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腐败变质,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最根本的还是内因,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偏离了正确方向,导致私欲膨胀,背弃了党的宗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冬去春来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冬去春来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1
自2009年开始,总结推树翟树全这个典型,可以说对翟树全同志的事迹比较了解,电影《冬去春来》的创作过程也有些参与,样片也多次看过,可是坐在电影院里与同志们观看这部影片时,仍为翟树全同志的精神和先进事迹所感染,为法院有这样一个先进典型而感到自豪。
电影《冬去春来》以全国模范法官、吉林省委、省政府授予“公正爱民法官”称号、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吉林省农安县人民法院哈拉海人民法庭副庭长翟树全同志为原型,以广大基层法官的事迹为基础,以记实的手法,再现了一名扎根基层、公正司法,为民司法、廉洁奉公的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法官形象,是一部树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好影片。
质朴的语言风格。影片以东北农村基层百姓生活和基层法官司法服务为大背景,整部影片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政治说教,有的只是基层法官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默默奉献。影片通过讲述几个普通案例,折射出法官办案中的“法”、“理”、“情”的和谐统一,翟树民的重证据、重法理,重调解、重感情,充分体现了法官的责任心和群众工作方法,在法与情的碰撞中找到了接合点,在庄严的法律面前又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法官智慧、情怀和群众的爱戴都表现在人物的台词中,人物台词丰满,东北农村气息浓厚,从而使翟树民、母亲、孙老掘、钢子等人物在不张扬中表现个性,使每个人物鲜活生动,可爱可亲。
故事的诿婉曲折。清廉是一个与法官永远分不开的话题,影片没有直接写翟树民如何清贫廉洁,在处理钢子与孙老掘的案子当中,将母亲有病没钱治做为一条线,从母亲坚持不到医院治,害怕给儿子带来“饥荒”,到翟树民想方设法婉拒等等,都表现了中国社会基层法官和群众的质朴,从而在处理法官与当事人关系上显得自然、和谐,没有造作,使生活中的法官和艺术形象间完美契合,显现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张力。
情节的细腻感人。影片中,翟树民与女儿在母亲抢救过程中的对白,没有高调的话语,翟树民内心的朴实独白,与观众内心产生碰撞,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水乳交融,让观众内心震撼、感动。
冬去春来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2
近期,____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了由合作市纪委监委拍摄的廉政影片《冬去春来》,影片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和思想震撼。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扎西在发小东珠的引诱下,沉迷于赌博,欠下了高利贷,从此一名优秀的国家干部开始过上了糜烂腐化的生活。正当扎西处于迷失的悬崖边时,在纪委和单位领导的极力劝导以及母亲无私的关爱下,及时点醒了他,使他迷途知返,没有陷入深渊,最终回到工作岗位,深入基层一线从事脱贫攻坚事业。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使我清醒的认识到无论何时都要绷紧自律这根弦,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爱岗敬业、时刻把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牢记于心。
“清如秋菊何妨瘦,廉似梅花不畏寒”,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永远是时代的需要,正气永远是人民的期盼。古往今来,有包拯、海瑞、孔繁森、任长霞等无数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都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清廉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光辉故事广为传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翻越了一道道坎,战胜了一个个困难。现在的我们正朝着一个更加美好的目标不断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共同去描绘,光明的前景需要我们共同去开创。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干部离特权远了,离群众近了,党风为之一变;机关里花架子少了,干实事多了,政风为之一变;奢侈浪费少了,勤俭节约多了,民风也为之一变。更是杜绝了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
我们要以此为鉴,以此为戒,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刻,静下心来。一要始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是每个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学习思想就无法进步,能力就无法提高,许多东西只有静心研读,才能有所思,有所获。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欲望就容易膨胀,就拒绝不了诱惑,一遇到诱惑就容易乱了方寸,就容易被绳索绊倒。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增长才干,在学习中明辨是非,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永葆先进。二要始终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纵观反面案例,对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原因及教训令人深思,这就是:一些领导干部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背弃共-产主义思想和信念,道德观念失衡,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以好逸恶劳为荣,以违背人民为荣,完全丧失了人民公仆的基本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犯罪分子用他们痛悔莫及的忏悔,用他们对自生活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地敲响了警钟。三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勤俭败奢”。近年来,部分党员干部,淡忘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追求个人贪图享乐,逐步抛弃了党纪法规,走上了贪污腐化的道路。我们一定要以此为戒,恪守党的宗旨,提倡勤俭节约,始终不渝地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冬去春来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3
2019年5月5日上午,我局组织观看了中共合作市纪委、合作市监察委员会联合拍摄的廉政电影短片《冬去春来》,看完后自己在思想深处受到极大的触动。腐败变质,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最根本的还是内因,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偏离了正确方向,导致私欲膨胀,背弃了党的宗旨。
影片中的主人公扎西作为党培养多年的少数民族干部,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如今正负责着全市的扶贫项目。而多年不见的好友东珠在幕后老板的指使下,通过送购物卡、请吃饭、送现金等手段想从扎西手中获得“不合法、不合规”的扶贫项目。前几次,扎西同志抵住了诱惑,守住了底线,但一次母亲住院的偶尔情况,让东珠有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扎西在感谢东珠的帮助后,被东珠早早设计的麻将圈套给牢牢的套住了,不仅越陷越深,而且差点家破人亡。正当扎西走投无路之际,又是党和政府再一次的站了出来,帮助他度过了难关。影片到此结束,就好比影名《冬去春来》那样,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扎西同志又获得了一次的“新生”,踏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短短五十分钟的影片,一次次的撞击着自己的灵魂深处,一次次的为资金敲响着警钟。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的一次对话深深的触动了我。扎西问东珠:“你还有理想吗?”东珠说:“理想,我当然有啦,我现在的理想就是有钱,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你如果没有钱了,你还有地位吗?你还有尊严吗?”。是呀,扪心自问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里,我们这些党员干部用什么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用什么来守住我们的底线呢?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觉得:首先要坚定信念,不断加强我们的道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物必自腐,而后生虫”。警告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都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其次,要严于律己,自觉抵制物质诱惑,加强学习教育,从而不断增强抵制诱惑、拒腐防变的能力。然后,要心存敬畏,坚决破除侥幸心理。影片中的这些并非不知法、不懂法,而是抱有侥幸心理,由小到大、积少成多,从而掉入“温水煮青蛙”的陷进里。对党纪国法、廉政规定一定要破除侥幸心理,保有一份敬畏。最后,要慎重择友,特别要远离居心叵测、品行不端之人。要公私分明,坚持原则,正确处理朋友的请托,不要盲目的讲“哥们义气”“兄弟情义”,要勇于拒绝拒绝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的要求。最后,要勇于接受监督,严防权利滥用。要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对一些错误有苗头的干部,要及时进行提醒和诫勉,做到敲响警钟,防微杜渐。
冬去春来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4
我是电影《冬去春来》的导演雷一松。最近发现有一群自称西南大学的学生,在我的电影下恶意评论,造谣生事,说我们剽窃抄袭,给我的声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之前我给他们留过我的联系方式,希望他们能联系我解决,但是迟迟不见回复,而且继续恶评。
我愿意提供我的剧本和原片,以便他们分析,寻找证据。如果真如他们所说,我愿意承担所有的法律责任。
他们的片子我没看过,根据他们的描述我大概懂了,意思就是他们拍过有关冥婚的题材,我拍了就是侵权,况且《冬去春来》讲述的主体不是冥婚,而是农民工返乡问题。而且在抨击我的同时,大肆宣传自己,我不知道居心何在。
看到他们说他们拍片如何不易,我深有体会。我拍《冬去春来》也一样不易,这是我第一次拍故事长片,首先我不会用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剽窃一部貌似还小有名气的(看到他们发的一些媒体报道)学生作品,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次《冬去春来》是跟我切身的生活经历有关系,所有的故事人物都有原型,是我身边的朋友、亲人的人生处境,不是我凭空意淫,更不是抄袭而来,而是痛彻心扉的生活感受。
我知道很多恶意评论的人根本没看过我的作品,只是出于某种道听途说的正义,或者不相为谋的偏见而已。你可以评论《冬去春来》是一坨屎,但是绝不能恶意造谣,诽谤他人。说实话《冬去春来》在这个圈子里没有任何影响力,经我授权的仅仅在北京影展和我们母校放过,其他的公开放映几乎为零,我不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观看的。
我是一名独立电影导演,我信奉独立思考,自由精神。我也深刻体会着创作中的种种压力,例如类似的诋毁。说实话我从骨子里讨厌这种争论和计较,但我最终忍无可忍。如果《冥婚》的主创们看到我的这篇文章,我希望你们联系我,跟我正面对话。
冬去春来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5
冬去春来。看到这个题目,我突然落下泪来。这一年多来,灾区人民确实经历了一个严寒的冬天。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过后,春光竟是如此灿烂。
回忆起 2008年5月12日,14点26分,我还在高二的教室里,安逸地趴在桌子上听着地理课,却不知道在远方的四川一瞬间地动山摇,山崩地裂;那天晚上,我慵懒地躺在床上安逸地看书,却感受不到我们骨肉相连的同胞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晚同学告诉我四川发生了地震,看着地理书的我以为那只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的一个小小晃动,于是没有太在意。第二天才知道,这一次,是7.8级的地震。想起来,对于当时自己漠不关心的态度感到无限惭愧。
地震发生后,关于救灾的报道铺天盖地。救援工作直播新闻、捐款、手拉手活动进驻了我的生活,无数让人感动的故事,还有无数关于抗震救灾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我在对遇难同胞感到悲痛的同时,对中国人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抗震救灾精神所感动。到后来,歌颂民族精神,赞扬国家与党以人为本的作品又进驻了我的思想,甚至融入了我自己的文章。到今年五月,看着杂志上对于地震一周年纪念的文章,我竟然觉得这是让我们过度悲伤的矫情。那些曾经立体的生命,无数有血有肉的故事,是不能一篇文章就能够承载的。
又也许是一年来该感动的我们感动了,该奋进的我们奋进了。在这地震一年多过去以后,大家的心平复下来,在灾区支援的志愿者也走得差不多了,人们对于他们的关注也许会越来越少。可是,灾区就真的不再需要我们的关注了吗?如果需要,我们又该做什么?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将汶川精神传递下去?今天,作为广州记录片大会的主场,学院请来了一群特殊的导演——几个四川灾区的孩子。一群孩子执导的纪录片《冬去春来》,告诉了我们另一种关注的方式,延续着我们的感动。
整部纪录片由五部小纪录片组成,里面没拍震撼的大场面:房屋倒塌啊、救人啊、哭喊啊。记录的是普通人的灾后生活,而且是孩子眼中的灾后重建生活。在这些镜头中我感受到的,虽然不是什么像解放军救援的那种钢铁般的力量,也不是像教师谭千秋舍弃自身的那种大爱,可是,我感受到了孩子们柔软而细腻的内心。他们的纯真与阳光气息,给我们另外一种感动。这就是年轻的生命。我终于体会到,影响虽然真实,同一种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
给我印象最深的小导演是庞雅芝。庞雅芝爱笑,出现在镜头中的她胖胖的,梳着一条辫子,穿上假肢后还蹦蹦跳跳的。“我就压在这个地方,梁子悬在上面,下面就是我……”镜头中,雅芝走上废墟,用普通话讲着地震时在哪、被压在什么地方、旁边哪个同学死了……“这里,就是我们六年一班的教室,都塌了,旁边六年二班的教室倒是没什么事……”“你看,这是我们的书架子,这里面有我捐的一本书……”看着镜头中学校的废墟,作为局外人的我,随着镜头向破碎的班语标牌零落的书本碎片移动,我的心心像被压住一样。曾经的琅琅书声,曾经的欢声笑语,曾经的……一切已经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是一片已经长出了野草的废墟,让人唏嘘。看记录片的时候,我真害怕小雅芝会忍不住哭泣,可是镜头前的她居然她语速飞快,表情平静地说出这一切,仿佛这件事已与她无关,就这样不间断地讲了10多分钟,让我大吃一惊。也许,她把自己真正的忧伤都守在心底里。当时想,换做那是我,我连拿起镜头的勇气也没有。
雅芝纪录片的另一个部分,是09新年的时候,家人的愿望。在淡黄色的灯光下,爷爷,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弟弟,还有雅芝,说出了自己的新年愿望。他们的新年愿望无非都是希望全家幸福身体健康,这在平常最普通不过的愿望,渗透着一种淳朴的温暖。屏幕前的我早已泪如泉涌,没有经历过灾难的人如我都是不懂他们的心情的,可是我从他们的愿望中分明体会到了他们已经站起来了,这样的愿望确实那样珍贵。灾难曾经不幸降临在他们头上,可幸运的是,灾难没有扼杀他们对新生活的希望。
还有在清明他们在废墟上拜祭的场景,那一段是纯粹的拍摄,没有解说,只有人们的脚步声与冥纸燃烧时的微弱声音。向上攒动的红火苗,苍白的烟雾,灰茫茫的废墟,掩映着或苍老或稚嫩的脸庞。感觉宁静,却又压抑。
还有15岁的王平,他拍摄的主题为“重建”,讲述新春过后,山上村庄里的人们开山打石,重建家园的故事。就是这个勤劳勇敢的孩子曾在地震中从学校逃生后,冒着不断的余震危险步行十几里前往倒塌的北川中学教学楼,救自己最喜欢的堂姐。纪录片的一开始,一只黑猪的嚎叫划破了镜头中的宁静,原来是王平家人杀猪准备过年。年夜饭中家人围着小圆桌,有说有笑,我想起了过年时我们家的欢乐。还有王平一家人上山采石头的场景,高瘦的王平帮爸爸妈妈推着装山石的车,一声不哼。采石的部分拍摄时间较长,所有的镜头都拆分成很短,可是给人的很大震撼。王平所在的村庄屋子都被摧毁,他在北川山上的家也成为了废墟。镜头中的村民在山山上凿出灰白色的石头,歪斜着身子挑到建房子的地放。村民们忙活起来,整个气氛也变得热闹了。整部片子显示出来的是灾民在重建中自力更生的力量。
地震发生后,我已经看过不少有关救援的实时报道,其中有像解放军勇敢跳伞救援,让人充满力量的镜头,看到过一个一个叫陈坚的男子在大石板底下坚持了7个小时却在被救出后十分钟离世的,令人撕心裂肺悲痛欲绝的镜头,像一个被救助的孩子向解放军敬礼,向让人破涕为笑的镜头……在看抗震救灾报道的过程中,心里的感受随着镜头而动。今天,我透过孩子们的纪录片,我了解到了灾区的另一面。我真切感受得到劫后余生的勃勃生机。孩子们站出来叙述他们的故事,包含着直面困难的勇气,与改造生活的信心。我坐在一片漆黑的小礼堂,看着片子中孩子们在09新年快乐地放鞭炮的欢乐,中年男子们憋着劲歪着身子挑着石块。他们在默默努力,他们在慢慢地抚平伤痛,一切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他们心中怀着对新生活的希望与憧憬令我感动。那一份纯真那一份阳光,让我们处于安逸生活中的人一个强烈的冲击。
在纪录片播出后,几个小导演以及指导周侯衡、胡婷婷走上了小礼堂的舞台,与我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总导演周侯衡承认,在拍纪录片拍摄的过程的确是很艰辛的。在此过程中,最困难的是自己的心理。他们在与灾区孩子们打交道的时候,他们看到灾区的环境,看到孩子们如此的坚强,工作人员是既感动又心酸的,可是面对孩子他们表面需要的是快乐与积极。虽然心里常常会很难受,但周导演说“经常会有那么一丝温暖让你坚持下去。”一年来,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和孩子们坐在一起看他们拍的片子,“那个时候他靠在我肩头,就像我的小孩一样。”另一位导演胡婷婷说,本来他们还是不清楚视频是否能够帮助灾区的孩子的,也很担心孩子是否会接受这种记录方式。不过令她欣慰的是,被挑选出来的孩子都很用心,也很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其他看过纪录片的孩子,也受到这种特别方式的鼓舞。
最后,小导演们感谢我们的观看,让我再一次惭愧。其实,说出感谢的是我们才对。是他们的纪录片让我们获得了走进灾区人民的生活,是他们愿意让我们知道他们是如何走出寒冬迎接春天的。以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再去重建,给我们的不是什么口号式政府式的那种硬邦邦的东西。政府给我们的承诺我们当然爱听,可是我们对于这群孩子眼中的生活,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在内心上站起来了,他们生活正渐入佳境。
在整个过程我明白到,灾后重建不仅应该是在物质上,生活环境上,我们还应该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心灵。在这个过程中,影像延续着四川灾区人民的希望,延续着我们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