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摩登时代》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方便大家学习。
《摩登时代》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1
喜剧大师卓别林于1935年拍摄的《摩登时代》,被不少影迷奉为经典之作。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无声电影,向人们辛辣的展示了资本主义的大机器工业时代对人的戕害。
影片开始的一幕:一群羊争先恐后的涌入与工人们鱼贯而入的场景剪辑在一起,巨大的隐喻产生了:工人们就好比是这些毫无生气的牲畜,被人摆弄,被人操控,像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的到处瞎撞,反映出工业时代人们心中的焦虑和困惑。伴随着机器高亢的运作声响与轻快诙谐的音乐背景,我们来到了查理所在的工厂。他的任务是负责固定流水线上的螺帽:单一而枯燥。他不停的用手中的扳子去拧那些流水线上快速移动的螺帽,一下一下,毫无间断,伴随着背景音乐诙谐轻快的旋律,似乎干的还挺起劲儿。他瞅准一个工作间歇,躲进厕所抽了一支烟,被老板从大屏幕监控仪上发现,立即催促他赶紧去工作,在这个休息的片刻,换上了一首不同于工作时的轻快旋律,代之以一首悠扬的钢琴曲,查理不得不赶紧将烟头丢下,这反映出资本家的无孔不入,他的剥削本质暴露无遗。工厂老板为了能够提高工人工作的效率,特地引进了一台“自动喂食机”,而产品的试验者恰巧选择了查理。人们将查理固定在自动喂食机上,一系列动作都严格按照机器的程序实行:喝汤,吃饭,擦嘴,看起来似乎效率提高了很多。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机器产生了故障,控制器上不断冒着火花,查理的汤洒了他一身,蛋糕糊了他一脸,甚至可恶的工厂负责人错把螺帽当成小糕点送进了查理的口腔……三番五次的折腾下来,查理已经筋疲力尽。老板只好弃置了这台能提高效率的机器。这又一次反映出工业时代资本家的冷酷无情:什么都是机械化,生产机械化,吃饭也要机械化。既令人捧腹又令人辛酸的一幕幕场景是:查理因重复的流水线作业导致精神失常,看见圆的东西就想上前用扳手拧一拧:他拧工友的皮带扣,拧女士的裙子纽扣,大街上碰到一个穿着带有圆形纽扣的衣服的女士,甚至也要追出去拧一拧,最终被警察呵斥回去。
之后,查理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康复出院后,他在大街上捡到一面车上掉下来的小旗子,那时候正好有大批的游行示威的人潮向他涌来,他被人流推着走,成了领头的一员,警察误以为他是共产领袖而将他抓进监狱。在监狱里,他又因“护驾有功”而被提前释放。出狱后,他遇到了孤苦无依的贫家女。女孩正在一个柜台前偷面包,他帮女孩解了围,两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查理凭着监狱为他写的推荐信,历经磨难,先后当了船厂工人,百货大楼守夜人。他在百货大楼工作期间,还不忘那位贫家女,利用职务之便,带她游玩了一圈百货大楼,让她饱餐了一顿,尝试了一下滑旱冰,还躺在“席梦思”的床上做了一晚美梦,自己却藏在百货大楼的一个柜台里,被人发现,他不得已又和贫家女过起了孤苦无依的生活。贫家女在郊外找到了一所摇摇欲坠的小木屋当做她和查理的家,查理与贫家女幻想着他们也能住进洋房,过着牛奶不用挤,葡萄顺手就可以摘到的幸福日子,然而幻想终究是幻想,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贫家女凭着自己跳舞的天赋,找到了一份酒吧舞女的工作,并将查理也介绍进来,做了一名服务生。老板看他很有喜剧天分,便让他独挑大梁,做起了独唱演员。查理的演出大获成功,他和贫家女相拥在一起,似乎生活又看到了希望,然而就在这时,贫家女却要被警察抓走了,眼看到手的幸福又在转瞬间飞走了。机灵的二人又一次从警察的眼皮底下逃了出来。二人逃到了荒郊野外。尽管如此,查理还是用乐观的心态安慰贫家女:只要努力,生活就会好起来的,贫家女听后受到鼓舞,二人拉着手,慢慢的向着路的尽头走去。
全片没有一句台词,而且是黑白片,单凭主人公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具有喜剧效果和强烈叙事功能的音乐作背景。纵观全片,具有喜剧效果的段落不胜枚举,然而这笑声中包含着同情、感动、震撼的眼泪。影片的基调是“以乐写悲”,每一个情景都是主人公的真情流露,丝毫不见做作之感。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细节,反映出卓别林对民生,对社会的深入体察和关注,他的讽刺效果是巨大的:既讽刺了令人生厌的世俗资本家,讽刺了昏庸无能的警察,讽刺了愚昧的人民,也将讽刺的矛头直指这个被工业时代异化的社会。它的讽刺表面上很温和很喜剧化,然而在看过之后,却感到它直指人心的尖锐。
另外,影片的音乐背景也是生花妙笔,它与剧中人物的动作,心情的起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这部音乐和动作担纲主角的电影中,音乐始终贯穿全片,且丝毫不亚于剧情的波折。几乎每一场景都有恰到好处的音乐与之伴随,令人称奇的是,这部影片的音乐是卓别林本人制作,让我们不禁深深折服于喜剧大师的深厚功力。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俱佳的影史经典。
《摩登时代》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2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上老师为我们放了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摩登时代》。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不包括最近一次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也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过渡到垄断阶段。《摩登时代》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影片开始的镜头是一些巨型齿轮,之后便是一个个工人在流水线上重复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动作。主人公夏尔洛也是如此——不断地在传送带上拧螺丝,经过长时间的重复这一动作,他被弄得精神失常,之后又被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来,还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总的看来,影片里的工人已经等同于机器部件,自由几乎被机器剥夺了,人的健康也被机器毁坏了。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给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财富,给工人带来了更多的贫困生活。工人的无时不刻不再给社会创造着价值,当然这些价值全被资本家榨取走了。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来解释一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工厂老板不停地催促工人做工,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休息时间,其中发明喂食机来缩短用餐时间这一成产模式又用能用另一个理论来解释——泰勒管理方式。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为了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他赤裸裸地向工人宣讲:“我雇你们来是为了用你们的体力和操纵机器的能力。至于用头脑,我们另外雇了人。”显然他把工人等同于机器,忽视人性。人在有生产力的同时也有主动性。资本家在久而久之地执行这一管理理念时,与工人的积怨则会越来越深。影片中的工人罢工,工人运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写照。
影片中有几个美好的理想:夏尔洛的进监狱的梦,伊莎贝尔的“小天堂”梦……监狱都比外面好,小破屋就是一个少女渴望的归宿。可见当经济危机到来时,下层贫苦人民的生活是这么的悲惨。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一事实,工人农民无力购买商品,这又是一事实。资本家就不能降低产品价格来“救济”贫困的人吗?我应该多问了,资本家的宁可销毁食品等商品来限制商品数量从而保持价格不变,甚至还想将商品价格提高。这对矛盾似乎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永远都会存在。
Buck、up-never、say、die。We'll、get、along!片尾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励,携手微笑地向前走去,这似乎给影片画上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但他们会走向哪里?那里的生活又会是怎样?他们仍然不知,这一切还只是个未知数……
《摩登时代》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3
很显然,影片首先便模糊掉故事发生的年代,你无法从任何一个人物身上找到确定故事所处的具体年代,背景、服装、道具、言谈、行为......拎着魔术箱的徐峥和自称是他女儿的张子枫行走街头,像没有枪与盆栽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充满温情与忧伤的步调,又像大师与信徒,充满戏谑与偏执的分歧感,所有时间线索也全是被掩藏的,太多的似曾相识又模棱两可的场景,让年代的跨度至少超过三十年以上,但又都与现实无比接近--这么多年,我们始终都没办法逃离和改动的现实。
也因这现实,影片的视角都集中到了人和人,人和社会的紧张关联上来,所以故事的情绪是焦躁的:一个以行骗为生的魔术师出场便遭骗,不但到手的钱没了,就连已然扑倒在床的姑娘也飘然走了,而被合约缠身的他不但要在限期内完成一个不可能的魔术,更需求摆脱这个自称是他女儿的孩子的纠缠--尽管描写的分歧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无疑每个角色的初衷,全是焦躁的在生活中寻找到属于本人的幸福。
所以,当人物的不幸变成喜剧的底色,以悲剧视角所观察的角色和年代,便也荒诞的摩登起来了。
但以"大师"的身份出场的徐峥,还是努力把故事往传奇色彩里带,这些年来,徐峥对喜剧的演绎越来越得心应手,优秀表现不光在于对人物的诠释,也在于对故事的内容及展现,在《摩登年代》中,他把曾经得心应手的疯癫卖弄收敛再收敛,让温情做主,甚至把引导故事的主动权让给孩子,任凭她像个甩不掉的小尾巴一样,可以尽情的撒娇耍赖,也任由舞台的灯光,为她而亮了起来。
影片还把主动权分了一些给明知徐峥是个骗子还甘心花光积蓄的"艺术总监",像王宣予这样的女人,确实应该是男人所梦寐以求的:她可以是遇难时的救命稻草,或声色犬马时的欲望所求,或暗箱交易中的一颗棋子一个砝码。这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现象,即在银幕之内,也在银幕之外。大时代里很多女人的命运正是如此,可以属于任何人,但却永恒不能属于本人。
当然,男人的世上其实也是不完整的,徐峥在行骗过程中认识的这两个大小女人,恰恰帮他完整了本人的世上,但要想摆脱现实的困境,显然还需求他本人的能力。这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每个人有缺陷,但当每个人以本人的破碎为所有,走在一同的时候,终能够抱团取暖,而这些蝇营狗苟骑虎难下威逼利诱的过场戏,则拼凑出了时代的面貌,人于其中,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
徐峥被锁在水箱里的时候,现实生活显然也走向了崩溃边缘,但影片照旧鼓励人们要满怀希望地去生活。是而,影片结尾之处,徐峥以不可言说的"魔法"逆转处境,从此欣慰的过上了想象中的新生活--这是一个一厢情愿的奇迹?还是一种无法言喻的讽刺?
或者,就连这个摩登年代全是一场幻觉。
《摩登时代》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4
《摩登时代》,1936年在美国上映。这部由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电影,发生在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讲述了查理这名底层市民的故事。
查理的老板为了获得利益,对工人进行监视,压榨工人进行繁重的工作。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使得查理喘不过气,他甚至在工作停止之后,依然重复着动作,把同事的鼻子当成螺丝钉在拧;工作时为了进度还不小心被卷入流水线机器的皮带中。因为大量的工作,查理的精神出现了异常,他破坏了工厂的电力系统,导致工厂工作混乱,之后被警察逮捕并送进了医院。当查理痊愈从医院出来时,他不小心卷入游行示威,导致自身入狱。监狱里,查理戴罪立功,得到了警察的推荐信并被赦免。出狱之后,查理顺利找到工作,但因为失误再次失去工作,他便想方设法进入监狱,在这期间,查理遇到了流浪女,他改变主意,一边躲避警察的追捕,一边寻找工作。尽管遭遇挫折和坎坷,但他们依然向往美好的生活;他们的家虽破烂也温馨。一段时间过后,流浪女找到在歌舞厅的工作,并且将查理也介绍进去。但好景过于短暂,警察找到歌舞厅,他们再次进行躲避,逃亡。
故事到了这就结束了,但我们对此的思考还未结束。在这部影片的开头部分,曾出现过一个毕罗喂食机,它出现的目的是为了让工人在吃饭时仍能继续工作,加强推进工作竞争性,为老板最大限度的创造财富。
虽然毕罗喂食机之后失败了,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工厂老板对工人的压榨和剥削,让我们看到当时工人的无奈、麻木以及生活的艰辛。
在这部影片中,查理失业之后想方设法进入监狱,既是一种不幸也是一种无奈,当生活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监狱可以为他提供基本的生活,这是当时社会上失业工人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无序和恐慌。流浪女的出现,是查理心中的一道光,也是当时普通工人心中的光,象征着他们的妻儿老小。他们为了心中的光,必须不懈努力和奋斗,他们个人的力量十分弱小,不得不顺应工厂和政府的要求,做工、失业掌握在他人手中,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奈。但影片最后也给予了工人鼓励,查理和流浪女最后逃出警察追捕时,有一道温暖的光,那象征着查理和流浪女的希望,也象征着普通工人的希望,代表明天会更好,给予工人鼓励和支持。
《摩登时代》体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碰撞,也代表了个人企业和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它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对时代面貌进行了真实的写照,是一部卓别林标签式的经典作品。
《摩登时代》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5
《Modern Times》是查理卓别林众多代表作之一,也是曾被选入高中英语教材讲解的电影之一。
电影一开头便是一群猪和一群工人的暗喻,简单而有力。之后便出现了百无聊赖的董事长,身强力壮却无所事事的管理员,丝毫不敢懈怠的工人,独立坚强而美丽的女子,粗暴无情的警察等等形象,这些角色相互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简单的小故事。 卓别林力图展现和演绎一个随时随地都心地善良,彬彬有礼,但是又笨手笨脚的肥裤腿,大皮靴,八字步,圆顶礼帽,并且蓄着小胡子的可爱又可悲的形象。可爱在于他精湛的演技和夸张的剧情,但是这份可悲,却是这个人物的品格与社会习俗的巨大冲突。
电影中的他因为超高负荷的工作而精神崩溃导致入狱,出狱后面临社会巨大的变迁又因为误解而再次被捕入狱,可他即使在狱中也知道维护正义拯救了狱警。出狱后却因为笨手笨脚而丢工作,所以一直不知道如何生活。机缘巧合成为商场的守夜人后,又因为昔日工友成了商场的盗贼而同情唏嘘,丢掉了这份工作。卓别林在整部电影最辉煌的场景也许就是卓别林在餐厅即兴表演那一段,那也许就是这个小角色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是却因为女友的原因不得不一起再次过上没有着落的日子。其实他可以选择在餐厅辉煌下去,他是个笨手笨脚的侍者但却是个完美的表演者,但他选择了和女伴一起承担未来的一切,无论幸福或者磨难。从头至尾影片里两人从没在任何时候抛弃对方,这也许就是仅存于小人物之间的幸运吧。
卓别林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大都有一种悲情的色彩,基本都是因为其笨手笨脚,能力不足,所以只能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淘汰。但是他的角色总是有着浪漫主义色彩,他们永远心地善良,热爱生活,爱好打抱不平,是一个总想当绅士的流浪汉,这种装腔作势其实是他对生活以及尊严的渴望。即使这样,在他的电影里,这样的小角色总是会得到生活最卑微的垂青。所以我们总说最优秀的喜剧大师都是最为出色的悲观主义者,并且在我看来卓别林尤甚。他的作品结尾大多都是小人物落寞的背影,在经历了一切的涤荡起伏以后,再一次走上小人物的流浪。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估计是卓别林所希望的观众对其角色的态度吧。
除了电影本身,让我们看到作为艺术家的本质,所谓艺术家,向来就是对艺术的表现炉火纯青的那些人吧。可是,当我们把一名艺术家称为"伟大的"艺术家时,那便是艺术家这一职业的升华,是超出完美的存在。这种伟大在我看来,应该是作为一个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良知。无论是早期作品还是晚期作品,他总是看着这个社会的阴暗的角落,看着战争的无情的摧残,他总想说点什么,他想做点什么,于是他让观众们笑。可是观众们发现,欣赏他的作品时,笑着笑着也许眼泪就流下来了。
在世界电影发展的长河里,有多少震耳发聩的流派,多少耳熟能详的大师,无论法国新浪潮、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还是格里菲斯、巴赞、戈达尔,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在电影的高速发展中被淘汰,可是唯有卓别林的作品,在80多年以后的今天,依旧有着雅俗共赏的强大魅力。想来是他的目光,总是充满了对世事的洞察和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