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高考 > 高考考点 > 文综 > 文综考点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最新归纳

文综考点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最新归纳

文浩20分享

文综考点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最新归纳2022

历史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情节和作用。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文综考点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最新归纳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1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

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

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发达原因: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

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

(二)落后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

2、政治上,君主的束缚,阻碍科技进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

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大发明看出理论不足)

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

1、中:重视经验。西:重视实验

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

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

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1)范围上—都属儒学

(2)主张—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地位影响—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成就

不同点:

(1)对宇宙的构成,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道德主张,“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1、中国近现代史

一、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必修一专题二)

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一专题三)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专题四

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专题五)

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专题二)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二专题三)

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专题四)

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专题三)

九、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三专题四

十、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必修三专题五)

十一、人物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李四光(选修四单元四、五、六)

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国

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

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

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

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

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

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

4、(1966—1976年)—十年时期

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

6、(1978年—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2

秦朝建立了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易形成统治和导致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3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长官。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

①措施:A、中央:设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设度支、盐铁、户部“计相”(称三司使)掌财政。B、地方:收精兵,禁军设“三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


文综考点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最全归纳相关文章:

文综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

关于文学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

百家争鸣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

古代中国的文学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

全国卷高考文综考点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2021

西学东渐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

高考历史知识点三个精编

高中历史100条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2020

新文化运动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

“双百”方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

    9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