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教程:恭城瑶族“吹笙挞鼓舞”

李婷 1172分享

  讲到瑶族的舞,大家一定会想到长鼓舞。讲到长鼓舞,瑶族同胞们都会讲述一个瑶族始祖盘王的传说故事。传说盘王上山打猎与一只野羊搏斗时一同跌落山崖,死在一棵树杈上。盘王的6个儿子便挖空树心,剥下羊皮蒙成长鼓,取下自己的号音合成芦笙,日夜吹笙挞鼓以祭盘王。从此,盘王的后代每年都要用吹笙挞鼓的方式来祭祀盘王。

  在观音乡居住的平地瑶,至今还流传一套比较完整的长鼓舞,以其作舞时吹笙伴以打长鼓的特点而得名吹笙挞鼓舞。据传这套吹笙挞鼓舞始自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由千家垌一支移居到观音水滨、狮塘一带的瑶民带入,流传至今。曾于1957年参加平乐专区民族文艺汇演。1958年作为自治区进京汇报演出的节目之一而到南宁集中排练了20天,可惜北京之行因故没有成行。1985年经县文化馆收集整理后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

  吹笙挞鼓舞一般是在祠堂或挞鼓亭(坪)表演。参舞的人数由12至24人偶数组成,有吹芦笙的、手拿中、小长鼓的、敲打大锣等民族自制乐器的。起舞时按三四拍子稳健的踢踏舞步,云手击鼓,托鼓转身,优美自如 。呯呯嘣嘣的挞鼓声、婉转悠扬的芦笙声、“喉欧喉肥叶”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加上参与活动的围观者的穿梭涌动,场面热闹而庄重。

  吹笙挞鼓舞分为盘王出世、女鼓舞、七拍鼓舞、招兵舞、四季鼓舞、廻龙鼓舞七段。舞蹈动作以走圆圈、鞠躬、倒鼓、对羊角为主。刚中有柔的舞姿,加上庄重有序的曲牌音乐渲染,恰到好处地展现瑶家人对祖先盘王的虔诚,以及瑶家人朴实厚道、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舞蹈的音乐旋律起伏流畅,节奏鲜明。音乐的发展讲求纵向效果,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声色彩。乐曲演奏规律均以三遍为限,与中国古典乐曲的演奏程式“三叠”、“三弄”极为相似而显出浓重的古色古香味。自始至终的三拍子节奏在芦笙、鼓锣、号子的映衬下与刚毅、稳健的舞姿融为一体,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在观音乡上五排一带,吹笙挞鼓一般用于春秋祭祀。春祭是许愿祭,属于小祭 ;秋祭是还愿祭,属大祭。一般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从祭祀活动所体现的内容看,与吹笙挞鼓祭祀盘王的原意有了很大的变异。原因是:在其后一段的历史长河中,瑶族又经历了“漂洋过海”、“还盘王愿”、“过盘王节”的重大历史变迁。

  瑶族是一个迁徙性的民族,被称为“东方的吉普赛”。历史上,瑶族迁徙极其频繁,迁移的总方向和路线,是从北向南。在迁移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漂洋过海”是大迁徙所遇到的一次最大的险情。有关这次险情的传说大致如此:有一年,天大旱,深潭无水,竹木焦枯,瑶民因而出走。途中遇海,瑶民一起乘船渡海。不巧,海上遇到狂风恶浪,情况万分紧急,如不设法摆脱,就会遭到灭顶之灾。瑶民无计可施,只有求助祖先盘王保佑,并许愿如获祖先保佑度过难关,以后子子孙孙将向盘王还愿,感恩谢德 。瑶民在船头祭了盘王,果然灵验,狂风恶浪顿息,瑶民平安抵达岸边。从此,瑶民便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开始“还盘王愿”以示感恩。随着“还盘王愿”祭祀活动的兴起,以及以道教为主的教派文化渗入影响,瑶族从盘王崇拜引入了多神崇拜,以乐神为主要目的的“跳盘王”、唱《盘王歌》伴随而生,今天发展为过盛大的“盘王节”,吹笙挞鼓舞走上舞台让世人欣赏。就这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吹笙挞鼓由原来的以祭祀、崇拜祖先盘王为主要目的,继而发展到后来的以乐神为主要目的,到如今又演变为既乐神又乐人的工具和手段了。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15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