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故乡》里其中一篇散文。此篇散文写于1953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正值暑假,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先生回忆起少年往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方便大家学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1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隔了七八年,其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而写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很喜欢到家后面的百草园玩,百草园就像是他的乐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他被家人送去三味书屋学习时,也还是很喜欢玩。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的老师读书读得正入神时,鲁迅先生就照着书本画绣像,画了一本又一本。小时候的鲁迅虽然调皮,但他拥有一个多么快乐的童年啊!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多么的有趣,多么的充满生机!我外公也去过那里游览,听外公说,百草园只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园子,不是很漂亮。可是为什么鲁迅先生说那里是他的乐园呢?我想,是因为鲁迅先生在里面拔何首乌,拔木莲,捕鸟……每天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尽管小园子只有一些野草,也给鲁迅先生带来许多乐趣的缘故吧!
比起我们现在的童年生活,我觉得鲁迅先生的童年更为快乐。我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小学毕业生了,我和我的同学都忙着为小升初作准备。像我,大半个暑假都在上补习班,还要天天做题。童年时的鲁迅先生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为学业而烦恼。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对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向往。我真羡慕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啊!他的生活充满了趣味。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有自己的小乐园,拔何首乌、木莲,捕鸟。可以无忧无虑地过我的童年,那该多好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2
随着那一声“俯首甘为孺子牛”誓言的指引,伴着课文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清脆的背书声,仿佛有着一股别样的力量,牵引着我,带我来到这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故居中。
站在那堵门前,这位大文豪的形象,陡然的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瘦小单薄的身板,却可以背负起那黑暗社会带来的压力,矮小的身形,却能让几经衰落的中国又重新走上和平之路,是什么力量,令他干出这样惊天动地的业绩呢?我怀着那重重的疑惑,跨进了它。
这是一片菜园,虽小却一点也不失青翠绿色与蓬勃生机,几百年的岁月过去,无形的留下了,那刀刻般岁月的痕迹,菜地的正中央种植着一棵大树,根茎粗大、枝叶茂盛,默默地立于此地也已几经几百年了吧。它默默地注视着这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为年幼的鲁迅,带来那一片的绿荫,看着他一天天的长大,为他带来那一份份的喜悦。难怪鲁迅在文章中写到:这是我童年之中的一方乐土。
望着那一片的绿色和那有些发红的泥地,我仿佛感受到了鲁迅那时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的鲁迅是快乐的。在那时的他眼中,一切还都是那样的美好快乐,远离喧嚣,没有那社会带来的压迫。童年为鲁迅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用一生去怀念的地方,正是这样的留下,让鲁迅对后来社会的黑暗而不满,他怀念自己在此地留下美好的时光,正是这块地给予了鲁迅反思与勇气。看向你去那片菜地,仿佛看到了鲁迅处于脑海深处的记忆,趴在土地上,掘何首乌、摘覆盆子、捉蟋蟀……
但这只是我所寻答案的一半,而那另一半,也是那最有价值的另一半,却还在那三味书屋之中,我抬起脚,继续向里走去,不多时便来到三味书屋。
就是那一幅画卷,几张古木书桌便构成了所谓的三味书屋,书屋不大,却四处充满了书墨香,古檀色的书桌尽现古朴典雅的气息,仔细地看向那摆于最中间的书桌,终于模模糊糊的找到了那个令鲁迅羞耻的字眼:早。虽书桌再已不是那时的书桌,但是,那一笔一划、歪歪扭扭的字体,还是令人鲜明地感受到了这位大文豪的决心,眼前仿佛展现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童坐在书书桌旁,画卷前仿佛站着一位手持戒尺的先生,正摇头晃脑的教孩子们背诗书。
这时的鲁迅的确是过着一种枯燥无趣的生活,但是,在这摇头晃脑的过程之中,远大的思想与主张也随之进入到了鲁迅的脑海之中。黑暗的社会中,即使拥有勇气与明辨是非的心态,但假如没有力挫群儒、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变也无法在那时的社会之中立足,鲁迅的真谛与他一生取得成功的智慧莫过于此吧?
离开三味书屋,带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与真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3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多,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有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套在指甲上做游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在农村,房屋四周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居家串门了,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限快乐之中。
我多想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看看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4
近些日子里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字里行间像是冗长的巷,里面是斑驳的回忆投射出的倒影。巷子中似乎也有无数的丝线将我缠绕,拉扯着我拽到记忆的洪流里。而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是如此。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他无限的乐趣。之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玩伴,陪着他吹秋日的微风,然后静默着小憩。口渴时可以摘珊瑚珠般晶莹剔透的覆盆子,含在嘴中是满满的甜蜜。即使是萧瑟无味的冬日也如梦幻般,可以在冬季白色的纱裙中穿梭,可以支起架子捕鸟。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忌惮,没有焦愁,没有痛苦。仿若一个悠然的梦,而鲁迅则是梦中人。这么多年后他仍然没有忘记那个梦,他仍然把那个梦编成书签夹在日记中,在闲暇时可以翻开悠然地浏览,时光似乎就可以一下子倒退二十年,他似乎还可以回到那一年的百草园,回到那一年他美轮美奂的梦。
后来他去了三味书屋。他开始了自己的学业。每天都要和厌烦绕嘴的古文打交道,而百草园则早也就丢在那里渐而荒芜起来。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无趣的,可是在多少年后,这本书中,鲁迅先生还是很怀念那个“让人生厌”的地方。那里的寿镜吾先生也成为了鲁迅一生所铭记的人。
鲁迅的童年生活是愉快的无虑的。而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也曾走过那段懵懂的时光,也会在之后去怀念那时还带着稚气的自己。自己儿时走过的街,穿过的巷,巷弄里留着长胡子卖冰糖葫芦的老头子,院门口缠绕的老树根,还有树根上自己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在多少年后还是依旧清晰可见,似乎多少年的光阴都不曾打乱他的章节,多少年的风雨都不会吹散他的印迹。他还是那样分明地站在那里,当光线都昏暗时他还是那样散着微光,那样毫发毕现地站在那里。那些童年的故事也刻画在心房壁上然后就慢慢风干成图腾,像是一座横亘在过往和现在两个彼岸的桥,成为心中魂牵梦绕的想往。
我们也有自己的百草园,也有自己的三味书屋。那些躲藏在记忆里的是永远也不会消退的。我怀念我的百草园,我的三味书屋。更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流淌过的岁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5
鲁迅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他的影响是不可复制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尽管为鲁迅的弃医从文所感触,尽管也看过鲁迅《阿Q正传》、《彷徨》、《呐喊》等文。但最为拨动我心弦的却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这篇文章是在“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被统计的北京文教界五使人名单内。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下了这篇散文。在那样的白色恐怖中,鲁迅却忆起了童年,不知可是对那份美好与纯真的时光的怀念与憧憬。
那时鲁迅家还未发生变故,家里仍是富足的。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他与昆虫为伴,同花草为友。在百草园采摘野花野果,听长妈妈讲神话传说,同伙伴们支竹筛捕鸟;在三味书屋读书写字,折花寻虫,蒙纸画画,问先生无厘头的问题……
文章中,鲁迅并不是简单的勾勒,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童趣的追忆,很是打动人心
他热爱自然,渴望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渴望自由自在的玩耍。“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样的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连一向惧怕虫子的我也不禁一笑。
虽然离开了百草园,去了三味书屋,面对严厉的老先生,可这些并没有夺走他的快乐。在三味书屋的鲁迅依旧是自得其乐。他和伙伴们去园里折花寻蝉,放声朗读,蒙纸画画。还记得小时候我也爱像老先生那样,“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看到最后鲁迅提到,他画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不禁让人鼻头一酸,小小年纪,就因为家里的变故要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重担,让人很是心疼。
文章中,鲁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打量着自己童年的世界,读起来不仅叫人回味留恋,更勾起读者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写这篇文章时,鲁迅已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却那么的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童年,是我们记忆长河中最最美好的篇章之一。即使它已经渐行渐远,只留下了些散乱的记忆,却仍被我们藏在心里最秘密的角落,时而翻阅,回味那一丝美好。
再次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