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家长版“备考指南”
2023年高考家长版“备考指南”(家长如何科学备考
2023年高考临近,6月7日起,1291万名考生将走进考场。面对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等新情况,各地各部门统筹谋划、周密部署,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精心做好考试组织和考生服务工作,全力实现“平安高考”“健康高考”“暖心高考”。
1 日常的就是最好的
说到底,高考这三天也不过是一年中普通的三天,对于考生们而言,无数次的全真模拟就是为了让这三天的考试感觉更加平常一些。在上考场之前,老师们常会说“保持平常心,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就可以。”对家长们来说亦是如此,在衣食住行上,日常的就是最好的。
“家长们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千万别在高考这三天给孩子准备什么新衣服新鞋子。”在为孩子准备着装方面,杨静平提醒,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高考这三天很特别,出于讨彩头或者仪式感,想要让孩子穿一些平日里不常穿的衣服,或者选择购置更好更舒适的新衣服新鞋子,以期让孩子穿得漂亮穿得舒服。但这么做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新衣服新鞋对于考生来说都不需要,一来崭新的、平时很少穿的衣服孩子穿起来未必自在舒服,二来不熟悉、不舒适的着装有可能会分散掉考生的注意力,让他没有办法集中全部的精神在答题上,反而不好。”杨静平表示,“旧衣服旧鞋就很好,孩子日常里怎么穿着打扮,高考的时候一切照常就行。”
不过这两日,南京的天气确实称不上多舒适,时而气温飙升,宛若三伏天潮湿闷热,时而又忽地变天,冷风一起叫人打个寒颤,“在这里也还是要提醒各位家长关注天气预报,注意次日天气的变化,根据自己孩子的体质安排好衣服的薄厚,整体原则还是以舒适为主。”
在饮食上也是以“日常”为最基本的准则,高考期间家长不要突发奇想给孩子来个大补餐,也不要在餐桌上出现平时吃得很少或者没有尝试过的食材,生冷辛辣等容易引起肠胃不适的料理也不适合出现在餐桌上。不过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提出希望能够在高考期间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菜的时候,家长可以尽可能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在确定这些食物不会引起孩子肠胃消化等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家长满足孩子特定想吃的某个菜的要求其实对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有益的,这种来自食物上的满足感同样能让孩子感觉自己得到了父母和家庭的爱与支持,是被关注着的,孩子在应对压力时的表现也可能会更好一些。”杨静平表示,“另一方面来说,孩子特别想吃的食物往往也是他很喜欢的食物,吃自己喜欢的东西心情也会更为愉快。”
出行方式的选择原则也是以日常便利为主,“如果家住得离考场很远,公共交通或者家长开车送一下都行,如果离得近的话孩子自己走过去就可以,没必要搞出特别大的阵仗来。”这几年来,每年高考都能看到各个考点的外面围着一大堆送考的家长,有的家长是把孩子送到就走了,但有的家长就比较“显眼”了,穿着旗袍的、紫色裤子的,还有摇旗加油的……对于这样颇为声势浩大的送考方式,杨静平表示了强烈的反对:“我认为这种送考方式不太妥,有点喧宾夺主。不仅容易形成交通拥堵,而且在无形中会增加孩子们的心理压力。”杨静平说,“我曾经还看到过有爸爸穿着旗袍的,太夸张了,对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想到自己的父亲如此操作,可能会让孩子产生羞耻心,对应考不利。”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杨静平认为这些送考家长实际上向外界传递出了其本人对高考结果的过度在意,部分家长选择以夸张的造型或讨彩头的服装释放自身的焦虑感,“这是没有必要的,左右看看,多多考虑孩子的感受。”
2 家长过度焦虑怎么办?
我们平日聊及高考心理健康时,往往都会关注考生的应考心理健康,模拟考成绩不理想怎么应对,高考当前焦虑怎么办,考试期间怎么调节心理状态诸如此类,但是家长们的应考心理健康状态同样非常值得注意。
前文所提及的造型夸张的送考家长们就是应考焦虑的一类群体,“在实际的工作教学中,考生状态还好,但是家长紧张焦虑得不行的情况其实挺多的。”杨静平表示。在高考的前一段时间,焦虑型的家长们情绪就开始紧绷了起来,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会在不自觉间透露出自己对于高考成绩和未来大学选择的紧张感。到了高考前夜,绷不住的家长可能就要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了,反反复复询问“你身份证拿了没?”“你准考证放好了吗?”“你再仔仔细细地清点一下有没有漏什么东西。”“你带的笔都试过了吗?都能写吗?”“明天考试一定要看下名字写了没,答题卡涂了没。”等到了高考那三天,焦虑的家长们可能要忍不住和其他考生的家长聊起来了,“你孩子昨天考得怎么样?”“那个题目你孩子怎么说啊,好不好写?”“你家有没有报什么填志愿辅导班啊。”
家长过度焦虑可怎么办?杨静平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但是有效的办法,“父母两个人谁精神顶不住了,太焦虑了,谁就躲孩子远点,让情绪稳定的人跟孩子待在一起。”如果孩子本身情绪内核非常稳定,不易受到外界影响倒还好,若孩子本身是情绪敏感型的,或说对高考也存在一定的焦虑感,家长的焦虑情绪对孩子来说就是雪上加霜了,“应考的孩子特别需要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心态上的平静更能帮助他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家长的负面情绪不能在这时传递给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焦虑情绪也不是说消失马上就能消失的,成年人中也有相当比例的人属于天生的情绪易波动人群,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家长觉得自己情绪很不稳定很焦虑,可以寻求爱人和其他家庭成员、亲密好友的帮助,通过聊天、散步等方式缓解情绪。”但杨静平也格外提示,“最好别找其他的考生家长,你的焦虑情绪可能会传播给其他考生家庭。”
“其实家长应该更相信孩子,把自己的心态放平了。”杨静平表示,“没有那么多需要担心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高考能有怎样的结果和平日努力与否分不开,高考时也不会有那么多意外,工作人员会想尽一切办法保障考生能正常考试。另一方面,家长也应该明白,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不是一锤子买卖,这一场考试不能给孩子的一生盖棺论定,没有必要特别不安。“高考这几天你就当平日来过就行了,为孩子准备好餐食,帮助检查下文具证件,祝福一下孩子送他出门就够了,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气定神闲考出正常水平。”
“诚信高考”让青春无悔绽放
2023年高考在即,为营造良好高考秩序、维护广大考生合法权益、防范不法分子散布涉考虚假信息,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预警信息,结合近年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十年寒窗织文锦,今日明堂谱华章。高考,是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是对学子多年学习的系统性检验,是青年开启人生新阶段的重要亮相,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因而,容不得半点疏忽,更不允许任何诡诈。全力确保高考的公平公正以及安全,切实强化各项规范管理,是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使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严厉打击考试舞弊等违规违法行为,积极引导考生和家长增强法律意识,十分必要。
诚信为本,立身之道。作为重要国家考试,高考不仅是对学识的检验,更是对思想品德的试炼。纵观典型案例,无论是组织作弊,还是“李鬼”替考,再或是违规带手机进考场,都是严重的失信失德行径,皆是妄图以舞弊挑战高考的公平公正底线。相关行径都属于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更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立德树人,以德为先。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义利观。如此,才能在今后纷繁的人生道路上,不为困难所惧、不为杂音所扰、不为利益所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高考正是“试金石”。
天上不会掉“馅饼”,虚假宣传是“陷阱”。同样必须警惕的是,有考试培训机构宣称“考试命题专家授课、强化包过”,还有人在网上发帖自称“考前押中试题”……凡此种种,其目的就是妄图忽悠学生和家长信以为真。事实上,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保管和运送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任何培训机构或个人根本不可能得到或提供“真题”、保证“包过”。妄图临时抱佛脚,试图投机取巧,很可能落入骗局。考生和家长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考没有“捷径”。
高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青年学子通过高考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是为实现个人理想加添知识储备,更当怀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青年强则中国强。莘莘学子当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坚定地与祖国和时代共同奋进,留下无悔的青春足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广大考生放下心理包袱、坦然从容赴考,遵守考场纪律、诚信正直参考,发挥应有水平、挥洒青春风采,不负韶华、金榜题名!
考后小指南
离开考场还不算结束
当最后一门科目的考试结束铃声响起,也就意味着高中三年的生活正式结束了,高考结束了生活还在继续,考后家长还能做些什么,杨静平也给出了一些小建议。
“在考试结束后确实是可以小小地庆祝一下,带着孩子出去吃一顿或者制订旅行计划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和孩子商量着来,这个没有什么统一的模板,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心情放松,获得充足的休息。”放松调整的方式依孩子的意愿而定,家长无需过度干涉或强制要求,多种放松的方式都很值得尝试。
高考结束后的几天是调整心理状态和生活节奏的时间段,在经过这两三天的身心调整放松后,紧接着家长就要和孩子对高考成绩进行估分,并且商量不久后的大学志愿填报和专业的选择,“这方面家长如果感觉比较茫然的话,既可以选择和有经验的其他家长、朋友聊聊,也可以向专业人员求助。这些对于家长们来说都会有所助益。”
高考倒计时1天丨加油!未来由你书写
6月7日,1291万考生将走进考场
参加2023年全国高考
开启创造未来的全新旅程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请相信,没有什么遥不可及,你离成功只差全力以赴!
愿所有人的青春都得偿所愿
愿努力奋斗的你,身披霞光,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