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心理障碍的常见方法
由于受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儿童心理未完全成熟、语言发育也未完善,受很多因素影响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小儿的心理障碍应该及早的治疗发现,那么通常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小儿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心理动力性治疗
也称精神分析治疗,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治疗就是把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心理矛盾冲突挖掘出来,剥去其伪装,使其上升到意识中来,并让患者对其有所领悟,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得以纠正或消除,从而使心理障碍得以消除,病情得以治愈。
主要适应症是神经症患者,尤其是癔症、强迫症及恐怖症等。还可适用于部分性心理障碍,如窥阴症、露阴症及摩擦癖等。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治疗方法的总称,这组方法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又采用行为治疗技术,故称之为认知行为治疗。简言之,利用行为的结果促进认知的改变,利用认知的改变矫正患者的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主要适应症:人际关系问题、婚恋问题、考试紧张焦虑、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不良行为习惯等等。
家庭治疗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因素在心理疾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目标在于协助一个家庭消除异常或病态的情况,以便能执行健全的家庭功能。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家庭冲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厌食症和贪食症、神经症、重型精神病缓解期的心理问题、非精神病性家庭暴力等。
森田治疗
森田疗法是由日本的森田正马博士创立的。其治疗原理可概括为“ 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治疗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病素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
适应症:最初主要适用于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症、疑病症等具有神经质特点的精神疾病,后来还扩大到精神病、人格障碍、酒精依赖等治疗领域,并且已广泛应用于正常人的生活适应及改善生活质量中。
人本主义治疗
是由卡尔.罗杰斯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体系,包括人性观、自我心理学、心理治疗的要素和过程等一整套理论和技术,其强调的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一致等要素是每一种心理治疗的共同基础。它充分尊重和信任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趋向,尊重个体的独特性,认为人性当中本就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只要排除种种阻碍,每个人都愿意并且能够向着更成熟、更具建设性的方向成长。
适应症:原则上适应所有的人,无论是正常的、或者是心理有障碍的人。其理论也广泛应用到治疗以外的领域,如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培训以及国际关系的研究等。
催眠治疗
催眠治疗指的是利用催眠手段如不断重复的、单调的言语或动作等,向患者的感官进行刺激,诱使其意识状态渐渐进入一种特定的心理生理状态——催眠状态,这种状态下患者只与心理医生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顺从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指令和暗示,心理医生运用心理分析、解释、疏导等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适应症:心因性障碍、神经症及心身疾病等。
团体心理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又称小组治疗,指治疗者同时对许多患者进行治疗。这些患者常具有疾病及相关问题的共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利用集体的力量产生积极效应。团体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人格的重建和改变。
适应范围:神经症、适应障碍、应激性障碍、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障碍、心身疾病、重性精神疾病缓解期等。
心理剧
心理剧是创造性治疗的一种形式。它强调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它运用演出的方法,促进个体成长并且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潜能,以便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心理剧参与者通过他或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场景,演出他或她的思想、感受、人际关系或者梦想。在演出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增加个体的洞察力,增强创造性和自发性,进入深一层的自我认识,探索内在深层渴望、情感和冲突,进而增进自我内在的整合。透过演出同时能增进自我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伴侣关系,自我和他人、社会间的关系和谐;使自己更能灵活而有弹性地面对现实和表达自己,并在问题解决时更加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适应症:亲子冲突、婚姻危机、情绪障碍、神经症、恢复期精神病等。
小儿出现心理问题时的常见症状
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
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
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感到恐怖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
失眠
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恶劣的人际关系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 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儿童心理障碍如何及早发现
孩子和以前比是否有变化?
很多心理障碍是可以通过孩子目前的表现和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而早期发现的。比如,以前孩子活泼开朗,学习成绩及同学关系良好,但是近来却寡言少语、成绩明显下降,与同学逐渐疏远,对老师及家长也不礼貌起来……总之,和以前比,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出现这样的情形,家长就要考虑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碍。
和别的孩子比,是否存在明显的不同?
可能孩子的表现和以前比较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和其他孩子比(特别是同龄孩子),却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别的同龄孩子可以说话、识数了,他/她却不能;多数孩子在幼儿园里喜欢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很“合群”,但是他/她却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只是独自玩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有的孩子称自己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当孩子行为表现和多数孩子不一样,家长也要考虑到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碍。
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否被社会文化所接受,或者被多数人理解?
有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可能不符合社会的规范,我们也要考虑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碍。例如在学校不遵守校规,和家长及老师顶撞,常和同学打架,偷东西,甚至抢劫、离家出走、频繁撒谎……这些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如果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也应该考虑是否有存在心理障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