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亲子的感情和理解的方法

书奇 1172分享

  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除了能力足够外,还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事情。如果想加强和孩子相互的亲密度和理解,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可以让宝宝成为你的贴心小棉袄。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让孩子和家长亲近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让孩子做家长的贴心小棉袄

  1 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 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3 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 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 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 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 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 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 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据程桂英老师介绍,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培养宝宝的同理心的技巧

  Point1重视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当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的解决方式。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孩子忍不住推了他人一把,这时家长就要告诉孩子:“你这样做,会让小朋友感到害怕喔!这样他以后都不敢和你做朋友了,如果你被推,会不会觉得痛?那我们去和小朋友说对不起好不好?”运用此方式,让孩子了解这样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对的。

  家长不要以为还没有语言能力的小小孩,就无法理解大人的话语,孩子虽然听不懂,但他的感受是具体的。爸爸妈咪可从生活中做机会教育,引导孩子感受他人的情绪。家长不妨让孩子养小动物,或是请他照顾玩具,在照顾的过程中,孩子就有机会体认另一个个体的感受。

  Point2说故事给孩子听

  利用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境,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可能会碰到的困难是什么,并提供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问问孩子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式。不只透过故事,爸爸妈咪也可以从电视里面的角色来引导孩子。引导过程最好是以问答方式进行,多让孩子发表看法,大人不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意见,当孩子讲了不被社会接受或是错误的话,父母可以藉由沟通的方式导正。培养孩子同情心与同理心的过程,应采开放的引导方式,而非灌输自己的想法给孩子。

  Point3从游戏中学习

  许多游戏都能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家长可以和他玩扮家家酒的游戏,或是角色互换的游戏。妈咪不妨请孩子扮演自己的角色,然后自己扮演小孩,这时妈咪可模仿孩子平常乱丢玩具、吵着买新衣服、故意耍赖的行为,让他体会到妈咪平日的辛苦,进而懂得爱妈咪,不制造大人的麻烦。

  Point4良好的家庭气氛

  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并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与学习的机会,能让孩子感到温暖。现代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常把孩子的学习行程规划满档,甚至要求他交出亮丽的成绩单,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孩子都自顾不暇了,更别说要他去理解别人的想法与感受。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一点喘息的空间,别让他养成自扫门前雪的自私态度。

  Point5让孩子与同伴互动

  进入团体环境与同伴相处,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和平共处最快的方式。一群孩子玩在一起,不需要去特别教他,藉由实际的互动过程,幼儿就能发展出一套与别人相处的模式,当他的行为受到讨厌或排挤时,便会主动修正自己的态度,利于孩子继续在团体中生存。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互动,让他有机会了解到不同人的想法,进而发展出同情心与同理心。

  关于宝宝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有些说法认为,刚出生的小婴儿,就开始拥有同情心了。一群新生儿在育婴室里,只要有一个宝宝哭,其他小宝宝也会跟着哭,纽约大学心理系教授霍夫曼,将此行为称之为“同理心唤起”,认为此反射性哭泣的能力是天生的。会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1岁以前的小小孩,认为自己本身与外在环境是一体的,当他感觉到别人在哭,就会跟着一起哭。这样的情况要到l岁之后,认知发展趋于成熟时,宝宝才能区别出来,自己与外在个体、环境并没有关系。

  婴儿室的宝宝听到有其他同伴哭时,会跟着哭,不见得是同情心所致,而是受到环境气氛的影响。社会行为发展中,0到4岁幼儿处于自我中心期,尚未发展出同情心与同理心,爸爸妈咪可以藉由提供适当的机会、方法及学习经验,帮助幼儿发展同情心与同理心。

  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出现,与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关。l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开始区分出自己和其他个体,知道别人难过,与自己无关,不需要跟着表现出难过的样子。2岁左右的幼儿,认知发展更趋成熟,可以和他玩角色扮演,或是想像游戏、象征性游戏,孩子感受能力越来越好,能从角色扮演中,去了解其他个体,并站在别人的立场与位置上去为对方着想。

  同理心需要有足够的认知发展与后天环境的引导,才能慢慢表现出来,所以大概要到2岁以后才会慢慢出现。当然,如果孩子的认知发展不够,就没有能力去了解与体会他人,同理心也就难以产生。

  因个别差异不同,有些孩子受到较多的外在刺激,同理心可能会较早出现,而接触经验少的孩子,甚至可能4岁多才会发展出来,视刺激与经验的多寡而论。

    热门标签

    467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