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

醒婷 1158分享

  《梵高传》是一部由文森特·明奈利 / 乔治·库克执导,柯克·道格拉斯 / 安东尼·奎恩 / 詹姆斯·唐纳德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梵高传》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方便大家学习。

  《梵高传》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1

  他们的疯狂的热爱和偏执使得他们与人群格格不入,所以也就没有人能理解那些无边无际的黑暗与孤独。一开始就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信仰和精神自然也是不一样的。一旦没有这个心力再去自我维持这些,一旦信仰崩溃,精神沦陷。开始怀疑人生,怀疑一切人伦的是非曲直。如果寻不到人生的意义,如果在黑暗中太久,找不到出路,唯有死了。

  从梵高,到海子,还有三毛,我坚信他们走的路是一样的。他们因为纯粹的活过,探索着人生的意义,所以死的平静安详。不是说星座来的,但是这些人刚好都是白羊的。所以同作为白羊的我为所有白羊的人感到无可言喻的无可奈何与惋惜,甚至我纠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一种不可言状的痛苦,没有缘由..........

  《梵高传》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2

  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是 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欧文·斯通先生,在梵高还默默无闻的时候便写出了这部文学传记,时年仅26岁。60余年来,梵高的身世打动了无数读者,其魅力至今犹在。

  《梵高传》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3

  合上了最后一页,梵高的故事还在脑子里回响。

  梵高最后最后的激情创作是在阿尔,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在那里有强烈的阳光与恐怖的西北风,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画架,晚上带着幅满意的作品,赶着黑夜归来。阿尔恶劣的天气,营养不良,失眠,长期的精神亢奋(这是他画画的唯一动力),他患了可怕的癫痫病(更像是精神分裂)。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给一个妓,他被送进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复时,又开始创作。可是随着精神的衰退,他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渐消退。为了不给他弟弟增加负担(梵高从开始绘画时,经济来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持他)他用手结束了生命。而他永远都不知道,他的绘画成为了博物馆的珍藏品,被后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艰辛的。但他却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用十年的时间表达着他的艺术。他在阿尔画的“向日葵”,被当时的一位欣赏艺术的医生说:“我这一身,如果能创作这一幅画,就成功了。”不论在恶劣的煤矿,还是精神极度痛苦的阿尔,他都认为绘画是工作,是他能存活唯一精神动力。有人说,只要长期的坚持一件事,不管怎样也会成功。或者更准确的说,长期从事时,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单纯对事业的追求。

  《梵高传》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4

  我对绘画艺术一窍不通,阅读这本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纯粹是因为长久以来的慕名而已。在那家经常光顾的旧书店里,这本精装本的传记文学,放在醒目的位置。我感到十分意外,赶紧抓在手里,心情激动地翻了翻。让我略感遗憾的是,先前这本书的主人,在阅读此书之际,使用蓝色圆珠笔在字里行间划下了太多的、深深的浪线。这说明此书精彩的地方很多,值得让人细细品味。我想,这本书之所以没有被别人买走,大概就是由于被圆珠笔划来划去的原因吧。对我而言,这一瑕疵尚在容忍之中。书不贵,五元钱就买下了。

  “对话不得不是虚构的,必要时也有纯小说的夸张……除去上述在技术上大胆采取的措施以外,本书的内容完全是真实的。”作者在后记中这样写道。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写得比许多正经八百的小说还要精彩。当然,带来阅读上的快感,除了故事本身,翻译家的功劳也很大的。

  《梵高传》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5

  尽可能抽下班与休息的时间,在五天内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总觉得要写点什么,可不知从何说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视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天才,而是一个努力的天才,他不仅仅将绘画当成一项事业,而是生命。每一幅画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画一幅画他的生命也随之缩短。吃饭、睡觉、生活都是为了延续绘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绘画,即使是爱情、友谊对于梵高而言,也就是给画添上了不一般的亮点。最后绘画完成了,身体机能虽然在运转,生命的意义结束了,梵高用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短暂却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独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时间都在孤军奋战,可是艺术本来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况且在梵高的背后还有那个无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奥。总觉得迪奥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奥的支持——精神上与物质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没有理由这样不计报酬的帮助兄长,每个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时候,也不间断,这是怎样一个负担啊。但是迪奥一点没有抱怨,没有怀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创作就是他的创作!他们对于艺术都有梦想,梵高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艺术,迪奥就不顾一切为他创造条件,如果说绘画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奥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奥的精神也崩溃了,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迪奥之于梵高,不仅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之父在二十六岁时写的,读起来其实很像小说,不过二十六岁这个年纪,对于梵高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欢一本传记,都是裸的赞美与崇拜(中国的伟人传记都是这样),也不喜欢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与化身,那传记便不再对别人的纪实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发泄了。很高兴《梵高传》没有让我看到这样虚假的东西。

  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思考。我没有梵高的觉悟,当然也绝不会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学到那么一点点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够离梦想近一些呢?



《梵高传》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相关文章:

《梵高传》观后感2020最新范文大全 - 5068儿童网

    1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