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解读教师专业标准
为了建设高质量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接下来跟小编一起看看他们的详细解读吧,希望对你会有帮助。
《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大核心主题是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使世界各国面临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历史使命,需要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
然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质量的提升,如何对高质量的教师素质进行评价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仍然存在教育不均衡的状况。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配置的公平。因而,如何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急需一个可参照的标准。
同时,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不断迈向标准化,为教师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改革都开始从单一化迈向多元化,从专业化迈向标准化。
我国的教师培养体制是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但是,在开放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如综合性高校盲目“上马”教师教育项目,师范院校转型后的教师教育弱化现象,为追求利益的盲目扩招师范专业忽视培养质量。因此,教师的质量评价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另外,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共识与趋势。综观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成为各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其中,评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权威标准的制订是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评价的基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发展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那么,如何判断教师个体或群体是否达到高素质专业化的发展水平,就需要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
因此,《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解决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问题,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了统一客观的教师准入、考核与退出的政策依据,对教师的品德、知识、能力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保障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导向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三个标准都明确规定了教师职业“师德优先、学生(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不仅体现了我国未来一段时期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也包含了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1. “师德优先”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要具有规范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师德的传统,这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的继承。教师要成为专业,就要有一套严格的职业道德守则。不管任何教育阶段的教师都应该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本职工作,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教师作为教育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已经成为我国历代教师的核心品质。专业化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专业精神,即把学生和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处于中小幼各个阶段的学生的心智都处于不成熟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教师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因材施教,以德服人,做好榜样。
再次,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身反思,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2. “学生为本”是《教师专业标准》的最大亮点,主要体现在尊重、遵循和促进三个方面
“学生为本”体现了国家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学生评价全面转向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致力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知识,相信所有学生都有学习能力,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出发,认识到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差异,寻找符合不同学生个体的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已有的发展和学习,采用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高的学业成就。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使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开心学习、快乐成长,也是对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
3. “能力为重”强调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
能力是任何一个职业的本质力量,蕴涵着职业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是知识、行为、技能、价值观、态度和自我感知等内在的一个复杂整合体。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的能力特指教师在实践场域中动态流动、无形存在的一种教育行动能力,是演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标志,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以能力为重不仅可以实现教师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还能更好地提高教育绩效。没有优异的教学表现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毫无意义。只有以能力为重,才能把握好教师专业发展的主线。
4. “终身学习”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职业是复杂的专业化职业,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同时,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终身学习成为人们所必需的基本素质。那么,担负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现代人责任的教师就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经验,具有持续性学习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化。
《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内容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要求
《教师专业标准》的整体框架主要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每个维度下设13~14个领域,每个领域又设有不同的基本要求,一般有60~63项。
1. 专业理念与师德
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教师专业标准》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教育任务和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分类,主要包括职业理解和认识、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以及个人修养与行为等方面。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和自己承担的角色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师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追求。
其次,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之一,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差异,公正对待学生,维护学生的权益,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不放弃,因材施教。
再次,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服饰仪表及生活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专业知识
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专业标准》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教育任务和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分类,要求教师掌握不同年龄段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内容,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知识,尤其对各阶段衔接的知识与教育方法提出了基本要求。
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是评价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它是教师开展正常教学,保证基本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
舒尔曼提出了教师知识的结构框架,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教学、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习者及其特征的知识、教育环境知识、关于教育目的和价值及其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
《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懂得“怎么教”,怎么才能“教得好”。
同时,《教师专业标准》主要提出对通识性知识的掌握,包括对我国教育情况的了解、具有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这些在提高教师文化修养和先进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一大亮点内容。
通识性知识融汇了人文、社会、自然、艺术、美学等学科领域,教师通过对这些通识性知识的学习、掌握与反思,为专业发展储备文化基础,为坚定教师的职业信念、优化教育行为、创设高雅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提供知识基础,最终为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
3. 专业能力
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反思与发展能力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具备教育学、学科知识以及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教授的行为能力,它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
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管理和协调的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宜的管理,培养学生的秩序感和规范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构建自身存在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理解他人的观点,能够求同存异,愉快地同他人进行合作。
沟通的对象包括学生、领导、同事、家长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针对不同的群体具有适宜的沟通方式,通过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依据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反思与发展能力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定期反思并不断改进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持续过程,在不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分析问题、不断反思与解决问题中才能得到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划和执行能力,通过专业发展目标的设定,督促自己不断执行与反思,促使个人教育实践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教师专业标准》的动态发展性是教师理性理解的关键
《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是国家从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出发构建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用以推进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质量。
然而,《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文件,在实施和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滞后和信息不对称现象,而且随着学习时代对高质量教师的需求、教师专业性的新型解读,要求教师把《教师专业标准》的动态发展性作为个体化理性理解的关键。
教师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随着工作时间的不同,自身努力反思程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教师品质和素养。同时,教师对自身教育对象有着清晰的认知,对教学实践最有发言权。而《教师专业标准》从拟定到出台历经数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教师要把握不同时代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教育规律,理性对待《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个性品质,养成不断追求卓越的人格特征。
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师专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彰显教师的个性品质。或者可以这样说,《教师专业标准》不仅仅是一个规约教师的标准,更是一种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创造性工作的动力。
总之,《教师专业标准》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需求,顺应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在理念设计、框架分类和内容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统一化、具体化的顶层设计,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指明了努力方向。
但其同时所具有的动态发展性特征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其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励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
四大理念
(一)师德为先(爱教育+爱学生)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