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承受挫折能力的有效方法
除了智商、情商之外,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范畴,也就是源自情商的分支,逆商。逆商可以理解为孩子承受对抗挫折的能力,那么要提高孩子抗挫能力有什么方法呢?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培养孩子承受挫折能力方法
一、设置挫折情景
设置挫折情景,主要是指成人利用现实情境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当然创设挫折情景要根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来设定“难题”或“情景”的难度和强度,避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挫折意识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成人应及时的给予引导,使孩子能够正确的认识挫折,并且要让孩子有抗挫折的意识。
三、言传身教
孩子最初的行为大部分是模仿成人的。成人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待挫折的态度、反应以及良好的品德、个性等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如同春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在成人的影响下建立起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成人对孩子的态度不仅影响孩子智力和能力以及行为和道德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他们的处理事物的方式、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还影响他们的自尊、自主性和意志力。因此,“做成人的以身作则,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极大的意义”。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么跟别人谈话,怎么谈论其他的人,怎么表示欢欣和不快,怎么对待朋友和仇敌等。所有这些,应多说别人的好处,多看别人的长处,多想别人的难处,多给别人益处,强化为别人服务的观点。成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的思想。让孩子在无形中知道“真诚”是这个世界上最应该值得珍重的东西。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方法和途径可以增强孩子抗挫力,如让孩子帮助成人做家务,使孩子在实践学会自我独立生活能力,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等,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孩子或者通过一些古典人物抗挫的故事情景等。
培养孩子逆商的四大原则
一、走出“心理舒适区”
现代家庭往往是大人围绕孩子转,过分宠爱导致孩子抗挫折能力变差。家中舒适的环境让孩子深陷“心理舒适区”(指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一旦走出家门,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人,就会感到不舒适,应变能力差。因此,家长一方面要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多跟其他小朋友接触,建立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孩子建立团队意识,鼓励参加集体活动,灌输“我是团队一份子”、“重在参与”等心态,而不是“那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之类的消极想法。
二、相信孩子
心理学家发现,你认定会发生的事情,总会再三发生,因为你相信,它才会发生。比如初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长成天担心他会摔倒,就会在言行举止中无意识地给孩子灌输“可能跌倒”的信息,那么孩子就可能总会跌倒的。如果家长换一种思路,给孩子灌输“妈妈相信你不会跌倒”的信息,孩子往往能顺利学会走路。再进一步说,家长不可能为孩子撑一辈子“保护伞”,所以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自己学会坚强。孩子跌倒了不要赶紧去抱起来,或许孩子原本没那么委屈,可家长一抱反而让他变委屈。家长要鼓励孩子站起来继续走,让孩子的潜意识知道,自己跌倒就要自己爬起来,生活中很多事情要自己处理,而不是退缩。
三、正向疏导情绪
孩子在两岁左右时,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希望获得更多关注,将所有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3岁后的孩子与同伴交往增多,又学会了争强好胜。若家长没能正确引导,往往就会在未能如愿、要求不被满足时大发雷霆。可以说,“输不起”有时源于不能客观看待自己,所以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对此,家长要学会跟孩子“共情”,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坏情绪发泄出来。共情又称同理心,是美国著名人本心理学派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具体做起来,首先是倾听,引导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不要说“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否则孩子可能会为了“讨好”家长而压抑自己的情绪。其次,及时回应孩子的情绪状态,给予理解和认同。当然,这不等于坏行为也可以被接受,在舒缓孩子情绪的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懂得社会规则,养成好习惯。
四、延迟满足
孩子有“不愿输”、“不想输”的想法是好事,但“不能输”或者“输不起”却容易使其养成偏执型人格,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失败与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接纳并好好去体验即可。具体做起来,家长要善用“延迟满足”,别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等待”的意义。当然,“延迟满足”不是压制孩子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而是培养一种能够与困难和平共处、同时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这样做,还能让孩子在成长中“去自我中心化”,学会多方面看待事物,才能成为独立的、会合作的人。
抗挫折教育的误区
误区一:包办代替
有许多成人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误区二: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社交经验,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成人不应嘲笑孩子笨,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成人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误区三:挫折教育=针尖对麦芒
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为幼儿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挫折之后孩子需要什么
父母和老师在孩子经受挫折之后的不同举动,既可以让孩子在经历挫折之后越挫越勇,成为生活的强者;也可以让孩子从此变得更加不能接受失败,失去了挫折教育的意义。
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能力教育,所以,如何在挫折中正确引导孩子去面对以及挫折之后怎样去做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父母和老师在挫折教育中需要重新审视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