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儿童克服恐惧的方法有哪些
宝宝在成长中,由于身体发育不完全、心灵脆弱、缺乏经验等等,都很可能会对事物产生恐惧的心理。那么那么家长该怎么帮助孩子克服他们的恐惧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帮助儿童克服恐惧的方法
1、语言解释法
惧怕某事物,常是因为无知,不了解该事物。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惧便会自然消除。如对雷电的恐惧,教师、家长可向其说明雷电产生的简单道理,从而消除他对雷电的恐惧,并说明不足惧怕的理由,成人此时最好还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表情。
2、转移注意法
顾名思义,即当看到、听到所怕的事物时,成人可用玩具或语言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从惧怕对象上转移,从而忘掉恐惧。
3、系统脱敏法
这是一种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外有位叫琼斯的医生曾治疗过一名患“恐猫症”的男孩。这个小男孩有次被猫吓了一跳,此后见猫就害怕,后来见到凡有毛的东西都感到恐惧。于是,琼斯就采用这种治疗法:他先用兔子做试验,将一兔笼放在离孩子较远的地方,而后用兔子喜爱吃的食物鼓励孩子拿着去步步靠近兔笼。孩子便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兔笼前并用手摸了一下兔子。以后,琼斯又用同样的方法消除了这个男孩对猫的恐惧。这就是系统脱敏法。当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成人可诱导他接近所怕事物,久而久之,他便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4、榜样示范法
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父母要做好榜样。一方面,不要用恐吓类的话语刺激孩子,如用鬼神、毒蛇、老虎来吓唬孩子,虽然能奏效一时,但在孩子的心灵上却播下了恐惧的种子,是得不偿失的。另一方面,父母要加强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培养他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一些年轻的父母反映:自己的孩子胆子太小,不敢一个人熄灯睡觉,不敢去接触小狗小猫之类的小动物,还有的孩子十分害怕打雷闪电等等。这种现象即为心理学上所说的一种恐惧情绪反应。研究表明,恐惧的对象是随年龄增长、经验丰富而改变的。幼童多对动物、陌生的物体或突然失去身体支持等感到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便对想象中的一些动物、黑暗及有伤害性的威胁感到恐惧;且年龄越大,其主观想象的、预料的危险引起的恐惧越多。
引起幼儿恐惧的原因主要
第一,熟悉的情境发生意外的变化。在习惯的情境中已形成适应性的知觉模式,有一定的对付方法,而当情境变化时,本已掌握的对付方法就会“失效”,使孩子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产生恐惧。
第二,受他人恐惧情绪的感染。在看到、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状态中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受到感染。如听到恐怖影片中人在惊恐状态下的喊叫,他会感到毛骨悚然。或听到成人讲一些鬼怪故事后,由于无知及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会产生恐惧感。
第三,后天的经验所致。它是通过条件反射产生的,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这个道理。幼时如果受到恫吓或遇到的刺激较强烈,以后即使碰到轻微的刺激也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如最初被一黑狗咬过,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继而怕所有的四足动物。这是一种泛化的作用。
孩子恐惧心理的表现
不同年龄表现:
0-1岁对具体的刺激产生恐惧,比如噪声。这个时期婴儿听觉较为敏感。给宝宝足够的安抚,避免强化噪音。
1-2岁与抚育者分离产生恐惧,孩子对带养人的依赖性非常强尝试逐步分离。保证在许诺的时间回来,以减轻宝宝的不安全感。
2-6岁对想像出来的东西或未知情况下的预想产生恐惧,比如强盗、黑暗等。4岁时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这个时期孩子有了独立意识,想像力也发育起来,但又缺乏足够的认知。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对,尽量陪伴和面对,给予心理上支持。
6-12岁对学校、抢劫、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等产生恐惧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并由于家长对学习的过分关注而出现对成绩的焦虑认真倾听孩子的害怕,在行动上缓解孩子的恐惧,保护孩子。
在探索这个陌生世界时,孩子难免会感到恐惧,会小心翼翼。大多数恐惧对象随着孩子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渐渐消退,而有些则被顽固地维持了下来,发展成与孩子年龄段不相称的非正常的恐惧。当孩子的胆怯不安不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甚至电视、谈话中出现他所惧怕的事物,都能让孩子紧张不已,那么这时他的恐惧已经超过正常状态了。超越正常状态的害怕,极易发展成儿童心理恐惧症,其影响不可小视。
那么,孩子的恐惧是怎么造成的呢?是来自其他事物的刺激、家长的不当言辞、经验的不恰当积累……然而,更多的却是来自家长的“爱”。
“怕”的3种类型:
自然恐惧
声:怕打雷怕鞭炮声怕噪声
光:怕影子怕黑
电:怕闪电怕电动玩具
动物:怕狗怕猫
社会恐惧
学校:怕上学怕考试怕被批评
家庭:怕独自在家怕独自睡觉怕和亲人分离
社会:怕坏人怕走丢怕警察
社交恐惧:怕说话怕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