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高考!教育部发布高考预警
推荐文章
教育部发布高考预警(含高考作弊相应的处置法规)
高考预警是教育部门为了提前预防并及时应对高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而发布的一种通知。2023年高考临近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 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高考作弊、替考,多人被判刑!教育部发布高考预警
01组织高考作弊 逃不过法网恢恢
案例
2020年高考前,考生朱某某伙同温某(另案处理)商议在考试中组织作弊,由朱某某提供试题,温某负责寻找“枪手”,共同出资付“枪手”做试题费用。考试期间,朱某某将手机带入考场,拍摄考试卷子传给“枪手”,“枪手”作答后发答案给考生抄袭。参与者和组织者都被迅速抓获。考生朱某某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
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都属于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对在高考、研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醒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不要一时糊涂,抱憾终生。
02“李鬼”终难变“李逵” 以身试法不可行
案例
某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学专业统考中,两名舞弊人员找了一名大学生,为一名考生进行替考,被警方抓获。两名组织考试作弊者分别被判有期徒刑3年8个月和3年2个月;替考大学生犯代替考试罪被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1年。
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
提醒
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手段逐步被用于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严防替考等舞弊行为。考试虽可贵、诚信价更高,不要相信不法分子的蛊惑,以免上当受骗,更不要心存侥幸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以身试法终将“自食恶果”。
03
避开安检带手机 考试作弊毁前程
案例
2022年高考期间,某考生避开入场安检,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开考后拍摄试卷发至QQ群寻求解答未果。依据相关规定,违规考生被严肃处理。
法规
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醒
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高考手机作弊专项治理,让手机“带不进”“用不了”“传不出”。高考期间,全国各地莘莘学子将在标准化考场、全程视频监控下为梦想拼搏,在考试结束后,考场视频录像也会进行集中回放审看,确定每一名考生有无违规违纪行为。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各项要求,服从考务人员管理,拒绝携带手机等违规违禁物品,遵守考试纪律。输了一场考试不重要,输了自己的人生才真是得不偿失。
04
虚假宣传不可信 没有“馅饼”有“陷阱”
考试命题专家授课、强化包过、某某同学被录取到某名校……这样的宣传文案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从公开的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广告违法行为典型案例看,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虚假宣传多样化、普遍化和价格欺诈行为问题。虚构教育师资的能力和水平、对教育培训效果进行过分的夸大和宣传、以学生和受益者的名义来进行虚假宣传已成为培训机构实施欺诈惯用的把戏。
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二)明示或者暗示有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教育、培训;(三)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提醒
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各类培训机构根本不可能保证考生“包过”,也不可能提供“真题”,更不能花钱买文凭。考生切勿听信虚假宣传,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贻误宝贵的复习时间。
05
“占坑帖”当噱头博眼球 涉考“恶作剧”不可碰
案例
2022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网民发布部分试卷图片,被疑泄露试题。经公安机关侦查,查明系恶意编辑“占坑帖”。其考前在有关平台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试卷内容替换原有内容,帖子时间仍显示为开考前,造成疑似考前泄题的假象。另有个别考生在网上发帖自称“考前押中试题”,同样属于考后恶意编辑的“占坑帖”。
提醒
律师和专家提醒,如果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了考试纪律之外,还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如果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占坑帖”的方式,虚构考前能获得试题或者“押中真题”的信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则涉嫌构成诈骗罪。考生切勿为了娱乐他人,最后“愚了”自己。
将诚信高考践行到底
2023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正在积极调整状态、从容有序备考,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在今年高考即将到来之际,教育部发布典型案例,既是进一步及时倡导诚信高考的应有之举,也是希望以真人真事的典型案例,警醒广大考生保持诚信高考定力,避免听信虚假信息上当受骗、或是在诱导中参与考试作弊,最终贻误美好前程。面对教育部发布的典型案例,各地学校或当抓紧作好针对性的普及宣传,尤其是要把这些案例当作为考生进入考场而准备的“清醒剂”;如有发现个别考生有倾向性苗头或不当现象,则当及时提醒,千万不可听之任之。而对广大考生来说,在临近考试的重要关头,多多了解近年来关于高考当中发生的典型案例,有助打消平时不努力、倚靠作弊过关的侥幸心理。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任何形式的高考作弊都不为国家法理所容,都应当受到严肃查处;任何组织、参与高考作弊行为者,都当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无论是“组织作弊的”,还是“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都属于违法行为;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关司法解释明确,对在高考、研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被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国家法律利剑高悬打击高考作弊犯罪行为,仍有极少数考生“不信法律信广告”盲目上当受骗,受惑于某些团伙的所谓“高科技发射答案”“考试包过”等夸张说辞,企图以非诚信的作弊方式捞取考试高分,却是稀里糊涂“赔了夫人又折兵”弄得人财两空、最终得不偿失。
要求广大考生将诚信高考践行到底,对整个高考过程每个环节的监督细节,都提出了愈发严格的新要求。一方面,是在对高考考场进行安排布置的时候,对考场和考生、监考人员的进出通道,都安装全程视频录像设备,让与高考有关的行为动作公开透明、一览无余,而且要便于三方监督及回看。另一方面,是对考生、监考人员进出考场随身携带物品的监管,需要有更细、更严的措施。清理、核查考场及周边地区的电子发射装置,对考试期间重点区域的电子讯息活跃情况保持必要的敏感和警觉,都有利于从新技术、新手段等方面防止高考作弊,有助更好维护考试的公正公平环境。
对于不少考生来说,即将步入的高考考场,就是他们年满18周岁步入成年之后的第一场重要考试。对于一个高三毕业生来说,高考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高考只是人生当中的一场考试,扣好成年人考试的“第一颗扣子”,比高考取得好成绩更加重要。引导激励每一位考生都能认真算“人生大账”,从诚信考试、诚实做人等维度来衡量得失与取舍,诚信高考就能蔚然成风。
教育部公布2023年的高考举报电话
欢迎广大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及时举报反映涉及2023年高考的问题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