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成长教育类课堂
编者按:《读书,读己》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从《当我遇见一个人》书中感悟阅读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爱,便“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当我遇见一个人》,是新年遇见的第一本书,映照我心,柔软且有力。——题记
一直,探讨美的文字尤入我眼,翻开扉页:“任何事物,你觉得它美,那么它一定暗合了某种美的规律。”遂此一句,便带回家,这是新年遇见的第一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回老家路上读,等家人睡了读,放不下来,有些地方读了好几遍,读到我想写点什么。
书中探讨的美,关于亲子关系,关于家庭教养,关于一种叫做母婴心理的科学。倘若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健康幸福地长大成人,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呵护一定暗合了自然发展的规律。这规律,是节律,是韵律,她一定是美的,她值得追寻。
书名《当我遇见一个人》,用“遇见”形容亲子关系,“一个人”指孩子,是独立人格、自由心灵的生命个体。在众多有强势教化色彩的育儿类或心理类书籍中,显得温和而理性。我不由地想,我遇见了不止一个人,是两个人,呵呵。封面上有着澄澈眼睛的男孩儿更是让我心头一暖,一面书缘由此结。
书中有案例故事,有自我剖析,有心理学依据,是我喜欢的表达方式。她较之前所读王涛的《规则和爱》更柔软,较孙瑞雪的《爱与自由》更切实。《当》深入浅出地记实与明理,虽易读易感,但消化过后才算自己的真实所得。
读这类型书有个好处,它会指引你不断去观照自己的内心,去打开,去自省。阅读中有四个字不时浮现出来:道法自然。这本书所论的道是什么呢?她有五个关键词: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关系(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关系)、内在(会痛的不是爱)、外在(你配得起更好)。母婴关系,像人生的背景色,人的一生,就是在一遍遍轮回童年的幸与不幸。想起弗洛伊德那句著名的话: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当》主旨去接纳这种缺失,打破轮回,从真实看见自己和孩子开始,“我爱你”才清晰有力。
她大胆主张,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育。乍一看,有些哗众取宠,细读来发现:父母需对孩子的灵魂心怀敬畏,去关注与陪伴,身心临在地全然看见,及时诚实地回应,无条件地爱,孩子便自然自在地成长为丰盛幸福的人。
因为无论动物还是人,文化还是经济,自由都会带来最好的发展。作者甚至认为一切所谓成功的信念即为限制性信念,皆会是人成长的羁绊,不妨怀不念之愿,行无为之为。当人追随本心的律动,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真实体验,用心做自已喜欢的事,一切将不求而至。
作者李雪,被业界誉为“中国最具灵性的心理学家”,这位高智商高觉知的女子学物理出生,后修经济学,仍不满足,为探寻世界更多真相,为走出童年苦痛,又转向心理学,创造自由的精神世界让她在不同圈子自如穿越。她用真实的人生经历与专业视角向我们表达:爱,便“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如她所讲,孩子的出生,是来引领我们回归心灵的生活。泡儿五岁左右的时候,一旦有不契合我心意的地方,便有一个短促模糊的声音从心里跳出来:“他不是我理想的孩子。”最早起心,焦虑到抓狂,虽然这种感受并不长久,也不至于构成我重大心理疾患,但不良感受终会投射给孩子,这是可怕的。所幸,当时结缘了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了悟到原本有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不愿看见的自己。每一次对现实的不如意,都是自己的不甘心;每一次对他人的苛责,便是对自己的无能为力。
当我有了这样的觉知,便慢慢学着去真正看见自己,看见孩子。泡儿一旦知道所为是令我不满意地,便会小心谨慎地试探:妈妈,你生气了吗?见我没回应,便会不开心地说:妈妈,我最怕你生气了。我一开始的反应居然是开心,潜意识一定认为自己控制了他。当我遇见“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分可能。当自己不自由,会恐惧给孩子自由。”我看到了自己的受限,向心观照“内在的小孩”,她一直生活在一个被保护得看上去不错的环境里,养尊处优,不思进取,受限的不是行动,是不自由的思想。
当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故事多一份自省与理解,对孩子就少一份评判和要求,多一份看见和疗愈。深深觉察,是时候悦纳并完善我的“内在小孩”了,不希望在与儿子短短的彼此陪伴的岁月里尽是控制与反控制。限制是伪造的爱,控制更是情感的勒索,它让共处的时光变得很不美好。
对,勇敢地去做自己吧!去不断觉知——你可以,泡儿也可以,作为有着独立灵魂、丰富内心的个体,有能量为自己活着,自由地活着,而不是为妈妈不生气。相信,这一份爱的底气,如定海神针,无论外界的风浪有多大,都能稳住中心,化解度过。如李雪所述:只要母亲有觉知、真实自然、轻松自在,便足以支持孩子生发出好的个性、习惯、智慧。无需多过限制,妄图改变,只需全然看见,真诚回应,用爱的流动让他去充分感受、真实体验、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孩子才是一个真正的自我存在。这很鼓励我。
追寻美的路上,作为爱美的自己,作为两个儿子的妈妈,作为一个小学老师,一直在问:怎样的人是美的?怎样的亲子关系是美的?怎样的教育是美的?想来,唯有自我成长之路能走出自己与孩子更美好的世界。同时,修炼一份与自己,与他人的美好关系,也正是人生核心素养追求啊。呵呵,原来我写了一篇爱美的文章,心情美好!
“愿与为”皆在当下,不在当下便是错过。所以,感悟在当下,思考在当下,记录在当下。活在当下,感念在当下,幸福在当下......放开焦虑的头脑,不再评判孩子,以一颗谦卑之心,和孩子一起感知,一起玩耍,一起创造,尽情享受当下的生命。
新年,坚定:教育的本质,是自我修行。爱的本质,是“如他所是”。
作者|汪小红
公众号:作文起步营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