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青少年面对挫折的方法有哪些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在情绪上和行为上有过激的表现,受激素分泌的影响,他们也比较容易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很多孩子在青少年期间容易遇到挫折,那么家长该怎么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如何教育青少年面对挫折
一、要培养青少年开朗的性格,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对于同样的挫折情境,个性特征有缺陷的人更容易感受挫折。如性格孤僻、沉郁压抑、过于内向、自卑或急躁冲动、感情脆弱等,就是如此。因此在青少年期就要培养青少年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其良好的人格素质。
青少年人格素质是在其交往、生活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家庭的和睦民主的氛围,家长的关怀鼓励等,均有利于青少年开朗性格的形成。但是现代生活中的许多环境和人为因素,如:缺少小伙伴关系,父母忙于工作,交往受到限制等等,助长了孩子孤僻、冷漠、抑郁、自我中心、怯懦等人格的形成。家长应正视这些不利的环境和人为因素,要创设愉快教育环境,进行正面积极引导。
二、要把真实的生活还给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如果个体的成长道路比较平坦,很少参与社会活动,实践能力较差,一旦进入复杂的社会生活,便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紧张焦虑。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创设高难度的挫折情境,主要是需家长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把真实的生活还给孩子。因为孩子们虽经历尚浅,但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如行路摔跤,和小朋友打架吃亏以及生病等,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困难情境中,父母可有意识的鼓励孩子去直面正视困难,去自己解决问题,等等。
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从刷牙、洗脸、穿衣、洗手帕等小事做起,漫漫进步到帮助大人拿东西、扫地、擦桌子、洗碗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果能持之以恒,对孩子的成长和独立工作能力、挫折耐受力的训练都很有好处。
三、要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接受自我
一个人只有眼睛望着理想,而双脚踏着现实,才能利于不败之地;只有充分认识了解自己,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在孩子面临挫折和困难时,更需要成人帮助孩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认识自己的不足与长处。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仅要充分了解,而且要坦然的承认和欣然接受。因为个人所具有的条件,有很多是不能
改变的,如容貌、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等,如果只了解自己,势必增加个人的不安与痛苦。有些孩子狂妄自大,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是最好的,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另有一些孩子过分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是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一个人只有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才能避免心理冲突,耐受现时挫折;唯有接受现实自我,才能创造理想自我。
四、对孩子避免期望过高
青少年在做事情时,难免会犯下错误,家长应有意识地避免将其定为“失败者”,而应适当改变过高的期望目标,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敢于犯错误。先要肯定成绩,改变青少年受挫意识,再适当调整期望目标,使青少年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如当青少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扫了玩具橱,累的满头大汗,可还是没把玩具摆放好时,这时,应告诉青少年能打扫干净已非常难得,相信将来会做的更好。如果对青少年做的不完善而表现出不满,青少年就会因未实现家长的期望而动摇信心,怀疑自己,甚至会产生“早知如此,不如不干”的想法。
总之,家长要有意识地从各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使孩子逐步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所提高。
青少年挫折心理的特点
造成挫折的思维误区
心理学家将13、14岁和17、18岁的青少年看做两次“心理断乳”期,而两次心理断乳的结果是青少年愈加走向“独立”。这一阶段的年轻人,个性不完善,独立倾向与依赖性共存,让他们的内心极为敏感、动荡,热情、冲动。从社会成熟性来看,他们往往情绪不稳定,自尊心与好胜心过强,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因此,在现实中,一旦碰到不顺利时,就会手足无措,心情沮丧。
在此阶段,青少年的思维很容易陷入误区,想事情很偏激。
一是过于绝对化。不是从客观事物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缺乏对变故的思想准备。有这样的想法,青少年遇到挫折就容易导致心理失调。二是,容易以一时一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以点概面,以偏概全,遇到挫折就容易导致因全面否定自己或他人。三是,很容易放大事情的严重性,对事情的后果想得过分严重、可怕。有这种思维方式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悲而导致心理失调,甚至企图自杀,以逃避问题。
青少年不被理解的压力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学习时间最集中、学习最关键、最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学习上的很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青少年去面对、去适应,诸如学习内容的变化、课程与作业的增多、学习与考试中更加激烈的竞争、升学的压力等等。这就要求青少年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新的学习要求。但受其心理调适能力的制约,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考试失败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与此同时,父母老师的不理解也造成了他们的无助感。很多家长因社会竞争压力过大,而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放大,有的甚至不切实际,青少年一旦未能达到成人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就会招致成人的不满和责难,这必然造成青少年的挫折感。专家指出,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容易让孩子陷入焦虑状态。而很多老师不能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情绪障碍,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对抗,最终导致孩子厌学。所以家长和老师也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的症结所在。
青少年挫折心理容易被忽视!
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在2006年专门针对广州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14。5%的中小学生有过自杀想法。目前自杀不仅是全球性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青少年的三大死因之一;其中自杀死亡率在我国14岁以上的青少年人群中逐年上升。对此,专家指出,目前社会竞争激烈、升学压力大、父母期望值高给青少年造成了沉重压力;而心理教育的欠缺,使得许多孩子面对挫折消沉沮丧,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
因此,专家建议,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细微情感变化,正确认识青少年情绪问题,切不可粗暴对待或浑然不知。
所谓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相比较成人,青少年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尚未完整,所以对挫折的看法往往容易走入误区。心理学家指出,
其实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应行为后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对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挫折事件错误的认知评价,才是导致消极后果的真正原因。
因此,专家建议,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细微情感变化,正确认识青少年情绪问题,切不可粗暴对待或浑然不知。
所谓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相比较成人,青少年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尚未完整,所以对挫折的看法往往容易走入误区。心理学家指出,
其实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应行为后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对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挫折事件错误的认知评价,才是导致消极后果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