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赏析

文浩0分享

语文就是通过学习,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人教版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喜欢。

人教版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1

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一般来说,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因而,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

1.表判断语气。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如何”“何如”“若何”“奈何”“何也”“何为”或“如…何”“如之…何”等

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

“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②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3. 表反问语气。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助词。常见的有“何…为”“奚以…为”“何…之有”“不亦…乎”“安…哉”“庸…乎”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何…为”相当于“何必…呢”。

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何…为”相当于“…干什么呢”。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

“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庸…乎”相当于“哪里…呢”。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⑥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何…之有”相当于“有…呢”。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

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二)

4.表感叹语气。常见的有“何其”“焉哉”等。

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焉哉”相当于“吧”。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何其”应用比较广泛,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相当于“是那样的…”,目前课文中未见此例。

5.表强调语气。常见的有“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都相当于“…罢了”。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周《逍遥游》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周《逍遥游》

④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人教版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2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_,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4、相:

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

5、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

②其势弱于秦(形势)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四、词类活用

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

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

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

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祖父:①古义:祖辈父辈。

②今义:爷爷。

3、至于:①古义:以致,以至于。

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智力:①古义:智谋,力量。

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可以:①古义:可以凭借。

②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6、故事:①古义:旧事,前例。

②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六、句式

1、举(之)以予人(省略句)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3、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结构后置)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_秦国吗?

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_秦国的国家因为_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_,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呀!

人教版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3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3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4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5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6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7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8贾人,商人。

9出官,(京官)外调。

10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11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2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3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4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15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16“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人教版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赏析相关文章:

人教版掌握高二语文知识点解读整理2021

高二年级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深度解读最新2021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看知识点关键考点解析2021

人教版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必刷考点2021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深度解析2021

人教版考点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2021

人教版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默写梳理2021

高二年级人教版语文知识点关键梳理2021

人教版高二语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必刷考点2021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刷知识点归纳2021

    13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