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观后感2020范文汇总
冰鉴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冰鉴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冰鉴观后感1
清朝的曾国藩具有异乎寻常的识人术,尤擅长于通过人的身体语言来判断的对方的品质,性格,情绪,经历,并对其前途作出准确的预言。
曾经特别恨他,因为是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成长了,会辩证的看问题了。就如同SUN和MICROSOFT和解时所说的: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我们的人生观也应该是: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在谁身上你都能有所收获。
曾国藩是如何识人的?他的识人术有无道理?是否应验?在鉴识人才的学问《冰鉴》里自有分解。
《冰鉴》,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冰鉴》体虽小而思精,言虽少而意深,其鉴人观人之法在今天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下面是一些例子:
某天,有新来的三位幕僚来拜见曾国藩,见面寒暄之后退出大帐.有人问曾国藩对此三人的看法。
曾国藩说:“第一人,态度温顺,目光低垂,拘谨有余,小心翼翼,乃一小心谨慎之人,是适于做文书工作的。第二人,能言善辩,目光灵动,但说话时左顾右盼,神色不端,乃属机巧狡诈之辈,不可重用。惟有这第三人,气宇轩昂,声若洪钟,目光凛然,有不可侵犯之气,乃一忠直勇毅的君子,有大将的风度,其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只是性格过于刚直,有偏激暴躁的倾向,如不注意,可能会在战场上遭到不测的命运。”
这第三者便是日后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罗泽南,后来他果然在一次战争中中弹而亡。
冰鉴观后感2
曾国藩,晚清名臣,官至两江、直隶总督,英武殿大学士,一等勇毅侯,是清代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死后谥号为文正,获得了清代文臣最高殊荣,被后世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末世圣人”。曾国藩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以外,也与他人的助力有很大关系。他一生致力于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当时全国的精英。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这些俊彦才杰不仅帮助曾国藩成就一代伟业,而且各有建树,名垂史册。
想要用人,先要识人。清史稿里记载,“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他每次接待客人,就很专注地看着客人,许久都不说话。”见到(曾国藩如此样子)的客人都会感到惶恐不安,(曾国藩)退下来以后就记下此人的好坏优劣,没有出现差错失误的情况(都评价得非常准确)。他的弟子李鸿章也称赞其师的相人之术,举世无双。
举个例子,这个人叫江忠源,是湘军中的文人悍将,他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曾国藩,两个人相谈甚欢。在江忠源告别的时候,曾国藩一直目送着他离去,直到门外,曾国藩才对左右的人说,这个人一定能立名天下,但是最终会悲壮惨节而死。而的事实是,湘军与太平军对峙,江忠源迎战石达开,被后者团团围困,最后苦战力竭,溺水而亡。
确如曾国藩所预测的那样。可见,他的相人之术确实异乎寻常,他尤擅长于通过人的身体语言来判断对方的品质、性格、情绪、经历,并对其前途做出准确的预测。他将自己的识人之法进行了总结,命名为《冰鉴》。
“鉴”,古语指镜子,冰鉴一词就是取冰为镜,明察秋毫之意。曾国藩的识人术在于: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辨之以奇;重礼导之以术。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强调观察透视人的言行、表情和态度中所流露的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再通过对世事人生的体验,总结归纳这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这套理论高明之处在于它能突破古代相术的束缚,通过经验的积累,使相人之术与现代科学暗合,比如说,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但由于受时代局限,书中也有不少迷信臆断的地方,与时代脱节的地方,所以需要阅读的时候需要认真辨别,取精华去糟粕。全书分为7个章节,在这里,我想跟大家重点说说第一章“神骨第一”。
所谓“神”,并非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它要比“精神”的内容广阔得多,它是由人的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物,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所谓“骨”也不是人体解剖学上说的骨骼,而是专指与“神”相配,能够传“神”的那些头面上数量不多的几块骨。关于神与骨,曾国藩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稻谷的精华是米,米蕴藏在壳内,碾壳为糠,皮去掉了,精华犹在。所以,人的“神”不会随着相貌的改变而消失。“骨”外有皮有肉,犹如高山上有土有沙。泥土流失,但山石仍岿然不动;同样,人的相貌有变,但骨之风俊神韵不会改变,仍足以判断人的显达。
那么如何断人神骨?这里给了我们两句纲领性的总结——“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也就是说,看一个人的神,你要看他的眼;看一个人的骨,你要看他的脸。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我们接触过的形形色色的人群当中,那些表现卓越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一双很特别的眼睛,这双眼睛不仅会发光发亮,而且会思考,会倾诉,甚至会直抵你的心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过了很多年,这个人的相貌你已经记不清了,可是他的那双特别的眼睛或者是眼睛里流露出的神采却会让你念念不忘!这是一个人的神通过眼睛得到了表现,正所谓“炯炯有神”。神和眼睛的关系就像光和太阳,神通过眼睛外现,就如同光从太阳中放射出来普照万物,神又藏于双目之中,犹如光本身来自于太阳一样。
九贵骨各有各的姿态,看头部的骨相主要看天庭骨丰隆饱满;枕骨充实显露;太阳骨直线上升。看面部骨相主要看眉骨显而不露,隐隐约约像犀牛角平伏那里,颧骨有力有势,又不陷不露。五种骨相居其一不穷困;居其二不卑微;居其三,若有所作为,必定发达;居其四显贵;居五者,必定为国家栋梁之才。
所谓“文人先观神骨”,其实就是指读书人的学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气质自然就与众不同,仿佛有光,这就是神的一种表现。我记得梁实秋先生写过一篇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在文中他对梁启超先生有这样一番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所谓短小,可见梁公身量不高,但精悍两个字,却写出了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精气神儿。“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写出了梁公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读书人的自信。“左顾右盼,光芒四射”,则表现了梁公眼睛里透出的“神”彩,让人过目不忘。
那么,神骨之说,对我们现下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里有三点启发。
首先,我们可以借神骨之说,考量自身。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的眼睛里有没有神,我们眼睛里的神能不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大放异彩,能不能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彰显我们独有的魅力与风采?如果没有,或者不够,那么我们就需要潜心修炼。神是有质无形的东西,是一个人生命力、行动力、意志力和思考力的综合体现。作为读书人,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读书要修炼我们的神;通过锻炼和营养来增强生命力;通过磨练来强化意志力;通过迎接挑战来提高行动力;通过学习和应用来完善思考力。只有这样,我们的神才能更加清明丰厚,圆润纯熟。
其次,我们可以借神骨之说,考量学生。学校就是最大的造才工厂,而我们老师就是相人的伯乐。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我想说是。每个少年人的眼睛都应当是明亮清澈,神清而爽朗,如同清澈澄清的水。但不少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或者自身的修炼不足,而逐渐变得浑浊混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给予正确的有效的引导。
当我们面对学生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眼睛,来察知他们的神,探勘他们的心声——他们的思考、感受、需求等等,这或许比语言的交流来的更加真切。所以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眼睛里的光,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的道路,那么,我们在成就他们的同时,也就成就了我们自己。
最后,我们也可以借神骨之说,考量团队。从观人到识人,从识人到用人,提高管理能力。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各尽所能,配合默契,从而产生最佳效能,我相信即使不能如曾国藩那样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也能让自己的事业会蒸蒸日上。
冰鉴观后感3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发起洋务运动,对当时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治军用人之道至今仍影响后世。《冰鉴 挺经》一书重点介绍了识人、察物之法,修身、立德之道,展现了曾国藩的观人鉴人、知人善任,以及内圣修养与处世智慧。带着提出的三个问题,认真阅读了此书,结合工作经历和体会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看德行、潜力,用专长、特长,做好企业的选贤任能
一是看学历背景,更看学习能力。银行经营的是货币、管理的是风险,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良好的学历和教育背景是做好工作基础,但也要动态的看,在当今社会,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在新经济、新事物、新业态下能先人一步,做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二是看当前业绩(资源),更看营销潜能。在人员招聘特别是同业人员引进中,有特殊人脉资源、业绩突出的人员引进来马上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客户带来业务带来经济效益,但也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是否掌握了维系客户、拓展市场的营销技能和方法,这才是核心的竞争力,即使环境发生了变化,依然能够找准切入点,实现新突破。
三是注重专业对口、一专多能,更注重文化认同和德行修养。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银行的业务也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的岗位对人的要求也各有不同。能够选聘、引进到一些专业对口、一专多能的人才能够快速进入状态,但也要进行岗位适合度分析,开展外围调查,关注其道德修养、社会评价和择业动机等,否则可能导致文化冲突,产生内耗,造成人员稳定性不强,甚至带来一些更加严重的恶果。
四是注重队伍年轻化,更注重梯次人才配置、培养。年轻人充满朝气和活力,接受新事物快、干事有闯进,银行要服务新兴经济必须要注重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但是银行从事的业务特点决定了既需要勇于创新、开疆拓土的将士,又需要治国持家、守土守业的臣民。因此在人员的配置上要注重专业的多元化、性格的互补性和年龄的阶梯化,避免类型单和青黄不接一。
二、效古仿今,践行五到五勤、三严三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是认真学习“慎独、主敬、求仁、思诚”古人修身法门,勤于政事,节俭治家,言辞忠信可靠,行为诚敬无欺,做到“身”、“心”、“眼”、“手”、“口”五到五勤,脚踏实地,事必躬亲;进德修业,止于至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内圣的修养道路上勤于实践,不断探索,提高道德学问,进而提升综合素养,提升精神境界。
二是模范践行党员领导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要求,扎扎实实转作风,勤勤恳恳办实事,把为政之“严”与做事之“实”熟稔于心、相互融合、外化于形,经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自我修炼,自我完善,把先贤的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习性功力,既加强“修”又注重“养”,于公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公而忘私;于私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克己慎行。
三、文化引领,打造团队,实现邮储银行的永续发展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让人凝心聚力、形成合力的是文化。一流的企业管理靠文化。要实现邮储银行的永续发展必须建立邮储银行特有的文化,打造有特色的团队。
一是打造有精神(信仰)的团队。曾国藩特别强调“强毅之气”,湘军与绿营兵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不怕死、吃得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这种气势在战(职)场上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邮储银行从上至下应该“立好志”、“定好位”,团队成员树立一种积极向上、坚定执着的信念。
二是打造有执行力的团队。曾国藩治兵仁礼并用,恩威兼施。平时加强军事训练,从严要求,毫不松懈,强化将官对部下的专统权,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士兵绝对服从军官。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战斗力,邮储银行从上至下应该培养和营造一种执行文化,从制度层面保障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团队上下围绕战略马上就办,能打仗,打胜仗。
三是打造创新的团队。兵者,诡道也。曾国藩说:用兵要出击制胜,不可受人牵制,勉强应战。凡可得而变革者,正赖后贤相时制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很多东西无经验可循。邮储银行应该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勇于创新,不断创新,从上至下培养和营造一种创新文化,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服务创新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冰鉴观后感4
《冰鉴》是清朝重臣曾国藩署名的一本书,之所以说署名,因为它是一本伪书,也就是说,这本书是别人写的,署了曾国藩的名字。因为,曾文正公是晚清的中兴之臣,在当时晚清中兴的官方功劳簿里,他排第二位。(第一位叫官文,才能、业绩、品德等其实都不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等)。曾国藩名气很大,所以署了他的名字。这样现象,自古以来就很多,不足为奇。
《冰鉴》讲的是用人的学问,如何识人、用人之“相术”。书中有很多迷信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曾国藩也的确很会识人、用人。他是一个书生,带兵打仗的能力可不敢恭维,他第一次亲自带兵打太平天国军队就以失败告终,多年苦心经营的军队毁于一旦,自己也是跳河自杀谢罪,幸亏身边有忠心的幕僚跟踪才得以相救。最后一次带兵打仗,也是被太平天国的水军烧了主船、亲手组建的长江水师折损大半,不然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曾国藩家书可能还有丰富好几倍。
但是,曾国藩是从一个烂摊子接手的,组建军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从湘勇到湘军,他的周围也逐渐聚集了一批名将,为挽救晚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冰鉴》也有一些曾国藩如何识人、用人的痕迹,在他那个战争年代,这本书也可以说些实践经验的积累。
读后感就是写了一首所谓的“诗”,完全是读完此书后有感而发,各位就姑且一听吧。
冰鉴观后感5
对于曾国藩的了解最早是从书架上的《曾国藩家书》所闻,初中在学近代史时,太平天国的灭亡咎取自于湘军的挥师,而领导者正是曾国藩,后又问他是北洋水师一把手李鸿章的老师,封疆大吏马革裹尸而还左宗棠的引导者,不可不畏。在对王阳明的高度评价之余,对曾国藩半个圣人的称号也随之产生,说其为清朝核心的柱石也不为过。
然而,笔者真正认真读曾国藩,也是从这本《冰鉴》开始。《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中关于如何看人有精辟的八句话作为开端:1、穷之以辞以辨其智;2、远使之而观其忠;3、近使之而观其敬;4、烦使之而观其能;5、卒然问焉而观其知;6、急与之期而观其信;7、委之以财而观其仁;8、告之以危而观其节。此段话也作为历史中高级管理者所称颂的识人之法,人生短短数十年,谁又能经得起这样那样的考验和折腾,所以最后能够胜出的是,真正可以被精炼而出的人才。对于《冰鉴》并非在此之上枚举数例以示迎合,而是曾大家在一生相人中所总结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