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鸿门宴》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方便大家学习。
《鸿门宴》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1
翻开历史的画轴,穿越时空的界线,行走于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在惊叹五彩斑斓的历史之余,禁不住感叹:许多时候,历史给予成功者的,是赞美,而留给失败者的,只有批评与嘲讽。
也许这是历史的一个通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上的“史记”,多数都是由某一时期的胜利者所抒写,所以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也不为过之。
可是,无论历史的评价如何,每个历史的观望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它不会被历史同化,它是自我精神的一种见证。正如我一直深深地坚信着,项王并非是一个卑微的失败者,而是一个完美的失败英雄。
项王有情,也许他并不像一个真正的霸主,因为他的感性,总会超出他的理性。他可以一直深深地钟爱着虞姬至死不渝,于是便有《霸王别姬》的绝唱经久不衰,悲得令人泣下,壮得令人击节;才有公元前202年那个苍凉的秋夜:一弯冷月如钩,残月照着凄清的垓下古战场,四面楚歌时,大英雄与大美人作千古诀别的凄美。于是,中国文学殿堂里又多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垓下歌》及其一首美人的和诗。他可以不拘小节地体恤将士,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在一场本该果断下杀手的宴会上对敌军的一员大将惺惺相惜。不怕千军万马的他,却害怕愧对江东父老。他的情,让他在帝王之路上从此多了许多的羁绊。
项王有义。他对于项伯的泄露军情并不责备。也不过多地责备别人的无心之错,这是他的义,是他的灵魂之柱,也便有了世人所谓的“妇人之仁”的骂名。
项王有勇。他是一员勇者,他的勇把战场上的暴力诠释成了艺术。当四面被诸侯兵重重包围时,他徒步杀死汉兵几百,即使身受重伤,汉军将士也不敢轻易近他。当他看见自己过去的旧将吕马童时,笑着说:你不是我过去的老朋友吗?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购我人头,并赏万户封地,我就成全你吧,语罢自刎而死。这是何等地蔑视,这是何等的悲壮!他自杀了,死亡,算什么?死给敌人看,死给朋友看,死给天下人看。这就是勇者——项羽。
这就是生时轰轰烈烈、死得光明磊落的楚霸王项羽,一个失败的英雄。
一个个遗恨的旧渡,曾经的楚河汉界,都在世局的起落中泯灭了,只有这英雄的故事,还时常令人挂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至今激励着世人。
《鸿门宴》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2
从古至今,世人皆喜欢歌颂那些“重情义”的人。但我觉得“重情义”并非好事。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典例。
在秦朝统治时期,项伯因杀人而触犯秦律而惹来杀生之祸,后因张良动用关系把他救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当项伯知道项羽攻打刘邦的计划的时候连夜敢去刘邦的军营中向张良告密的原因。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项伯是一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这也完全符合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美德。“重情义”的人往往会拥有许多的好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有较多的人愿意为他伸出援助之手;“重情义”的人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提升:“重情义”的人在社会上是很容易取得到别人的好感,这样有利于自己在社会上“站稳脚”。但是“重情义”并非好事,就拿项伯来说,如果项伯没有因为“重情义”而跑去张良那里告密,那没我觉得项羽就不会输的这么惨,到最后还要以“乌江自刎”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生命,甚至,到最后在关中称王的不是刘邦而是项羽呢。因为项伯“重情义”而加速了项羽的悲惨的结局;因为项伯“重情义”导致了他变成了军中的叛徒;因为项伯“重情义”把项羽军中成千上万的士兵的安危推向死亡的边缘。
所以,我觉得“重情义”这种品德固然是值得发扬的,可是“重情义”也要分清场合,不然“重情义”就会适得其反。
时至当代,古人有因为中“重情义”而坏事的例子屡见不鲜;今天生活在激烈竞争和毫无“情义”可言只重视利益的社会下,也出现了一大批“重情义”的好人,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为自己的“重情义”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就像,有位好心人看见老人摔倒在地上,他就连忙把老人扶起来,但是当他送老人回家后老人的家人不感谢他反而说是他故意撞倒老人的,硬是要他赔偿;另一位好心人,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发生老人车祸晕倒了,他急忙打电话叫救护车把老人送到医院,一直等老人醒来。可是没想到老人一醒来就说是他把自己撞伤的,并要求他赔偿医药费及一大笔精神损失费。
像上述我说的这类事件还有许许多多,这些“重情义”的好心人因自己善意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所以,我说:“‘重情义’并非好事”。
《鸿门宴》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3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鸿门宴》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4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多少人渴望称王,又有多少人因争夺王位而惨死。甚至有些至亲还因王位而自相残杀,这样的例子难道历史上还少吗?
读完《鸿门宴》让我有了许多的想法,它的时间与历史上的重庆谈判有着一些类似。我在想加入毛泽东与刘邦因害怕中计而未去,这历史会不会就此改写?如果毛泽东没与蒋介石进行谈判,是蒋介石的阴谋得以成功,让蒋介石有充分的理由掀起内战,那结果会不会是国名党统治了中国呢?如果刘邦没有去赴约,不明白这件事,那江山会不会就属于项羽呢?其结果留与大家想。接下来,我要分析我的看法了。
《鸿门宴》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刘邦。小时候看过一些古书,了解刘邦是一个治国有方的好皇帝。却不曾明白这背后的故事。透过学习,是我再一次看清了刘邦,原先他不只是具有勇敢几只的性格,还有圆滑狡诈细心机警性格。虽说《鸿门宴》中刘邦是胜利者,但从另一面我发现了项羽其实也是一个好人。他豪爽直率,自矜功伐。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少不了他的名字,岁愚但品行不坏,我挺欣赏他的。
这篇文章里也出了一句名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此刻社会给鸿门宴下了一个新的定义。都说天上没有免费的馅饼掉下来,果真如此。一桌美味无比,价格不菲的佳肴,哪怕是吃完就能够拍拍屁股走人的。那里边的城府可深这呢!此刻的社会人才虽多,但遇不上伯乐,在好的人才也是废材。但偏偏一些废材站得比你高,活得比你好。如果有人也是个废材,他也想这样,怎样办?太容易了,设一桌鸿门宴这结果大家也想到了。我不懂那些人为什么不能透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属于自己的职位呢?我也不懂为什么有些官的自制力为什么那么差,是缺钱吗?还是想多赚取一些别人的钱啊!这么容易收贿赂的官会是一个好官吗?既然他不是好官,那又怎样回报社会,发展中国呢?如果每个人都不思进取,只想拿些钱去贿赂他人谋取职位,那又有什么用呢?废材太多了,社会便会颓废下去,中国边会停滞不前。一桌鸿门宴的影响太大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学习项羽用自己的智慧以少胜多?为什么不能够学习刘邦那样能伸能屈?为什么不能够学习张良那样忠心耿耿,做好自己呢?
鸿门宴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陋习,而历史上的鸿门宴却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为什么两个名词明明是一样的,其影响却这么令人震惊呢?是因为时代不同吗?还是说因为人的品行不一。我很期望鸿门宴事件在今后的社会里能悄然无声的消失。
《鸿门宴》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5
今天和女儿一起在望京星美国际影城观看了电影《鸿门宴》,场面和演员阵容都很宏大,对此段英雄辈出的历史诠释和剧情设计也有新意。比如鸿门宴上,用范增和张良的棋局代替了酒宴,大肆铺成,同时有意弱化了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樊哙闯入救主后向项羽慷慨陈词等历史记载中的情节。
电影《鸿门宴》中项羽用反间计离间刘邦和张良,刘邦为自己求生剑刺张良,而让张良心灰意冷;张良跟在项羽身边时用反间计离间项羽和亚父范增,最后范增不再被项羽相信并削其权力,遂愤而离去、郁郁寡欢而亡;范增在临别项羽之际留赠给他一个锦囊(电影中是一个小木盒),告诉他在危机之时可以打开寻求妙计。但项羽即使在四面楚歌、兵败于垓下之时和走投无路、拔尖自刎于乌江亭之际最终也没打开范增留下的锦囊,而这个锦囊在项羽死后碰巧被刘邦的部下发现而献于汉王刘邦。范增通过锦囊设下的反间计迷局最后给韩信、萧何和张良等刘邦集团的骨干分子带来了功成之后的杀身之祸,最后终于两败俱输。电影情节的设计真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计谋迭出、防不胜防呀。
电影故事中的情节设计和正史如《史记.项羽本纪》及《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内容有一些的出入,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估计会有不满和微词,但港台导演拍的历史题材影片也只能当故事新编看,不能太较真。 可以列举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和历史记载出入较大的有:萧何、樊哙的死亡时间、张良的最终下落和解结局、虞姬的死亡时间和地点等。历史上记载项羽拔剑自刎在乌江(安徽和县),虞姬则是自尽在垓下(安徽灵璧),编剧可能为了英雄美女殉情的悲剧效果,让两人相拥赴死于乌江。
故事发生地的场景设计和现实的地理环境相差也较大,我的家乡原属于安徽和县乌江,乌江就是是项羽不肯过江东、拔剑自刎的地方,家乡乌江镇的凤凰山上自古就建有西楚霸王祠以纪念英雄项羽和他的爱妾虞姬。自小家乡的人们对项羽的生平和掌故是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并口传心授,周边很多的地名和古迹也和项羽、虞姬及项羽的乌骓马有关,如巢湖的亚夫山、灵璧和定远的虞姬墓、和县乌江的驷马山(即史书上之四溃山)、驻马河和霸王祠、长江对岸的马鞍山等。安徽东部的灵璧及和县一带,电影中场景设计却像西北大漠戈壁,和咸阳塬上没有差异。我的家乡和县乌江,本来即使是冬季也是小桥流水、绿意盎然的江边小镇,设计的像哈利.波特里的鬼魅之城,让人有点地理和时光穿越的感觉,心里有点不舒服和不适应。
电影片尾,张良推门离开,继续寻找下棋高手,并慨叹与楚汉相争两败俱伤的结局,发出“究竟怎样的棋局才能两方都赢?”的叹息,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两败俱伤、兔死狐烹或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式的结局在历史上比比皆是,难以超越。不论是历史上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是新时代的领袖;不论是政治权利之斗争、商业场合之竞争还是夫妻间家庭之内战。以和为贵的儒家文化大背景下,最终却很少能做到合作双赢、分享成果,是何原因?
有人说中国儒家文化讲的是面子和表面的和睦,但是一旦在权利和利益的诱惑下撕破脸皮了,就不再谈和为贵了,就露出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的本色。西方____化则讲究的是契约精神和契约文化,大家按契约商定各自的责任分工和应分享的成果,事成之后按契约兑现,大家相安无事。这也是今日中国与西方社会的差距的重要原因。当代中国何时才能由面子和关系文化,实实在在转变为契约精神、契约文化,才能真正走上政治、经济和文艺的复兴之路,给人民带来真正的政治上的民主和经济上的福祉。
《鸿门宴》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