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教学方式的读后感(2)
三、用心倾听,才能准点激发
书中多次提到:在人人能够安心学习的安静的课堂里才能形成“合作学习”。教师的张力尽可能压低,教师的音量和儿童的声音必须同样地压低,我们需要的是即便儿童小声地说,整个课堂也能听到的课堂。不是要求儿童“再说大声一点”,而是应当说“某某小朋友说得非常有趣,大家再听一遍吧”。
从这里我们感受到安静、倾听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有效激发的保障。在课堂上,它所强调的不在说,而是听。而且是老师、学生都要听,都要审慎、谦逊地相互听。
教师只有认真听,才能在教学中把教材与儿童联系起来,把一个学生的发言同其他同学的发言联系起来,把某个知识同别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促发能够引起别的发言的发言,借以深化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将儿童的思考引向深入。
也唯有如此,课堂的激发才能激到点子上,带出效果来。
四、“拔高”内容,才能持续激发
知识靠积累,学力促发展。关于学力,书中这样说道:“学力”并不是靠单纯的累积形成的,而是借助高端引领才得以形成。学习需要“冲刺”与“挑战”。学生迫切期望“高难度教学”,但现实却是教师在拼命地追求“懂的教学”,学生在期待“不懂的教学”。
纵观我们的课堂,总有一些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的学生。仔细分析,正如书中所说:有的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因为课堂内容太浅显,太单调,对其没有吸引力,才显得无所事事,度日如年。
所以激发、调动不仅是方式技巧的问题,也应包含学习状态的关注与内容“拔高”的远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形成思维挑战,让学生在富含难度系数的“任务”驱动中,乐此不疲,主动投入,持续激发。
五、有序组织,才能全员激发
合作学习,我们听得很多,也做得很多,但很多时候却感觉停于表面,推进无力。看了书中的这段话,我对合作学习及老师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必须进行的工作有两个。首当其冲的是关照不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让他同小组里的学生沟通起来,而不是分别回答个别学生的提问。教师接着应当做的,是对小组的关照,推进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接下来把时空交给学生去做就可以了。教师不必事事躬亲,包办代替。
在课堂上,老师不应担当百科全书,而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为学生提供的不是答案的完美,而是协作的催发,共学的机制。
在小组汇报中,首要关注的也同样不是答案的解决,而是共生的状态,联袂的交融。只有这样,才算有序组织,才能有效激发,全员共进。
“学习共同体”是共有同样的叙事、同样的言词、同样的祝愿,实现同样的学习的共同体形象;也是每一个的差异得以交响的共同体。
相信关注“外延”的激发,能帮助老师们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关注整体,在乎每生;也能促进教师去实现课堂上“交响式沟通”,创造“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激发要得力,功夫在诗外。你打算哪儿开始呢?
作者|汪小红
公众号:作文起步营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