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变得勇敢的方法有哪些

书奇 1172分享

  缺乏勇气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生活,他们容易在竞争中退缩。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增强勇气值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如何让宝宝勇敢起来

  1、让幼儿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

  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也是勇敢品质的一种表现。有的孩子在生活中自理能力强,很独立体育活动中也表现得勇敢,可是一旦犯了错误,就不愿承认,不接受,表现出任性、哭闹。教师要善于引导,当他改正了错误时及时表扬他,让他真正体会到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认并改正,才是一个勇敢的好孩子。

  2、让幼儿理解勇敢的真正含义

  勇敢不等于蛮撞和冒险,有的孩子喜欢做一些自己认为很勇敢,但却比较危险的事情,这时,教师除了要及时阻止幼儿的这种冒险行为之外,还应该让幼儿了解其中的危险性,教给幼儿一些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勇敢和冒险、蛮撞的区别,认识勇敢的真正含义。

  3、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俳?立充足的自信心

  幼儿许多胆怯行为的发生多是因为缺乏自信心,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之上的。例如:我班有几个女孩子平时对雷电现象感到恐怖,那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和应付能力造成的,当老师教给他们相应的有关雷电的自然知识,让他们掌握了一些“雷雨天气不能在树下避雨,否则会被雷电击倒”“不能拿金属的物品”等有关知识后,孩子们对雷的恐惧情绪就不那么强烈了,他们还把这些知识告诉父母,更加增强了自信心。

  4、教幼儿正确面对困难不逃避

  幼儿时期,孩子们经常出现遇到困难逃避的现象,小班尤为明显,有的幼儿明明通过努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由于害怕在某过程中遇到困难,往往不想做、不去做,教师对幼儿一同完成往往能让他感到有支持,能够让他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孩子胆小心理产生的原因

  这种怯懦胆小的儿童有的是由于缺乏自信,有的则是由于过于崇拜大人,对大人的评价过高所造成的,有的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有人认为在那些抱有自卑感的儿童当中,有的是因为植物神经失调,有的则是受后天的环境影响所致。后者主要是因在家里受大人的嘲笑过多,得不到大人的信任,因而失去了自信心;还有的则是因为家里管教过严,大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能力发展是一个过程,因而往往武断地认为“凡是父母说的孩子就必须听”,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对大人的命令或旨意稍有违背或不从,就会遭到严厉的批评。长此以往,这种儿童便会成为缺乏独立性的怯懦胆小儿。当然,面对这种严厉的管教方式,有的儿童也会想办法对付,甚至干脆不予理睬,我行我素。当然这种儿童多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发展的人格。

  有的父母在表面上看对孩子并不严厉,但是他们在生活习惯上或其它方面却十分严格苛求,他们对孩子的淘气顽皮往往不予理解,认为只有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方式的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为了迎合父母的要求和习惯,也就不知不觉地成为“怯懦胆小儿”了。这种儿童通常被称为“循规蹈矩”的儿童。这种儿童乍一看来似乎是遵守纪律表现很好,但这不过是他们的表面现象而已。

  身体虚弱的儿童,也常常容易产生自卑感。由于身体不好,他们很少积极地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即使偶尔想到户外活动,又由于大人们担惊受怕,一再劝诫:“出去会感冒的,不要去”,“衣服要多穿点”……。如果孩子固执已见,结果出去后真的感冒发烧了。孩子就会由此而自惭形秽,失去自信心,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当这种儿童走出家门,来到学校时,自然就会表现为“怯懦胆小的儿童”。

  那些在家里受到过度保护和溺爱的儿童也容易成为“怯懦胆小的儿童”。这是因为这种儿童依赖性很强,缺乏自立能力,到了外面在没有可以依赖的大人时就成了怯懦胆小的儿童,而且长此发展下去即使有家里的人在身边也会变得怯懦胆小,不能出众。此外,在家里受到溺爱的儿童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因而不愿意到不能满足自己要求的集体中去活动,,只能一味躲进家里我行我素。这种儿童平时很少有机会与同伴一起玩,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的宠爱,父母也十分娇惯他们。这种情况在老来得子或独生子女家庭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有的儿童心里隐藏有不能告诉大人的秘密,因而时常报有一种负罪感,他们要么老是回避大人,要么成天提心吊胆、少言寡语。这样也会变得战战兢兢,不敢见人,成为怯懦胆小的儿童。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而抱有自卑感的儿童,也常常表现为畏畏缩缩,怯懦胆小。这种孩子的父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贫穷,成天唉声叹气、失望悲观,羡慕别人家的富裕,这种态度会进一步加深孩子的自卑感,使他们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综观上述各种原因,概而言之都可以归结为过低评价自己,独立性发展迟缓。因而在初次与人见面或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便会怯懦胆小,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这种情况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自卑感,形成恶性循环。

  吓唬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吓唬对那些2岁左右的孩子是会奏效的,但这样恐吓的后果父母们却很少思考,若孩子经常被恐惧感占住心灵,精神就容易受创伤,发展下去,还可能会引起口吃、遗尿、失眠、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患精神官能症,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的孩子长大后则会表现出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缺乏独立性。

  1~2岁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的生活体验,不知道外界有些事物是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其实,当这个年龄的孩子出现不听话或是对抗时,父母应该采取诱导的方式,因为他们十分相信父母,一般情况下是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劝导的。

  对于因恐吓已经造成恐惧感的孩子,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害怕什么,设法从心理上去消除他的恐惧感,克服紧张情绪。如孩子怕黑暗不易入睡时,可以告诉他,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可怕的。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关了灯看电视、听音乐,在黑房间做游戏,使他将害怕的事和愉快的事联系在一起,亲人陪伴也会使他产生安全感。入睡前可将灯一时开,一时关,让孩子把屋子探个究竟,逐步不怕黑暗,慢慢地他就会习惯独自的关灯的房间里睡觉。

  千万不要因恐吓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请记住一位早期教育专家的话:“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恐惧、忧虑、悲伤、憎恨、愤怒和不满,这些情绪和情感有害于孩子的神经,引起身心虚弱,影响身体健康。”

    热门标签

    46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