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字入门教程:关于初学者选帖的问题
古有择帖如“立方选药”之说。就好像一个人生了病,只有把病因诊断清楚,对症下药,吃下去才会起作用。否则不问青红皂白,急不择药,服下去是会有生命危险的。
说到择帖,这个问题很大,不能按一种模式套,也不能一概而论。学书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择帖也不应该相同。在我接触的朋友中,有的公务人员习字是为了应付在工作中的抄抄写写;有的首长、长者是为了题词签字。有的画家是为了作画练笔或题画落款;有的文艺批评家则是借助于练字搞艺术的研究;有的有志青年则把目标定在成为书法家上,瞄准了书法的最高水准。如果要求他们都从一个角度进人,走同一条道路,选择相同碑帖,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在择帖上不能够强求统一,要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定。下面仅就择帖的指导思想问题提个原则性的建议,仅供参考。
1、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人人言之.”这是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的一句话,惫思是说,择取高水平的范本拿来学习,可能只会学到中等的水平。把这个说法再延伸一步,以中等水平的范本拿来学习,花费同样的精力,收获的恐怕也只能是下等的水平。如果初起择帖就拿个下等水平的范本来学习,从学习书法的意义上讲,那就等于白白地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取法乎上,一是要引导学书者向历史上成就最高的书法作品学习。我国许多谈论书法的理论书籍都大谈特谈中国的书法史,目的就是给大家指出了某一时代、某一家、某一派的书法成就在历史上的地位。引导人们学习上乘之作。清代康有为为了说明取法乎上这个道理,在《广艺舟双揖》中写道,“今欲抗族晋宋,树垒魏齐,其道何由?必自本源于汉也”。当他谈到从六朝拓本人手的好处时说“从此人手,便与欧虞争道。”也就是说,要想和晋朝以后的人在书法上对抗,就要向汉朝人学习,如果要想和欧阳询、虞世南争历史地位,就要从六朝人的拓本人手。
取法乎上的另一层意思是无论学习哪家哪派,要直接向成就最高的创始人学习。不要去找他的徒子徒孙,最多通过他的徒子徒孙引个路即可。
比如,欲学唐代欧阳询的楷书体,最好是把欧阳询的字直接拿来临习。历史上学欧体字的人很多,最有成就的是他的儿子欧阳通。面貌相似的还有清朝的黄自元。欧阳询楷书珠圆玉润,寓险劲奇崛于谨严方正之中,雄健浑厚、肃穆精密为楷书最好的范本之一。其代表作《九成宫酸泉铭)}(图5)充分显示了欧书的特点。他的儿子欧阳通也取其父之法,虽刻意临摹,但仍与其父相去甚远。其代表作为《道因法师碑》,在面貌上夸张了其父险峻的一面,剑拔弩张。清代何绍基称此碑“险劲横轶,往往突过乃翁”。不知何老是褒是贬。看完欧阳通的字,再看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从面貌上看完全是欧书体系,只不过是把书法艺术做了技术化处理,出现了点画雷同的模式,向印刷体跨越了一大步。有人见其规整,以为写黄书是抄近路的学欧方法,由此误人歧途。
2、根深叶茂、渊远流长
书法至汉、晋,已到顶峰。学习书法只能向传统的高峰期学习,既不能搞“现代化”,也不能“就近人学”。传统的“根子”扎得越深,汲取的营养也就越丰富,枝叶繁茂,且坚韧挺拔,不怕风雨。
作为一心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的人来说,起码从唐、宋人手,“根子”能扎到晋隋汉魏更好。再者选择的“土质”要好,好的“土质”就是名碑名帖.这些名碑名帖艺术性高,难学难进,一旦“扎”进去就会根底牢固,受益无穷。一学就会的碑帖,一般的说都不那么高明,“土质”松软,还是不要费功夫往那里“扎”为好。
作为不是想当书法家的人来说,可不必顾及这套专门的套路,按照自己的需要“扎”根。想把字写得规正一些的,把根子“扎”到元代赵孟撷处即可。赵字庄重秀美、规整潇洒,大有晋人风范。即使学不到其“精奥神化”之境界,学其法度、面貌也会有所收获,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若为作画题款而习书,属文人画派的花鸟、山水画,学习宋朝人的行书就很好。宋代是中国绘画发展历史上的关键时代,尤其是山水和花鸟画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书法在书信和卷轴上的运用也大量增加。加之苏黄米蔡四大家冲破了唐代颜柳的严整肃穆变为轻快活泼,悠肆放达,以意为书,与文人画相映成趣。不少画家以宋字题画效果不错。
3、墨迹为主、厚古薄今
墨迹与碑刻都可以学。唐以前,墨迹几乎无存,只能根据碑刻临习。唐以后,世存墨迹逐渐多起来了。有的同一作品既有墨迹又有碑刻,在选择临本时当然墨迹本好。墨迹可以看出运笔的过程和笔墨之间的关系.且不会失真走样。宋代米莆在《海岳名言》中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米老的教导是有道理的。
汉魏碑刻,无墨迹可寻,一也没有关系.可以找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所临的墨迹作参考。如果一个人的作品,又有墨迹、又有碑刻的,最好在临写碑刻的同时,拿他的墨迹来进行参考。像写唐代颜真卿的《勤礼碑》,一定要看看他的《告身帖》墨迹,这样对临习碑刻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关于今人墨迹能不能学的问题。回答是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他的艺术成就如何。无论古人今人,谁的艺术性高就可以向谁学习。从书法艺术上看,今人也有高的,古人也有低的,但就总体而言,今人远远没达到古人的成就,在择“师”_上的厚古薄今,是书法界的共识。我们说今人也可以学,主要是学习他临习碑帖和书法创作上所走过的道路,通过今人的作品,加深对古碑名帖的理解。许多近代书画家都不主张学生直接学自己的字或画。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经说过“学我者死,近我者俗”。这些艺术大师主要是通过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使其超过自己,而不是再培养出几个“小齐白石”。这才是真正的“明师”。
这里还要顺便说一下所学碑帖的真伪问题。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帖,如王羲之的字是否出自王羲之本人之手,历史上争论很多,至今真伪难辨。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学书者可不必担心,只要艺术性高尽管放心大胆地去学。至于究竞出自谁人之手,是鉴赏家研究的课题,对于学书者并不重要。
4、愿意接受,个人心情舒畅
选学的碑帖使学习者从心底里喜欢很重要。北京的刘博琴先生曾对我说过,学书者拿到帖后,有似曾相识之感,也就是“半熟脸”才好。俗话说,热爱是最大的动力,没有对所选碑帖的热爱、倾倒,很难想象如何能够坚定不移、一丝不苟地观察和临习。当然在选择碑帖时,也不能光凭“感情用事”或“一见钟情”,最好多听听行家的意见。总之,选择的是名碑名帖,又适合学书者本人的实际情况,往往比较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