否也很浮躁。
处在如今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里,面对各种竞争和压力,不少家长的心理也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既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感到满意,又担心新的变化给自己带来不利,使自己无法在新环境里重新适应,因而常常忌得患失,心神不安。还有的家长急于脱贫或改变目前的生活现状,常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急功近利,出现急躁的心态,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宫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很容易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对父母的行为加以模仿,变得浮躁起来。
二、与遗传有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浮躁心理除了后天因素形成外,先天的遗传也有一定的影响。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就容易出现急躁、沉不住气等情绪,做事容易冲动,不踏实,泞意力也容易分散。
三、意志力薄弱
一些父母只知道给孩子灌输知识,却不注重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而使一些孩子意志薄弱,学习怕苦怕累,因而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孩子之所以会浮躁,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上的几点。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浮躁问题也应该谨慎对待,正确的引导,不要责骂孩子,这样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不利的。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孩子耐性最重要
耐性最重要的,不能发脾气。发了脾气,没有教育效果了。孩子、学生只会说,妈妈爸爸很凶,老师很凶,我真衰(倒霉)。你给他教训,什么他都没放脑子里,他只觉得你很凶。所以要教孩子,不可以发脾气。发了脾气,先别教孩子,先缓一缓情绪。耐性也表现在不发火。
我记得在我们邻居里面,有一些孩子一犯错,母亲就在巷子口拿着扫把,啪啪一直打,一路打回来。大家看这样好不好?打,大家有没有看过?你邻居被这么打,有没有?你们都住在太平盛世是吧?大家看看那个孩子。有没有打出出息来?我的观察,这么打以后,这个孩子的皮打厚了,你把他的自尊心给打掉了,他在所有人面前 没有自尊了。“好吧你打,让你打吧。”打到最后,这样的孩子。以后被打,眼睛都是冷漠的,“打吧,打吧”,最后跟父母的关系都不是很好。
(小时候)有一次我犯了很大的错,我母亲在巷口看到我了,没打我。“走吧。”先走回家,进门把门关起来,怎么样?打,不是这样啊,还有爷爷奶奶、还有姐姐在。 连在家人的面前,都给我留自尊。还是上我房间,把门关起来。其实说实在的,母亲有没有在教育我?有啊,给人留自尊啊。母亲的心已经在感动我的心了。其实走进房间里,已经惭愧得不得了了,让妈这么伤心。关起门来,“你这次太严重了。”因为我这辈子被我妈就打过这一次。“把手伸出来。”打了第一下,坦白讲我已 经记不得痛不痛了,就是那个时候的心境啊,完全感觉到母亲是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第二下再打下去,我母亲马上就把身子转过去了,走了。虽然我没看到我母亲的脸,但是我很确定,母亲为什么要转头呢?因为母亲已经流泪了。她不愿意让我看到她流泪,转身就走了。所以当下,我们当儿子在那里就觉得非常对不起自己的母亲,就期许自己不要再做出让父母伤心的事情。所以这是母亲的爱,母亲的耐性,善巧地教育我们,深深地留在我们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