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变得任性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书奇 1172分享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就容易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家长该如何正确的引导他们?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孩子任性的教育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孩子任性的处理方法

  1、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父母的五种行为导致孩子任性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孩子交友时比较“强势”该如何引导

  我儿子4岁,很多次我感觉他跟小朋友相处时比较“强势”。比如,他和小区里一个比他小1岁的男孩大宝玩得比较好。两个人在一起骑自行车,我儿子一般是骑几圈就下来玩一会儿,大宝则更喜欢一直骑着车。这时我儿子就会很不高兴地要求大宝不要再骑了,跟他一起玩,大宝要是不同意,他就很生气地说“不跟你玩了”。我该如何引导?

  孩子“强势”还是“弱势”不是成人可以教会的,而是孩子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断“强势”一点好,还是“弱势”一点好。因此,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成人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让他根据个中滋味来选择自己与人交往的分寸。但是成人往往“出于安全考虑”,提前中断孩子的体验,也武断地替他进行选择,结果孩子不但不理解,也学不会大人的教导。

  4岁的儿子对3岁的大宝“强势”,那是因为大宝愿意跟“强势”的哥哥玩,一旦儿子的“强势”超过了大宝的接受范围,大宝就采取拒绝配合的方式;这时儿子开始用“威胁”的方式来争取大宝听自己的话。如果大宝继续拒绝,那么儿子就体验了一个别人有可能拒绝自己、威胁有可能不管用的完整过程。有的孩子开始逐步学会调整自己,不再总是强迫别人;而有的孩子则可能继续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非要强迫别人不可,这时家长就可以适时介入与引导了。

  家长可以援引孩子已经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让他理解别人可以与自己有不一样的想法与行为方式,强迫别人是不对的,发脾气是没有用的。

    热门标签

    548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