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高考 > 高考考点 > 文综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梦荧0分享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免费

总结好地理的每一个知识点,对你的考试是有帮助的。那么关于高二必修三的地理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仅供参考。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2、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①资源短缺主要有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能源短缺;

②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③生态破坏主要有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

二、 可持续发展

1、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压力。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4、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工业上实行清洁生产,农业上实行生态农业。

● 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①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② 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

③ 调整产业结构;④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⑤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⑥发展循环经济,工业上实行清洁生产,农业上实行生态农业。

第二讲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按单一或综合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界线有明确的、也有模糊的。区域内部具有连续性和相似性(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和联系性(开放性)。

二、区域特征

分析某个区域,应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及人文三方面分析。

1、地理位置特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

纬度位置(热量带)、海陆位置(内陆还是沿海,临哪个海)、相对地理位置(所属地区;临近的国家或省区或重要城市等;临近的山脉、河流等)、交通地理位置等。

以南通为例:地处亚热带;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东临黄海和太平洋;地处苏中,南临长江,水陆交通便利;靠近长三角;临近上海等。

2、区域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等。

(1)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地形区分布等方面来描述。

(2)气候特征: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降水等方面分析。

(3)河流特征:

①水文特征: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的(春)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流速快慢,有无水能资源等。

②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河流流向;河网密度等。

(4)土壤特征:土壤深厚肥沃或土壤贫瘠;水土流失、荒漠化或盐碱化等。

(5)植被特征:覆盖率;植被类型。

(6)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水资源等。

(7)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的描述:从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入手。

以我国西北为例: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地貌多荒漠戈壁。

3、区域人文特征: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环境等方面分析。

以长三角为例: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城市化水平高;农业发达,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工业部门齐全,工业化水平高;交通和通讯发达;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三、区域发展阶段

1、一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基本经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阶段。

2、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特征的分析:从产业结构、工业化、城市化、交通和通讯、对外开放程度、区域发展差异等方面分析。

以江苏为例:江苏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结构层次较高,二、三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工业化起步早、水平高,工业部门齐全;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快;交通和通讯发达;对外开放早,对外开放程度高;区域发展差异大。

四、地理信息技术

RS技术主要应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采集。如资源普查、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的监测。

GPS主要应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和导航。

GIS主要应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管理、查询、更新、模拟、评价等,目前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

RS和GPS都是获取信息,GPS负责找位置(静止或运动的点),RS负责拍片(面状区域)。GIS是存储和处理信息。

第三讲 资源调配

一、南水北调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一定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分析。

如:(1)华北春旱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季锋面雨带未到达,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污染严重。

如:(2)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伏旱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副高(反气旋)控制,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污染严重。

●考试时可能地区会发生变化,干旱的自然原因会有所不同,要学会分析的方法,灵活应变。

3、缓解水资源不足的措施:

开源: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合理开采地下水等;

节流: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防治水污染等。

1、方案

A.东线:优点是有京杭大运河现有河道输水,缺点是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水质较差。

B.中线:优点是可以自流、水质好;缺点是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C.西线:优点是既可缓解华北缺水,也可缓解西北缺水;缺点是地形复杂,工程浩大。

2、影响

输入区:

有利: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争水矛盾,利于社会安定;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地面沉降、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等。

不利: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盐碱化。

输出区:长江径流量减少,海水倒灌,河口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使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不利)

二、西气东输

1.线路:

(1)一线: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 (2)二线:新疆霍尔果斯——广州

2.影响:

对东部: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东部的大气质量;推动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对西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三、西电东送

1.线路:

(1)北线:将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煤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输送到京津唐地区

(2)中线:将长江上游的水电输送到长江三角洲地区

(3)南线:将云贵的煤电和珠江上游的水电送到珠三角地区。

2.影响:

对东部: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东部的大气质量;推动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对西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

就业机会;发展坑口电站输出火电,会加大当地资源和环境压力。

海洋地理

第一章 海洋水体

一、海水性质(包括海水温度和盐度)

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不同纬度海区: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因素)

同纬度海区: 暖流经过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洋流因素)

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马鞍形”)。

3.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① 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小;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度大。

② 陆地径流:陆地淡水汇入多,盐度小;陆地淡水汇入少,盐度大。

③ 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盐度高,寒流经过盐度低。

④ 海域封闭状况:较封闭的海区,不易与外海交换,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

⑤ 融冰影响:高纬度海区,融冰时,盐度较小;结冰时,盐度较大。

二、海水运动(包括波浪、潮汐和洋流)

八月十八杭州湾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日、地、月位于一直线上,天体引潮力最大;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内小;钱塘江的顶托作用;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

三、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海-气”的物质交换:通过蒸发和降水实现水分交换;海洋中的生物吸收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向大气提供40%的氧气,实现气体交换。

(2)“海-气”的能量交换:

海洋和大气之间通过蒸发和降水、长波辐射等方式实现了热量的交换。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对大气温度具有调节作用。

(3)“海-气”的相互作用维持着全球水热平衡: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间传输,从而维持着地球上的水热平衡。

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1)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海区由于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进而形成热力环流,即沃克环流。在沃克环流的影响下,太平洋中低纬海区,西岸降水多,东岸降水少。

(2)厄尔尼诺:

有些年份,因东南信风减弱,使南北赤道暖流减弱,而赤道逆流增强,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沃克环流减弱,上升补偿流受阻,营养盐减少,浮游生物繁殖受阻,鱼类缺饵料而大量死亡,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由于沃克环流减弱,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暖湿气流减少,降水明显减少,造成澳大利亚等国干旱;东部暖湿气流增加,降水明显增多,使秘鲁等国降水明显增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其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旱变涝、涝变旱”。

(3)拉尼娜:是一种反厄尔尼诺现象,即沃克环流增强,其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旱更旱、涝更涝”。

第二章 海底形态和构造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

(1)大陆架:坡缓,水浅(等深线稀疏),水深小于200米,是渔场、油气资源等的主要储存地。

(2)大陆坡:坡陡,水深(等深线密集),水深在200-4000米。

(3)海沟: 水深超6000米;剖面呈“V”型,靠陆陡靠海缓。

(4)洋盆: 面积大、水较深、地形平坦、地壳活动稳定,是锰结核的主要储存地。

(5)洋中脊:又称海岭,具有陡峻、起伏大、地壳薄弱的特点,是大洋地壳诞生处。

2.海底地形的形成

(1)海底扩张学说与洋壳的形成:

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洋中脊顶部的中央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离洋中脊越近,海底岩石的年龄越轻。

(2)板块构造学说与洋壳的消亡:

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被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大洋底部的板块相互张裂形成洋中脊(海岭)和中央裂谷。

第三章 海岸和海岸带

★1.海岸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类型

特点

作用和利用方式

基岩海岸

地势陡峭、深水逼岸、岬湾相间,海岸线曲折且形态不规则。

坡陡水深,利建海港;

海蚀地貌,发展旅游

砂质海岸

海岸线平直,沙滩宽阔平坦,向海洋缓缓倾斜。

采砂;建海滨浴场,发展旅游

淤泥质海岸

堆积物较细,海岸线平直,潮滩平缓宽广。

开辟盐场、滩涂养殖、发展旅游

生物海岸

红树林海岸: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低洼的淤泥质海岸上,由红树林植物覆盖而成

抵御风浪、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旅游

珊瑚礁海岸:在热带基岩海岸边缘,由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堆积而成

2.海港建设的条件: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风平浪静,因此港口宜建在水较深(等深线密集)且避风的海湾;

(2)陆域条件: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附近有城市为依托。

● 上海港发展的条件:

(1)水域条件:上海港地处长江与黄埔江沿岸,江宽水较深,风浪小,锚地广。

(2)陆域条件:沿岸地形平坦开阔,便于各种港口设施布局;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经济发达,货源充足;以上海为依托,具有人、财、物的优势。

3.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海岸线缩短;加剧风暴潮和洪涝;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加强;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沿海水产养殖;破坏港口建设。

第四章 海洋开发

1.海洋开发包括海水水资源、化学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动力资源、空间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

2.我国主要盐场的分布与条件:

盐场

分布

成因

长芦盐场

天津、河北的渤海沿岸

滩涂宽广平坦,盐田面积大;温带季风气候,晴天多,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力大,降水少,蒸发旺,产量高

莺歌海盐场

海南岛西南沿海

滩涂宽广平坦,盐田面积大;纬度低,气温高;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降水少,蒸发旺,产量高

布袋盐场

台湾岛西南沿海

3.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

海底矿产资源分为滨海砂矿(滨海地带)、油气资源(大陆架)和锰结核(洋盆)三大类,目前以油气资源的开发为主。

4.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1)分布:海水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温带浅海大陆架海域,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

(2)渔场形成条件(以舟山渔场为例):

① 地处大陆架,海水较浅,光照充足,浮游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 入海河流(长江和钱塘江)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③ 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底层大量营养盐类带到表层;

③ 冬季底层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盐带到表层。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①过度捕捞,资源枯竭;②海域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③沿海滩涂围垦、人工填海造陆等工程建设危害海洋生物栖息环境。

对策:①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管理;②合理捕捞,捕养结合,发展海洋牧业。

5.海洋动力资源开发:

潮汐能开发条件:潮差足够大;有海湾和河口储蓄大量的海水;有浅窄的峡口,便于土建施工。

6.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1)重要性: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开发海洋资源,缓解人地矛盾。

(2)主要方式:海洋交通与通信;填海造陆;海底仓储。

第五章 海洋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一、海洋灾害(包括热带气旋、风暴潮和海啸):

★1、海啸的发生条件:① 地震震级高,震源浅;②水深大于1000米;③海底地壳剧烈的升降运动。

中国没有大海啸的原因:大陆架宽广,水深较浅,大多在200米以内,途径岛屿多,阻力大。

2、危害:影响海洋渔业生产、旅游、航运及港口作业等,还会破坏沿海各种生产和生活设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3、应对措施: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防灾抗灾意识;建立紧急撤离计划和应急机制;营造防护林等。

二、海洋环境问题(包括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

1、海洋污染(包括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油污染和核污染)

(1)废水污染:

①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退水。

②赤潮的形成条件:温度高、风力小、水流不畅;大量含氮磷的废水排入水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油污染源来自陆岸排油、海洋运输和海上油田开发。

(3)危害: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生产,危害人类健康;破坏海滨娱乐场所,使海岸环境退化。

2、海洋生态破坏

海岸工程建设和开发、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加剧等不合理人类活动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

3、保护对策:

⑴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

l⑵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综合处理,达标排放;

l⑶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l⑷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l⑸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等。

1、海域划分

⑴ 内水: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⑵ 领海:领海基线向外,最宽不超过12海里。

⑶ 毗连区:领海基线向外,最宽不超过24海里.

⑷ 大陆架:外部界限若其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若其自然延伸超过200海里,则一般不应超过350海里。

⑸ 专属经济区:领海基线向外,最宽不超过200海里。

⑹ 公海:在国家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

2、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有利于增加资源保有量;有利于缓解对陆地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第一章 自然资源保护

一、自然资源分类:

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铁、铜等矿产资源,核能也是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主要有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太阳能、风能等。

二、我国水资源短缺

1、原因:

自然:①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造成空间分布不均;

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降水时间分配不均;

人为:②人口迅速增加和经济加速发展,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急剧增加;

③浪费、污染严重。

2、措施:

①开源: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修建水库;

②节流:节约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节水意识;提高水价;实现污水资源化。

三、我国耕地锐减

1、原因:工业、城市化等非农建设占用大量耕地;满足市场需求,农业结构调整;

灾毁耕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导致土地退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

2、措施:合理利用土地; 依法保护耕地; 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四、煤炭开发和利用:

1、煤炭开发:

(1)问题:

①地下开采引起断裂、塌陷、滑坡甚至地表整体下沉。

②露天开采破坏表土与植被,占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土地荒漠化;造成水污染。

③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污染空气、水与土壤;占地,破坏景观等。

(2)措施:及时回填采空区,恢复表土与植被,进行矿区复垦。

2、煤炭利用:

(1)问题:①燃煤燃烧排放大量的煤烟、粉尘、CO2、SO2,造成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等;

②燃煤排出大量的粉煤灰、煤渣与煤矸石,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2)措施:

(不排)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煤化工,延长生产链等;(少排)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实施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

(吸收)发展煤炭脱硫技术,变废为宝;

(达标排放)加强环境监测,达标排放

五、面对我国石油资源存在的危机,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开源:加强国内石油资源勘探;投资开发国外石油;拓展石油进口渠道;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节流:发展科技,提高利用效率;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

第二章 生态环境保护

一 森林锐减及其防治:

1、森林的生态功能: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护海岸、防止海浪侵蚀;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

2、森林锐减的原因:重采轻育;滥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3、保护措施:

合理采伐,采育结合;植树造林,营造生态防护林;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执法管理,严禁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二、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原因:①自然:自然环境脆弱、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等。

②人为:人口增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不合理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规划利用管理不当等。

2、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防治:封育草场、合理放牧、建人工草场、舍饲养畜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原因:

⑴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地形坡度大。

⑵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开矿等导致植被破坏;轮荒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2、危害:

加剧土壤侵蚀;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旱涝灾害多发。

3、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植树种草,恢复地表植被;推广农村用气用煤;做好区矿复垦工作;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制定法律法规; 提高环保意识。

四、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

1、原因:

自然: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蚀显著,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物质松散。

人为:过樵、过垦、过牧导致植被破坏;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开矿和工程建设破坏地表植被。

2、危害:

导致植被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欠收;引发沙尘暴,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农业生产、交通与健康等。

3、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营造“三北”防护林等;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农村用气、用煤,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状况;建立人工草场,规定合理载畜量;制定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

五、湿地萎缩

1、生态价值:提供水资源、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中污染物等。

2、湿地的形成原因(以东北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为例):

气候湿润,降水多;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广布,不易下渗。

3、洞庭湖湿地萎缩的原因及措施:

原因:上游破坏植被,泥沙淤积;围湖造田。

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建设湿地保护区。

4、咸海萎缩的原因: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加强;大量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破坏植被,涵养水源功能下降等。

第三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 发展洁净煤和脱硫脱氮技术; 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 加大废气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加强监测,对废气处理后达标排放;制定法律法规; 提高环保意识。

2、 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源:农田退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危害:污染河流,危害水生生物生长;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危害农作物生长;危害人体健康。

防治措施:控制污染源,推行清洁生产;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排放;制定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

3、 固体垃圾防治:

危害:占用土地资源;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防治原则: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防治措施:分类收集,密封储运; 破碎、压缩、焚烧; 卫生填埋; 回收有用物质,使其资源化。

4、 全球变暖:

(1)原因: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自然原因是目前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破坏,导致二氧化碳增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

(2)影响:

① 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加强;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海岸线缩短;影响沿海水产养殖;破坏港口建设.

②导致生态系统结构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增加降水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④影响农业生产,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干,作物减产;高纬度地区热量增加,作物增产;但世界粮食总产量减少。

⑤影响工业生产,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总体上能源消耗增加。

(3)应对全球变暖策略: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植树造林,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培育新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国际合作。

5、酸雨

(1)原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2)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3)措施:

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如我国南方有色金属的冶炼,会产生较多酸性气体,可建硫酸厂变废为宝; 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植树造林。

(4)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原因:大量燃烧煤炭资源;多低山丘陵地形,不利于气体扩散;降水多,为湿润区;土壤呈酸性,大气中凝结核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缺少足够的中和作用。

第四章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其中法律与行政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中国省级行政区图(识别各行政区、绘出北回归线、300、400纬线和经线800、900、1000、1100、1200)

高二学生如何学习地理

1、学会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可以让你大概的知道这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等老师讲的时候你就不必担心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学得迷迷糊糊啦。

2、学会复习。把课堂上老师讲的记在笔记本上,空闲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不要死记硬背,要灵活的利用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3、学会集错。不是说题量做得多就一定学得好,也不能说什么都不做成功就会降临。我们应该把平时做错的记在一本集错本上,抓住自己的弱点步步攻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以为猜对了那道题就会了,这样只会害了自己。

4、把地图铭记在心。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如果你都不知道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大概在哪里,那么就不能够联系它的地理坏境来回答,从而与分数擦肩而过。

5:深入其中。跟着老师的节奏,假设自己就生活在内容里面。兴趣很重要,所谓学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础和动力哦~这样上课开小差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了。

高二地理学习方法口诀

1.一近快,七远慢。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特别注意夏至日在远日点附近,而非远日点;冬至日在近日点附近,而非近日点。由此可以分析出北半球夏半年时间比冬半年长,北极极昼时间比南极极昼长。

2.凹坡通视,凸坡不通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由高向低,等高线由密变疏为凹坡可通视;等高线由疏变密为凸坡不能通视。

3.河流向凹,洋流向凸。在等高线图上,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即向凹;在等温线图上,洋流的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相同的,即等温线往哪个方向凸,洋流就往哪个方向流。

4.凹岸冲刷坡度陡,凸岸堆积坡度缓。较弯曲的河流,由于河水运动的惯性,河流对凹岸冲刷严重,凹岸坡度较陡;凸岸流速慢,泥沙堆积,坡度较缓。特别注意曲流处不能用地转偏向力。另外,凹凸岸的判断必须站在河中来看。

5.北逆南顺,冬逆夏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南极看为顺时针;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呈逆时针方向。

6.左焦左倾左冬,右焦右倾右冬。在地球绕日公转示意中,如果太阳在左焦点,地轴向左倾斜,左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如果太阳在右焦点,地轴向右倾斜,右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冬至位置确定了,其余三个分至点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7.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北昼越长;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南昼越长。

8.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在等值线图上,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低值;等值线向低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高值。这种方法对所有等值线都适用。


    82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