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考点历史必修三的期末复习提纲
文综考点历史必修三的期末复习提纲2022
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需要不断的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提纲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提纲
第17课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1.准备
①五四运动时期,来到北平,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
②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③1921年,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之一。
2.发端
①时间: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
②著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动考察报告》等文章。
③内容: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3.初步形成
①时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时期。
②原因: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
③内容: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思想的形成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2.著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
3.内容: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①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②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4.结果: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5.形成标志: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特点
①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被视为思想活的灵魂。
三、思想的发展
1.发展
①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革命转变、工作重心转移理论: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②国家政权理论: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③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④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历史作用
①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④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①“_”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②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着重阐述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转折
①1978年底,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②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南方谈话: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中共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7.历史作用
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①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②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地位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②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③“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目的:打破美、苏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
2.“两弹一星”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④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①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②成就:2003年10月15日,载着杨利伟的“神舟号”飞船成功升空。
③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背景:
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②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袁隆平是他们中杰出代表。
2.过程:①1964年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水稻。②1973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③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3.影响:
①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③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
①背景: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计算机研制工作。
②成就:1983年,研制出“银河Ⅰ号”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③地位: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④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
1】成就:
A、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B、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
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
2.目的: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3.提出:1956年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5.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6.成效
①科技领域:成功召开了关于遗传学的座谈会。
②文艺领域:A开拓新的题材和主题,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取得了累累硕果。
B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C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
D优秀电影层出不穷:1959年,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由于政 治 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的到来。
2.表现①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②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③许多作者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
3.影响:①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背景
①“”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的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②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③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
2.成就
①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
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措施
①接收改造旧教育,建立人民教育: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的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②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放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的求学愿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2.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中的教育
1.表现
①师生都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
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2.影响
①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②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1.措施
①拨乱反正,全面整顿:“”结束后,邓小平充分肯定新中国17年的教育工作,整顿教育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坚持“三个面向”,加快教育改革步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题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收义务教育的责任;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
⑤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⑥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启动了“希望工程”。
⑦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国家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2.成效: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第22课【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繁荣
一、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①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的革命和战争持续不断,不已;②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特点①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②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成就:以英国和法国成就。
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而斗争。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成就:发源于法国。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丹麦安徒生的作品同情弱者,嘲弄权贵。
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美国马克?吐温的作品揭露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
①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
②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2.现代主义文学
①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的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②特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③代表: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继续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荒诞派的典型。
3.苏联文学: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4.亚非拉文学
①特点:反映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代表: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因卡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第23课【19世纪以来世界】美术的辉煌
一、新古典主义美术
1.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应运而生。
2.特点: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在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代表:法国画家大卫的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
二、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特点:注重表现人的感情,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3.代表: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
三、现实主义美术
1.特点: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2.代表:法国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种者》、《拾穗者》;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四、印象画派
1.背景: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特点:借助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3.代表.莫奈(法国):代表作《日出?印象》.
荷兰的梵高:被誉为“扑向太阳的画家”《向日葵》.法国塞尚“现代绘画之父”。
五、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
①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
②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③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野。
2.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艺术更趋极端化。
3.代表: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4.发展
①表现:二战后,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当代欧美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
②影响:人们面对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形式,会感到一时的新奇和刺激,也对到底什么是艺术产生了长久的迷惘。
第24课【19世纪以来世界】音乐与影视艺术
一、浪漫主义音乐
1.发展历程: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19世纪中叶,走向鼎盛时期。
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代表
①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②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以《蓝色多瑙河》最为。
③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
④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
二、民族乐派
1.特点:弘扬本民族特性。
2.代表: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闻名世界的杰作。
三、现代主义音乐
1.兴起:20世纪。
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
3.发展:
①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②二次大战以后,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③20世纪50年代,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④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时代在改变》等作品,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有很大影响。
4.影响
①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编者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
②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者世界音乐的繁荣。
四、电影的发展
1.出现背景
(1)19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2)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们新的精神需求,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给影视艺术增添了不断发展的动力。
2.电影艺术的发展
(1)默片时代
①1895年底,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向公众放映了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②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等。
③英国的喜剧大师卓别林是默片时代最负盛名的电影艺术家。
④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2)有声黑白时代:1927年,美国首次摄制了第一部有声电影。
(3)有声彩色时代:1935年美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的问世,标志着彩色电影的出现。
(4)宽银幕、立体声电影:二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五、电视艺术的发展
1.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
2.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3.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4.二战后,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电视大规模普及运用,被称为“第八艺术”。
5.影视的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的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