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下》观后感2000字5篇范文集锦

醒婷2 1158分享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100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 费用全部来自2013年一月柴静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苍穹之下》观后感2000字5篇范文集锦,方便大家学习。

《苍穹之下》观后感2000字5篇范文集锦1

曾经在老万圣醒客偶遇柴静,走路目不斜视,一脸傲慢,好像脸上写着:我是女神,别理我,烦着呢。—— “柴静”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一个符号,“煽情公知”,“自由派”,“女文青”,“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赴美生子”...所以“柴静出品”的确让我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开始看这部片子。坦率说,这片子里的煽情,我还是不喜欢,也不适应她讲话的腔调。但是,五分钟以后,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下去了。

因为雾霾这个话题,太重要,太紧迫,太与我个人的利益、我关心的人的福祉相关。治理雾霾、环境保护,也与我个人政治立场不矛盾——对环境议题的【话语表述】固然是充满阶级性的,但它在现实层面,是跨越阶级的议题——坦率说,如果完整看完这部片子,还是只能得出一个【这就是中产阶级的政治压迫,或者是“文傻”的一面之词】样的结论——我觉得是太轻佻了,也太不把自己性命当回事了。

简略谈谈我对片子的感想。

一、我不想再做无奈的大多数

有人说柴静的片子有唤醒对污染浑然不知的人的作用——让大爷大妈开始买N95和空气净化器。我个人觉得即便大爷大妈们,也早就对空气问题叫苦不迭,我的同龄人更是抱怨连连,但大家是散沙般的个体,不忿消匿在为生计忙的日常,消解在惶恐乱炸的娱乐节目的声浪,我们除了在特别糟糕的天气拍照以自嘲,好像真的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与几十年如一日的“大计”"大转型“比,个人是可以完全忽略不计的。

可是无奈里又夹杂着许多委屈。

我好像天生对环保议更加敏感。上小学的时候,九十年代,媒体开始关注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等议题,提出“氟利昂”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而空调是氟利昂的主要产生者。因为这个,我一直坚持不让父母在家装空调,直到后来住进塔楼,西晒不通风,不装空调无法挨过北京的夏天。但即使装了空调,我家也只有在最热的三伏天开一开。后来我知道,因为环保理由不装空调的,不止我一个。

2000年左右,北京连续几个春天严重沙尘暴,而中学生的我还必须在沙尘暴的天气里骑车去上学。那种黄天蓝太阳,鼻孔里充斥着沙子的末日气象,让我非常痛苦,夜里躺在床上,闻着土腥味,无法入睡。

从初中到大一,我常年受鼻炎和鼻窦炎困扰,每到冬天,就会严重发作,呼吸道分泌大量异物,经常晚上因为鼻塞无法睡觉。

后来我离开了北京,鼻炎就不再犯。2009年,我又回来。沙尘暴渐好,对雾霾的感受越来越清晰(当然与媒体影响有关)。回头想,的确从小时候开始,北京的冬天就已经漫天硫化物的味道。我发现一张2002年在周口店附近照的照片,那雾霾的程度,其实和现在拍下照片呈现的程度,差不多。

2013年秋冬,我在郑州,每天用AQI APP监测天气,200以上是常态,动不动就400, 500。我本来是该在郑州做访谈,但经常绝望地趟在屋里,看着窗外的灰蒙蒙,不想出门。郑州市民戴口罩的很少。即使天气再恶劣,中小学还照常上课。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我小题大做。

而当我在微博上抱怨郑州的AQI爆表,并发现那个季度,郑州指数排名全国前十,远高于北京,很多朋友当时还惊讶:“怎么,难道雾霾不是你们北京才有的事情?” 我才意识到,对雾霾问题的媒体表述,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为是北京,所以得到大量关注报道,而北京周边更严重的河北、河南、山东(那年我自己观测APP数据得到的经验),却鲜有人关心。

那一年冬,我鼻炎又犯了,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天和一位朋友喝茶,他一边说,我一边擤鼻涕,用了一卷手纸。还是那一年冬,我在大学朋友聚会上抱怨雾霾问题,在座的都是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人,有些已经有了孩子——大家的态度是:这事儿谁也管不了,这事儿是集体不作为,操心这事儿是闲的蛋疼。

这听着让我绝望——其实十几年来,作为一个嗅觉特别敏感、呼吸道特别“娇气”的人,无力和绝望感一直存在。当我觉得空气这件事特别重要、特别糟糕、特别让人沮丧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麻木的,无所谓的。我于是常常幻觉——可能只是我太惜命了把。环境就是如此,结构就是如此,你除了尽量自保(或许就是用脚投票离开这个国家),确是无法做任何事——个人的任何反抗,在这个这么严重的问题面前,是可以完全忽略不计的。

而我不太喜欢的柴静,却做了一件让我十分佩服的事——

问一问到底谁在这个庞大的雾霾制造机理扮演角色,到底谁该负责,为什么不负责,怎么去监督?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普通人,除了绝望,可以做什么?

柴静当然比老百姓更有资源和话语权,也许她不该算是“大多数”,可是和这个庞大的雾霾制造系统(国家、市场、企业、社会,国际产业分布结构, etc)比,她可用撼动的资源和能动性,又算有多大?很多人冷嘲热讽地说,她一个“文傻”,就知道煽情,做这种环保题目,不自量力——我觉得,那么多“懂专业”的“理科生”,除了说风凉话,什么都没做,却偏偏让一个在你们看来没有专业性的“文科生”做了这样一件事,不觉得羞愧么?

光打12369当然是不足够的,还能做什么,我们应该继续讨论,但柴静的片子的确有赋权的意义,她让我意识到,除了做一个无奈的大多数,除了用脚投票自保,我的确是可以做些什么的。

二、柴静的政治企图?

为什么选择在两会前播出?为什么剑指中石油,力推天然气市场开放,私有化,而不提核能源?为什么宣传某款环保APP? 吕新雨说,柴静的片子是在与隐性资本合谋。是的,我们甚至可以从片子里,独出公民社会倒逼政治改革的意味。

当然可以分析柴静片中给出的答案潜在的政治议程,指出它可能与哪些权力产生合谋,从而带来新的问题。虽然柴静强调了环境恶果往往也是底层承担更多,虽然她例举了那个从小没有看见过星星、现在父亲被强拆打伤的小女孩的例子,但不可否认,整个片子看下来,资产阶级政治性还是很明显的。但就算是这样,就算会为新上任的环保部张背书,与新兴小资产阶级“奥森奔跑党”摇旗,与私有资本形成合谋,但难道她提出的这些问题,不是与我们每个人,不管阶级、性别,都相关吗?难道我们深陷其中的每一个人,就什么都不做,等着中国工业自然衰退、等着人口密度自然减小,等着几十年后一切"按照客观规律变好吗”?

一辈子很短,反正我不愿意等。

我觉得可以去分析柴话语背后的权力结构,但可能那是一部分学者的事情。作为普通的受够了空气污染的人,我更想通过与大家交流观后感,找寻一些作为行动基础的共识。例如——

“空气污染牵涉每个人每天的生活”,

“中国为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且承受代价的人与获得利益的人是负相关”,

“中国人口规模和密度决定了同样空间内的污染,我们要死更多的人,”

“治理环境问题是一件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任由其恶化,”

等等。

在有这些共识的基础上,当然要去分析其引发出的阶级问题、政策问题、体制问题、,甚至性别问题(比如片中自然之友的动画里,说“让妈妈做饭注意油烟机”,为什么厨房里的只是妈妈?这里面就还有性别本质主义的问题)。

三、发展议题这个巨坑

柴静走访英美,可能在微观层面对我们有一些启示作用,但她建议的整体解决问题思路——产业升级的同时保障就业——的确太想当然了。当英国环境大臣高兴地说:100年前我们有几百万矿工,但现在仅剩3万,但我们整体就业率更高了。一个产业退出舞台,另一个产业会同时兴起。柴静说,1960-70年代英国治污的前十年,经济不但没有倒退,还增长了。

这无法论证急速产业转型在中国目前是可行的。我们不需要世界-体系理论或者发展社会学的知识,也明白老牌发达国家走的这条工业革命-去工业化的转型之路,是建立在全球政治霸权、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的扩张的前提下的。

20世纪中,第一世界的资本家在亚洲和拉美找到更廉价的土地和劳力进行制造业的“spatial fix",欧美成为金融中心而非工业中心,这一方面保证了他们的去工业化不以大面积失业为代价,而另一方面,也确实为2008年代更大危机留下了隐患,且去工业化问题带来的贫困、失业,也并不是完全对第一世界没有影响。它们更多地以第一世界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形式表现出来——金融家们赚得手软,穷人比二战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相对贫困。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升级和去工业化,还是以内部调整的形式进行。沿海资本转移到内陆,(也包括一些周边东南亚国家和非洲)。但我们的产业升级是否能短时间解决大规模就业问题?作为后发国家,我们的资本海外扩张,由于各种原因,也面临着比欧美严峻的多的挑战,这其中,还包括文化合法性层面的各种尴尬。

先不谈走老路、把发展成本转嫁到非洲的伦理问题(片子里显示,我们已经是在这样做了,把无质量监督重污染的车卖给非洲),即便我们想做一个更负责任的“大国”,在国内做结构调整,各种盘根错节的地方利益如何解决?政府和资本常常捆绑在一起出现在地方治理中,宁愿一起沉船,也拒绝改变。

这个,是在我看来,柴静的片子没有谈清楚的问题。环境治理,不仅仅是一个政策问题,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苍穹之下》观后感2000字5篇范文集锦2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 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陽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陽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苍穹之下》观后感2000字5篇范文集锦3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百万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于2月28日正式公开播出,一瞬间柴静和她的纪录片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了当下名副其实的大头条。而我们全班也在开学第二天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从头到尾一百四十分钟完整看完了它。

整个纪录片里先后谈到了关于雾霾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各种骇人听闻的事实和数据,雾霾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危害和人类所遭受的惨状,雾霾的根本缘由以及针对如此种种的解决方案。而我个人认为在这里面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美国洛杉矶的低碳减排和英国伦敦的能源结构调整。

在有着摊大饼的城市规划的洛杉矶,为了过滤减缓加州空气中71%来源产生于柴油车的致癌物质,所有的这些耗油量巨大的大家伙都被要求安装DPF,置之不理者一律开罚单,重则停止更新牌照。而为了进一步治理污染,加州环保部门有权利抽查任何新车并要求车企召回全部问题车辆,一旦发现厂家违规就会从出厂当天起每天罚两万五千美元。这样严格的强制性执法可以管住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人。

而曾备受污染的伦敦身为一个比现在中国煤炭消费量还要高的地方,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在卖给用户之前,煤炭会通过洗煤设施被彻底洗净。而政府也出力承担家庭壁炉改造百分之七十的费用,同时履行着异常严格的惩罚标准,违反者可以处以一百英镑的罚款,甚至坐牢。通过所有人的努力,煤炭在整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中从原来百分之九十降至百分之三十。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说了这么多,其实到头总的来讲,想要彻底治理好环境污染和困扰笼罩了中国如此之久的天敌雾霾,的方法就是从严格执行的法律开始。不来点直观的标准,不来点严格的法律体制和严厉的惩罚制度,怎么彻底治理好污染?怎么打假?

正如柴静说到的一样:“不执法的结果就是逼别人作假。”人们往往只有在等到最后一分钟、被迫逼到绝境时才肯妥协改进。那么既然如此,何不动点真格,来点实在的?承受着这些污染,每天呼吸着那些大气中的颗粒物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所以我们也应该承担起责任,让自己哪怕是在小事上的努力和严格执法一起,还天空一片蔚蓝一朵白云,也还所有生物包括我们自己,一个洁净的大自然。

《苍穹之下》观后感2000字5篇范文集锦4

每时每刻,我都身处在穹顶之下,我呼吸着空气,却不知道它早已致命,我看这个天空,却不知道它早已不是蓝色,我生活着,却不知道处处都是看不见的危机。每一口空气都有毒,每一次呼吸都在冒险。

看了《穹顶之下》我才知道,原来我身边全都是不可预知的危险。

空气中,弥漫着肉眼不可见的颗粒物PM2.5。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它是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种致命的颗粒物,在人类呼吸时进入人的身体,甚至能引发死亡。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致命物质。而这些致命物质,没有人可以挡住它们的脚步。

中国排放的有毒气体和致癌物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环境保护的法则,如同摆设一般,从颁发到快要结束时,所运用的次数都是0。我们身边的环境越来越糟糕,已经到了危害我们的生命。如果说雾霾是一个警告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就是自然的惩罚了。

我看到《穹顶之下》的时候,才明白,原来环境已经变得这样的不堪入目了。生产一吨钢的利润,甚至连一个茶叶蛋也买不到。但却又多少人为了这茶叶蛋的钱,不惜去毁坏环境,去危害生命?中国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它所需要的,是庞大的经济支援,而在钱后面,却是环境。钱和环境,真的只能去选一个吗?

我相信,中国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经济也是不可以抑制的,但我们,却可以让环境在经济的基础上变得更好。看了《穹顶之下》,我感受到的并不单单是雾霾的危险,而是整个环境的危险。如果不将这些化学物质控制住,那么我们面临的将是——灾难。

也许雾霾仅仅是一个开端,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将会发生。但是,我们却可以为环境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虽然只是一点点,但就是从这么一点点开始,环境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穹顶之下,天已经变得灰白,但只要去努力的做好环保,终有一天,天空回变得蔚蓝。

《苍穹之下》观后感2000字5篇范文集锦5

整整两天的时光,我发现我的朋友圈被柴静的消息刷屏,和她有过两次论坛讲座的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欣赏她的新闻节目,央视极少数能让人看得下去的新闻节目,读过她的《看见》。虽然没来得及看她的《穹顶之下》,但还是很愿意支持转发,昨晚看到几个群里面的争论,看到有消息说有关部门要“和谐”她作品的消息,一直忙碌没有时间看的我,深夜凌晨两点到四点连夜看她的作品。

我感到非常震撼,不需要什么大制作,也不好界定这是纪录片还是新闻片,我只是看到一份认真,和有专业性的调查,那里面有我的故乡哈尔滨,有我生活过的北京,有我现在生活着的上海,我甚至没有想到,河北、唐山、乃至下有天堂的杭州居然都被雾霾污染成这个样子。

我看到环保部门无力作为,企业、行业标准规则的荒诞无奈,看到诺大的发展大国付出如此巨大的环境代价,看到每个个体生命,无论你的政治立场如何,无论你有钱、没有、有权、没权,不是同呼吸、共命运吗?我也看到了微信朋友圈有人转发黑她的材料,又是拾人牙慧的咀嚼别人的私生活,让我深感这样文字的无耻。一个国家,如果说在政治改革上没有共识,但是我想在环保问题上应该有共识,谁的健康不受影响呢?不值得认真的对待解决吗?

柴静做了一个 大时代之下,一个女人的担当,一个专业新闻人的担当。新年都说有新政,问题清楚的提出来了,看为政者的担当。我看到一个微信朋友圈里面,不同立场的人还在争论,有人继续抛出险恶的阴谋论,怀疑她的动机与行动背后有什么力量支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我看到有人引用曼德拉的一句话,很是精彩,抄录下来:“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IE去照亮别人。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了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可以卑微如尘,不可扭曲如蛆虫。”

我想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我们最起码能呐喊那么两声,是那些勇于在黑夜里前驱的真的猛士,不惮于在黑夜里前驱。


《苍穹之下》观后感2000字5篇范文集锦相关文章:

《苍穹之下》观后感2000字初中生5篇优秀范文合集 - 5068儿童网

《苍穹之下》观后感-《苍穹之下》观后感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穹顶之下观后感范文5篇 - 5068儿童网

《穹顶之下》观后感范文5篇 - 5068儿童网

《穹顶之下》观后感-《穹顶之下》观后感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穹顶之下》观后感-《穹顶之下》观后感优秀体会 - 5068儿童网

《穹顶之下》观后感-《穹顶之下》观后感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穹顶之下500字观后感 - 5068儿童网

穹顶之下优秀观后感600字作文 - 5068儿童网

穹顶之下700字观后感 - 5068儿童网

《苍穹之下》观后感2000字5篇范文集锦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100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 费用全部来自2013年一月柴静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苍穹之下》观后感2000字5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2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