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变得自信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长处,在某方面的能力缺失并不影响他们的整体素质,而鼓励性的教育能增强孩子的自信,让他们更好的克服自己的弱点,并健康快乐的成长,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让孩子自信的方法,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让孩子自信的5个简单方法
1、变更表扬的主语
让孩子多作自我肯定的一个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变更你对孩子做出的所有的表扬的主语:只要把“我”改成“你”,把“我们”(父母)对你(孩子)的表扬改造成你(孩子)对自己的表扬。这种简单的变化能够更充分有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实际上起着一种增加对孩子赞赏的效果。如:“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改为:“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了自豪!”
2、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对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
需要强调的是,你应该让孩子觉得:你对孩子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客套的,更不应该是虚伪的,做作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你须在思想方法上做出调整,在表述上讲究艺术。
其实,让自卑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即是: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
3、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事情
许多父母认为,替孩子做他感到困难的事是帮助孩子。事实上,这等于告诉孩子他不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孩子需要鼓励和挑战,要给他解决问题和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他需要帮助时,指导并协助他去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代替他做。
4、珍视孩子的物品
不少父母经常控制送给孩子的玩具和书,有时认为某件物品不适合孩子了,但事实上他可能仍然需要它,甚至这种喜欢会持续几年。因此,在处理某件孩子的物品时,父母不要擅自作主,要由孩子自己决定何时放弃某件物品。
5、抽时间单独和孩子在一起
有些父母工作忙,时间十分宝贵,但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这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是把与孩子在一起的安排列入计划,小到一起散步,大到外出郊游,这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络是十分重要的。与孩子一起玩耍时,要遵守他的规则,不要超出他的水平。对于重组家庭,父母应该考虑孩子的特殊情感需求,对于感到孤独的继子女,家长应抽出专门时间和他在一起。
让孩子完全信赖自己的案例
三岁的辰辰正在一心一意地玩弄着沙土,突然发现爸爸笑眯眯地看着自己。
“玩得好开心哪!”
“我在盖房子。”
“那是谁的房子呀?”
“小狗的房子。”
“是吗?”
辰辰玩完了沙土,又去玩水。玩得浑身湿淋淋的。他回头看看妈妈,妈妈正笑嘻嘻地望着他。尽管全身湿透,但是妈妈没有责备他。
儿童的心理分析:
当孩子无拘无束地在游戏时,也就是在专心致志地发泄自己精力的时候。这时,即使他做出一些淘气的举动,或弄得落汤鸡似的。爸爸和妈妈也默默无言地看着,不仅没有说他,没有斥责他,反而还表示出诚心诚意的欣赏态度,孩子心里将会怎样想呢?
他会想到:“爸爸妈妈同意我这样做。”或认为:“他们都爱我。”他已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高度评价:“无论做什么游戏,都是好孩子。”
这与他做的事情好坏,以及目的和结果如何毫无关系。这是做游戏的“我”引起了注意,受到欣赏,“我”的存在得到承认时的喜悦感情。
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得到承认时,称作“自我价值感”,这种感情对于儿童来说,是至高无上的。
妈妈的高招:
大人总是把着眼点放在孩子的作品优劣,成绩如何,以及所做的事情好不好等方面,并且据此加以表扬或批评。
但是,儿童真正要求的是父母对自己的关心。问题不在于玩什么游戏,而在于做游戏的孩子本身。当他这个“人”成为被关心的对象时,他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喜悦。
如上述的爸爸和妈妈所做的那样,对“我的孩子”表示出绝对的信赖和爱心,不是从孩子做得好坏来判断,而是对孩子本身,对他这个“人”给予承认和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我是一个好孩子”的意识,才能使孩子逐渐意识到“我”在这个社会上的存在价值。
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的因素
1.过高的学习目标。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和智商发展情况,一味分派学习任务,又不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永远不知道该怎么学,每次尝试都失败,很少能体验到“赢”的感觉。这样,不用家长说,他都会觉得自己很笨。
2.过早的知识传授。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其实这些知识并不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孩子虽然能鹦鹉学舌地死记硬背一些,却不理解,所以并不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反而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
3.过多的负面暗示。心理学研究发现,外界言语和行为暗示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一些父母的口头禅就是说孩子“真笨”,有时是火冒三丈地批评、责骂;有时是发扬谦虚的优良传统,比如说“我儿子就是没脑子”;还有时不是批评,而是昵称,比如说“小笨蛋,不能这样做”。但无论本意如何,孩子接受到的都是“自己很笨”的信息,久而久之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开始自我怀疑,潜意识会拒绝新的知识进入记忆库,从而真的“变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