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跤家长应该怎么看待

曾扬 1172分享

  孩子经常会摔跤,父母经常教导孩子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但是这种教育方法真的正确吗?也许对孩子今后坚强的性格有帮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长应该怎么对待孩子摔跤,一起来看看吧!

  专家告诉你:痛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更多的时候它是受心理和情绪的影响。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是以大人的情绪表现为参照物的,幼儿摔跤后并没有大人想像中的那么痛,只是你们过于紧张的表情让他觉得应该会很痛,如果他看到你们平静和无所谓的表情,本来自己就不觉得痛,自然也就不会在乎,然后自己站起来跟没事似的。而且越小的孩子他的疼痛感就越小,痛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专家建议:如果是三代人在一起生活,父母需要跟爷爷奶奶沟通好,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只要摔跤的不是很严重,孩子看起来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应该鼓励孩子让他自己站起来,并对孩子的表现给予及时肯定,也要让孩子明白,其实摔跤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重新站起来就好了。

  正确的办法是:用鼓励的言语,要求幼儿自己爬起来,而不是去搀扶。可给予鼓励、安慰的言语:“好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真棒!刚学走·哪能不跌跤呢,跌几次跤也就走好了。”这样做,既鼓励了孩子的勇气,也暗示给他刚学走·摔跤是不足为奇的,不必大惊小怪。这样做,还可使幼儿克服娇气、胆小怕事等不良心理品质的产生。

  孩子摔倒后,父母的这几句简单话语,对幼儿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可使幼儿在每次摔倒后都能自己爬起来继续玩耍。如果用相反的做法:父母一家幼儿摔倒就大惊小怪地喊着:“唉呀,这可不得了,摔个残废怎么办!”并马上把幼儿抱起来,拉着长腔道:“宝贝儿,摔疼了吧?”虽然幼儿可能还不懂什么叫残废,但见到父母惊恐的样子和声调,幼儿可以理解到:摔倒了很可怕的。同样是简单的几句话,而后者则会给幼儿造成一个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幼儿对走·产生惧怕心理和畏难情绪,再次摔倒后只是哭着等待着成人把自己抱起而不敢自己爬起来。这种做法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害处。

  有这样一个实例:某家庭中的一个独生子,深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溺爱,从出生后祖父母就向全家宣称:“这孩子是这个家庭的一条根,决不能让他有个三长两短。”于是父母加倍小心抚养。当孩子1周岁时,学走·开始是父母、祖父母轮流搀扶,以后要求独立行走,父母、祖父母又轮流跟随,摔倒即抱起,当孩子能跑几步·时,祖父母担心自己因年迈追不上而把孩子摔成外伤,于是每天都把这1.5岁幼儿的鞋藏起来,为了不会摔成外伤而把他的活动限制在一张双人床上。结果,这儿童长大后性格表现胆小怕事,上小学不敢参加体育课上规定的体育运动项目。可见,幼儿期的不良教育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大人过度的紧张反而会使原本就不怎么痛的孩子,因为大人错误的判断和紧张的情绪感染,而认为自己真的摔痛了,于是也就会感到害怕起来,你越哄他就哭得越厉害。就像冲锋陷阵的士兵一样,就算受伤了也不会觉得痛,但是如果情绪悲观失望,就会加剧疼痛的感觉,道理是一样。但如果孩子真的摔得很严重,就要马上送医院了。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7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