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高考 > 高考资讯 > 2023年高考人数多少人

2023年高考人数多少人

广辉1865分享

2023年高考人数多少人最新

现在距离2023年高考仅剩下几十天了,各省陆续公布了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那我们知道2023年高考人数多少人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3年高考人数多少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年高考人数多少人

广东: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77.96万人。

湖南:2023年湖南省共有高考考生 41.08万人,比上年增加0.92万人,增长2.2%。

四川:2023年 四川省高考报名人数达到 62万人,创历史新高。

江西:2023年江西省高考报名36.49万人,男生占比55.94%,女生占比44.06%报名,比上年增加4301人,同比增长1.19%。

云南:2023年云南省高考报名34.32万人。

广西:2023年广西高考报名人数达50.7万,其中统考报名人数达37.9万,创历史新高。

天津:2023年天津市普通高考共报名5.6万余人,与2023年基本持平。

河北:2023年河北省高考总报名人数达 62.5万 ,相对2023年增加6.54万人。

江苏:2023年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为34.89万人,共设标准化考场10566个。

眼看着高考越来越近,关于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否会降的讨论仍在进行。而想要知道分数线是否会降,就必须知道哪些因素影响着录取分数线。实际上,高考分数线的划定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会仅仅因为某个突发事件而发生变化。下面就从这三方面为考生综合分析,看看2023年高考录取分数是否会下降。

每年全国各大学都要确定自己的招生计划,由教育部审批备案后,依据全国每个省市人口基数、参加高考人数和往年录取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省市,各省市根据各批次院校的招生计划,分别相加得出每批次的总招生计划人数。

各校招生计划人数会直接影响批次线的定位,计划招生人数越少,批次线会往上调,分数线也会提高;如果招生计划人数越多,批次线则下调,分数线下降。每一年的计划人数都有一定限额,但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扩大或减少,但这个扩大或减少的范围不会太大,尤其是知名高校的招生计划数每年变化更是微乎其微。

根据这个趋势,2023年高考招生计划数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一般来说,如果报考人数比往年增加,那么本科线也会随着升高,相反,报考人数减少,本科线也会随之降低。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为923.42万人,2023年为975万人,2023年达1031万,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增加至1071万,再次突破千万大关!

总体来看,今年的高考形势依旧严峻。高考报名人数不断增加,考生居家复习时间之久,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新高考落地首年等,一定程度上都会成为专家命题的考虑因素。

从2023年开始,教育部已经不再单独编制每年的高考考试大纲,而是一直沿用2023年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以,2023年高考的重点难点,考试形式和方向,考试目标,考核范围等,都会继续延续2023年的情况,不太会有明显的变化。

2023年高考试卷难度大概率将保持稳定,因为高考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高利害性的选拔性考试,必须有难度和区分度,尤其是区分度,对高考来说非常重要,没有区分度的考试不利于选拔人才。

近些年对高考影响比较大的事件是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而从2003年高考试卷的难易度来看,并没有和2002年、2004年的高考难度出现较大差别。2008年高考后,有部分四川考生表示高考难度较模考时低一些!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

成语积累: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曹操,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秋风萧瑟,红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中的名句。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亦有、“隐逸诗人”之称。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70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