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教程:安陆民间舞蹈
安陆地处大洪山、桐柏山丘陵的交会地带,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而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对安陆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安陆是汉族的聚居之地,少数民族只回、蒙、壮、满、彝、侗、土家、黎等族共123人。安陆的民间文化,均带着鲜明的汉族特点。作为民间艺术之一的安陆民间舞蹈,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时令节日舞蹈
安陆民间时令节日,除少数农事节日因地域、气候原因与外地不同外,其余节令与全国汉族地区基本相似。
在诸多的时令节日中,表演民间舞蹈最多的节日,要烽农历新春佳节。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城官民共欢同乐的节日,《德安府志》和《安陆县志》上都记载了安陆官民“庆新春”、“闹元宵”的习俗。
《龙舞》流传于安陆各地。“龙”在人们传说中是吉祥、威严、力量的象征,它有呼风降雨、去灾除疫之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舞》渐失支原来的意义,演变成为欢度佳节、恭贺喜庆、迎接吉祥的群众自娱性舞蹈。龙身一般用木作架,布或纸蒙成。龙身分节,闰年扎成单节,平年为双节,每节内能燃腊烛一对,故称《龙灯》。舞蹈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作舞。舞的花样十分丰富,有“龙盘头”、“龙洗澡”、“龙翻身”等动作。 《龙舞》尤其是在晚上表演,配合各种灯花,更是五彩缤纷,动人心弦。安陆流传的《龙舞》,最为盛行的是《布龙》,其次为《板凳龙》、《干龙船》。
《狮舞》历史悠久。在人民的心目中,狮子象征着勇敢和力量,它能驱魔避邪,是保祐人畜平安的吉祥化身。《狮舞》由二人扮演,始终是在缝合成的狮衣内,准确地模仿狮子的各种动态,随锣鼓点节奏舞动。从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上,又分“文狮”和“武狮”。“文狮”表情细腻,柔和而稳重,表演动作有“咬痒”、“理毛”、“打滚”、“玩绣球”等。这些动作,着重刻画狮子温驯可爱的性格。“武狮”重武功表演,主要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勇猛矫健和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动作有跳跃、腾翻、直立、攀高等。流传安陆的《狮舞》有《麒狮舞》、《皮狮子》、《麻狮子》、《咬狮子》等。
《采莲船》流传于安陆各地。船用竹木扎架,糊以彩纸。 由2——3人表演,坐船者为女,撑船为男。有的地方还配有丑角。丑角头戴草帽,手拿扇子,3人边歌边舞。《采莲船》在很早以前,表现劳动或爱情生活,现在多半是恭贺新禧,见什么唱什么。《采莲船》的动作有“扒滩”、“跑绣球”、“挂帆”、“跑五子飞”等。
《蚌壳精》又叫《蚌舞》,由3——4人表演,一人身背用竹和布做成的大蚌壳,为蚌精(美女),一人手拿破鱼网一条,为渔夫,配上一和尚或叫化子。渔夫有天外出捕鱼,撒开一网,满以为是网了一条大鱼,谁知拉起来的是一只大蚌壳。蚌壳立刻变成了美女,风趣地逗引渔夫,使得渔夫对蚌精产生了 爱慕之情,但渔夫很难得到蚌精。经和尚和叫化子的帮忙,终于使渔夫和蚌精成配。全剧表现渔夫和蚌精的纯洁的爱情。《蚌舞》风趣活跃,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高跷》流传安陆有150多年的历史。《高跷》表演人数不限,有的《高跷》舞队达到上百人。舞者手持莲湘、扇子、手帕,脚踩不同高度的木跷而舞。表演形式有集体的大场面和2--3人的小场面。《黑驴三犟》是《高跷》里面的一种表演形式,由文跷(女)、驴跷(女)、武跷(男)三人扮演。全剧通过捉驴的小故事,表现出了三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黑驴三犟》形式古朴,表演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跑竹马》流传安陆各地,而雷公镇罗庙村《跑竹马》更具有特色。《跑竹马》由5--7人表演,舞者站在中间,将竹马拴在舞者的腰上,手持各种道具,在明快的击乐声中舞动。动作有“绞麻花”、“转龙头”、“佐马换将”等。形式灵活,场面多变,给人一种轻快流畅的感觉。
时令节日的舞蹈还有《打莲湘》、《打腰鼓》、《悬台故事》。他们在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祭祀舞蹈
祭礼舞蹈是人们为了祭祀天地、日月、山川、鬼神和消灭和灾病的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活动。其中一部分是以扫瘟神、驱鬼怪、求神治病,保祐人畜平安为内容。也有一部分是纪念死者和安慰生者的习俗活动。流传安陆市的祭祀舞蹈分道教和巫教两种。道教舞蹈有《灵宝派总堂做斋》等,巫教舞蹈有《马脚婆》等。
《灵宝派总堂做斋》是一种纪念死者,安慰生者的道教舞蹈。舞蹈由七名道士身穿不同颜色的长法袍表演,一道士击乐,一道士念词,一道士书写,其余道士在击乐声中,围绕死者的棺木手舞足蹈,穿来穿去,表演动作有“白鹤绕堂”、“头顶炭锅”等。按道教的规定,这种舞蹈一跳就是七天七夜,常引来数以百计的群众前来观看,场面壮观,气氛浓烈。由于这种舞蹈明显带有封建色彩,现在很少出现。
《马脚婆》是一种以符水符咒给人治病的巫舞。巫婆过阴时,手洒或口喷符水,念符咒,装神弄鬼,非常投入。
封建时代,由于生产不发达和科学文化的落后,不能给人们提供就医的条件,于是就出现了象《马脚婆》等这类的巫舞。加上安陆自古属楚,据《汉书 地理志》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可见安陆流传的巫舞和历史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在巫婆、马脚胡弄下,不少患者酿成延误病情,不治而亡的惨剧。
其他舞蹈
这类舞蹈既不参加节日舞队行列,又不具备表演舞蹈的条件。如《地花鼓》,是由一人双手敲击一木架上的鼓、钹,旁边一人演唱,并做些简单的动作。过去,民间艺人在政治上不但没有地位,而且生活上刀极端贫困,艺人们为了谋生度日,创造了这种沿门乞讨的艺术形式。
民间的儿童舞蹈,在一些人口较密,村子较大的乡湾里还保留着,象《点脚脚斑斑》、《挡羊》、《打麻城》等。这些舞蹈,儿童跳起来兴高采烈,轻快活泼,别具风韵。
安陆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是由本地社会历史、人民生活、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经过长期影响和熏陶而形成的。有的舞蹈显得潇洒、粗犷、健美,有的舞蹈则显得细腻、抒情、欢快,还有的舞蹈显得风趣、诙谐、泼辣。
安陆民间舞蹈在表现手法上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几乎全都是运用道具的,如《采莲船》中的船、木桨,《跑竹马》中的竹马、鞭等。道具是表现生活的工具,是传达感情的媒介,是美化形象的手段。其次,安陆的民间舞蹈都是边歌边舞的形式,乐曲以本地民间小调为主,用击乐伴奏,节奏感强,气氛浓烈。第三,它是舞蹈、杂技、民间武术的掺杂结合。如《麒狮舞》在表演前,要耍一段武术,表演刀、枪、棍、矛等,扩大和丰富了民间舞蹈的表现力,使民间舞蹈更受人民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