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醒婷 1158分享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作为一部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延续了话剧的风格,并且用喜剧包裹了一个悲剧故事,人物虽少,料却很足。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驴得水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驴得水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1

1942年,大山深处的一所小学,一个校长,三个老师和一头驴,共同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到极点的悲喜剧。影片最后,一声枪响,悲剧落幕,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们却发现,1942年,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背景,仅此而已。而当下的世界,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驴得水》的故事。影片看似荒诞,却又分外真实。唯其真实,才更显荒诞。

让我们先从女主人公张一曼说起。这是怎样一个独特的女人啊!她大大咧咧,口无遮拦,放荡不羁。她爱美,爱漂亮衣服,爱揽镜自照;她爱唱,一曲《我要你》,唱得云淡风轻却又荡气回肠;她爱幻想,一堆大蒜皮在她眼中也能幻化成漫天的雪花。她像山间的风、天上的云,活的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她 的那么天真,放纵的如此坦率。这样一个可爱的女人,自然赢得了几乎所有男人的喜爱:老校长待她如女儿,周铁男和她似哥们,裴魁山想要娶她为妻,小铜匠对她念念不忘。但似乎是突然之间,确切地说,应该是铜匠对她展开报复的那一刻,一切发生了剧变:曾经老实木讷的铜匠变得杀气腾腾,不依不饶;曾经软语温存的裴魁山恶语相向,毫不留情;曾经不怕死的周铁男向特派员跪地求饶之后抱头鼠窜;曾经温厚慈祥的老校长奉命剪掉了她的头发……这前后巨大的反差和巨变,一方面令人难以置信,另一方面却又转换的如此自然。当雨神庙里供奉的神像被弃置一旁,人们不再有对神的敬畏,而是依附于强权,权力就会和情欲、金钱狼狈为奸,它们联起手来,毫不怜惜地杀死一切正义、良知和尊严,只让人性中的恶,在 的驱使下肆意表演。裴魁山和铜匠都穿过一件貂皮大衣,我想那个时候,他们已经不再是人,而是退化成了牲口。而片中真正的牲口,那头叫“得水”的驴子,其实才是最无辜的一个,它不会说话,只能任人摆布,最后还被特派员们残忍地杀了吃肉。但假使它会说话,有知识,有思想,它会是(或像)影片中的哪一个呢?是孙佳?张一曼?孙校长?还是裴魁山?周铁男?抑或是那个识了字的小铜匠?我们无法假设,结果也就不得而知。

影片结尾,被剪掉头发的张一曼最终变成了一个疯子,而孙校长们却并不在意,他们已经决意忘记不堪的过往,重新开始。如果不是最后的一声枪响,一切仿似从未发生。这就是悲剧,它把美打碎了给人看,让丑恶在舞台上肆意表演,它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荒诞:孙校长创办三民小学的初衷,是想用知识消除农民身上的愚昧、软弱和自私,却一不小心暴露出知识分子自身的软弱和自私;原本目不识丁的铜匠接受了知识分子的启蒙,却变得无比狠毒自私,转而疯狂的反噬启蒙过他的知识分子;曾是铁骨铮铮的周铁男,迅速蜕变成权力的忠实走狗;最清醒也最有抗争精神的孙佳,最终也不得不屈从于亲情,为营救父亲不惜搭上终身幸福……影片看似处处荒诞,却又处处折射着真实。

所幸,疯掉的张一曼射出了一颗子弹。那颗子弹,不仅射向张一曼自己,也射向已然麻木驯化了的孙校长、裴魁山、周铁男们。那颗子弹,穿过虚构的1942年,越过并不漫长的历史,射向波谲云诡的现实,射向每个人的心里。《驴得水》就是这样一颗子弹,希望它,能够在娱乐当道的躁动和喧嚣之中,撼动现实哪怕一分一毫。

驴得水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2

电影《驴得水》是由开心麻花出品,于2016年上映的一部喜剧电影,它改编自开心麻花同名话剧,讲述了民国时期,在一处偏远地区,一群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由于资金短缺,将一头驴谎报为老师冒领薪水从而引发的故事。该片一经上映,在国内大受好评,豆瓣上的评分也停留在了8.3分,是当年国产电影中的最高分。

整部电影用一个喜剧的外壳包裹了一个悲剧的实质性内核,对于当时的体制和人性都进行了较为彻底地讽刺,使观众在欢笑之余不免产生一定感伤的情绪。由于是一部由话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驴得水》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话剧的影子,整部电影对于诸多电影元素的使用出现了一种机械性的特征,没有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来展开电影叙述,这也导致了在观影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在看话剧的感觉。不可否认,话剧改编电影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的创作形式,但在拍摄的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两者之间的转换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导演需要加以考虑的重点。

1.场景画面的设置

话剧在电影未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数千年,长期的发展使得话剧形成了一种“舞台性”的核心特征。而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出现也逐渐打破了原有的情况,这种可以用光影的手段记录下一个又一个镜头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也逐渐拥有了自身“生活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完成一部优秀的话剧改编电影,就必须要在“舞台性”和“生活化”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使整部电影更为充实。

在《驴得水》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近景和中景的镜头来讲述故事,只有少量的远景镜头和空镜头,被用来进行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这使得整部电影并未产生一定由镜头形成的蒙太奇效果。电影从几个老师之间的对话展开,大量台词上的包袱使得镜头的重要性被削弱,画面的叙事性作用被降到了次位。与此同时,画面中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元素,如写满字的黑板,透进阳光的窗户以及一望无垠的草原,想要达到一种电影“生活化”的状态,但实际上,这种场景的设置只是凸显出话剧架空环境的特征,并没有展现出电影的真实性。在这种基础上,整部电影的画面就略显平淡,没有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画面。

2.叙事结构的转变

对于一部话剧而言,必须要遵循着戏剧的“三一律”的结构形式,通过严谨的结构和情节来组织整个故事,整条故事线以单一的线性叙述为主,需要对于矛盾进行集中统一的展现。而与此不同的是,电影则在叙事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处于时空上的自由,电影可以不再遵循原有的线性叙述模式,可以根据导演的构思,设置多条故事线来加以叙述。除此之外,电影也不在需要更多集中的冲突来展现故事核心思想,而是可以通过镜头的衔接转换,挖掘事物内在的矛盾冲突,从而表达出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驴得水》整体的叙事结构仍然保留了原有话剧的模式,然而这种出于维持话剧原有结构的方式,使得整部电影少了许多电影该有的叙事风格,观众跟随着剧情的发展,对于大量令人措手不及的人物性格态度转变,感到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剧中“裴魁山”、“周铁男”等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下突然变换起自己在之前牢固树立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于人物有一定的破碎感。不仅如此,设置这样的叙事结构,如特派员的两次来访,透过台词上的对白,使得都让整部电影有了更多话剧的意味,这样的叙事结构,使得这部作品在进行话剧到电影的转变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3.台词的转换

话剧的台词多以对话性为主,更多的是描述不同任务之间的对话,以此来带动整部剧剧情的延续,而电影的台词则更为多元,通过不同类型的台词,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能够被塑造得更加立体,更加充实。

话剧版的《驴得水》在台词上使用大量的喜剧包袱,充斥着大量的笑点,这主要是出于话剧形式的考量,需要通过台词来带动观众。而到了电影版的《驴得水》中,这种风格的台词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大量具有浓厚舞台腔的台词被应用到了电影当中,高密度的台词布置也使得电影有了更多话剧的感觉。诸如“人之所以有些人成为了好人圣人,而有些人成为了小人粗人,就是因为有的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有些人没有这个机会”这样的句子,就是在电影中被使用了的,充满了舞台风格的台词。

对于话剧改编电影,实际上就是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创作者需要在过程中对于原有的话剧形式进行一定的设计,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要突破话剧在舞台、叙事、台词这些方面的限制,要通过大量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剧情和人物的内心,由此推动故事的发展。对于整体的故事,不能强调原有的舞台化,而是更多地将其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故事生活性质的特征。只有这样,整部电影才能够不受原作话剧的束缚,真正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驴得水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3

这部影片很朴实却又令人极其震撼,有些幽默却又极其讽刺,可以说是黑色幽默。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学校物资匮乏连水源都在20里之外,校长为招收更多学生、获得更多教育经费,将拉水的驴谎报为一名教师,瓜分他的工资,为圆这个谎话不断撒谎不断牵扯别人而最终得不偿失的故事。

影片以驴棚着火为开端,周铁男、张一曼、裴魁山、校长、佳佳先后跑去救火。有人说这一场景是整部电影的缩影。周铁男第一个跑向驴棚,后果是引燃扫把,表现出他有勇无谋的性格,也暗示了他引火上身的后果―子弹擦肩而过,从此带着对枪声的恐惧度过一生。张一曼在棚外救火失败,进入棚中想靠自己的力量把火熄灭,但事实是火越来越大,这预示着她将无法拯救接下来要发生的灾难,还因此跳进火坑牺牲自己,也可说是自作自受。裴魁山想用土将火扑灭,看似是正确的方法,其实不然,他所撒的土全盖在了张一曼身上,那接下来要发生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他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将所有的错所有的脏水都泼在了张一曼身上。校长出现时说要顾全大局,这句话在影片出现很多次,说完这句话大伙纷纷离开驴棚,任凭大火燃烧不再顾及,难道不是在说周铁男、张一曼、裴魁山都将折服于这句话吗?直到佳佳出现拿水去救火,所有人都阻拦她,认为是“杯水车薪”,佳佳执着己见,最后是在与父亲也就是校长先生的激烈对话中放弃救火并认清了现实。可以说佳佳是这部影片中唯一三观很正的人。

周铁男的勇气固然可嘉,但他过于冲动做事不顾后果,有义气有勇气却没智慧没思考,这样的人很像《欢乐颂》中的邱莹莹,执行能力强但从来也不想自己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更不用说承担责任了。

张一曼,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她热爱自由渴望美好,这些让人极为欣赏。她渴望美好,这点在剪头发和婚礼的现场都可以看出,她可以忍受别人的侮辱但绝不忍受自己不美丽。她摘取自己心目中好看的花,直到最后婚礼现场一片混乱,所有人都匆忙离开只有她还在守护着自己的花儿。她愿意在穷乡僻壤里赏花也不愿意去没有雪的昆明。她活的很潇洒,可潇洒过后呢,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她挖了个坑把自己埋进去,却没有能力自己跳出来,只能面对剪头发,面对侮辱,面对打耳光,面对死亡,看到这里其实是有些同情她的,但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没有人要求她做什么,她完全可以任事态自由发展,可她却执意要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把一个老实的人变得血肉模糊,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要只顾一时利益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说铜匠是一个原本老实最后血肉模糊的人,不如说它是一个内心藏着邪恶而静候激发的人。他之前迂腐眼界短浅,他害怕照相害怕短命,见到拿枪的人会不由自主的下跪,但在触发新世界后,他变得急于求成,他渴望看到更广袤的天空,他不愿再做井底之蛙,以至于在美国人面前暴露他假死的真相,他也想继续装下去啊,可无奈诱惑太大,又极符合他的欲望。说到报复张一曼那一段简直将他的丑陋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说我们要经常满足自己的欲望,拓宽眼界放宽视线,千万不要在诱惑面前无底线。

特派员是个不懂装懂又极其蛮横的人,没去英国留过学不懂英语又装作很懂的样子,被人看穿被人欺骗被人嘲笑,还自以为很受尊敬,但最后事情败露又蛮厚地拿枪指着人的时候,难道没觉得造成这样的结果也有自己的一份吗?这样的人大概不会懂不是以理服人的听话终将烟消云散,不是懂得的装懂终将败露。

裴魁山是个金钱至上的小人,他会在大夏天把貂皮穿在身上,他会在所有人都同意捐献工资资助学生时,执意讨要不属于自己的六千,这样的人恐怕不会与人真正的交心,否则前提一定是金钱。所以他才会在吃驴肉时奉承特派员而在婚礼的混乱中踢踹他,才会在向张一曼含情脉脉地告白之后转脸又毫不含糊地谩骂她侮辱她吧!

校长是个“有理想”的人,一生致力于教学却有些不择手段,不惜牺牲女儿也要顾全大局,可他的大局却是欺骗,这样的人很可悲,命运最终也没有眷顾他。

佳佳还小,只是个孩子,她明白最简单的真理,诚实、承担责任,但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没有人是她的后盾,就连他的父亲也不再顾及她的感受了,女儿也不想看到父亲向她下跪,她只能屈服,只能选择保护父亲。

影片最后一个场景,张一曼自杀了,她看清了现实,她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自己,她想一直美下去。校长、周铁男、裴魁山又满怀信心地重新开始了,茫然不知错误地重新开始。佳佳离开了,带着彩球,可是彩球丢了,伴着佳佳的纯真丢了,剩下的只有现实。

愿我们都可以尽量不撒谎,否则等来的只有千千万万个谎话。愿我们都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愿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底线,即使底线很低,也要拼命守住它。愿我们在看清现实之后依然相信世间的美好。

驴得水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4

风很大,天很凉,现在是16年10月30号23:48分,在晚上8:15分的时候我们看了一部叫驴得水的片子,有些感触想记录下来,关于人性的探索,窥视,秋风很凉,落叶打着旋争先恐后的奔向大地的怀抱,这样的孤寂悲凉,或许人生就是悲喜交加,人性就是善恶难辨的。

故事开头是在民国,据情节推测应该是在国共内战期间,地点是在一个偏远山村的小学,出场人物,孙校长,赵一曼,周铁男,裴老师,孙佳,铜匠,特派员,美国慈善家。

人物 1 孙校长出场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正能量 积极有梦想的老校长的形象,他为了建立一个学校,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读书的环境谎报了一个叫驴得水的老师 其实它就是一头驴,到后来一整串的悲剧都是由此埋下了伏笔, 那是一头为他们拉水的驴,老校长的初衷是善良的,但是在后面一列的故事中,校长为了保护自己的学校,默认甚至又推波助栏让一曼跟铁匠睡觉,到后来在特派员的逼压下给一曼剪光头发,甚至后来让自己的宝贝女儿跟铜匠结婚,一步步走向突破道德的底线,不得不佩服做作者运用这样形喜实悲的手法让一个本来善良的老校长走向人性毁灭的边缘,更加突出那个年代的悲情色彩。

人物 2 赵一曼,不知道为什么他给我的感觉很像白鹿原里面的田小娥,这世上并没有谁是生而淫荡的,电影中并没有交代一曼在城里经历了什么,或许是一些不堪的经历导致他成为了这样一个随便的女人,但是不得不承认她有她的性感,曼妙身躯笑容中的不羁,性格里的豪放,旗袍下摇曳的曲线对男人来说像是致命的毒药,吸引且危险,他跟着裴老师,铜匠都是出于身体的欲望没有太多的情感,铜匠跟他上床都为接下来的悲剧埋下了结尾,对于这样的女人我讨厌不起来或许说她是哪个时代的牺牲品更加贴切,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哪个山里的破旧小学里,她永远的放浪且禁锢的存在着了。

人物 3 周铁男 他善良且勇敢,本来是一个善恶分明嫉恶如仇的阳光男孩,可是在特派员手下的手枪的惊吓中,变得懦弱胆小,本来他跟孙佳应该有段美好青涩的爱情故事,但是在这许多人的破坏下流产了,在一曼差一点被强奸的的情节中,他在一旁拿起砖头又放下的动作,然后像个老鼠一样的瑟缩在一旁的时候,仿佛预示着他作为人的最后一点尊严被放下了,到最后他完全转变为特派员的一条狗腿子,这是在特殊时期把这样善良的人变得麻木不仁,人变鬼,一个社会悲剧的缩影。

人物 4 裴老师最开始是心中有爱的,在一曼剥算皮的情节中,他说我喜欢她,相信她本来就不是那样的女人,或许一曼是有被触动的,但是有些命运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改变的,到后来看见一曼和铜匠上床的时候彻底磨灭他的人性,浇灭对生活的热情,成为一个披着人皮的禽兽,裴老师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没有原则没有信仰的人,现实生活中或许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一车悲剧。

人物 5 孙佳代表着希望,她有点像雷雨中的周冲的角色,他天真,正直,博学多才,是校长很珍惜的孩子,整部电影在她被迫保护父亲要嫁给铁匠的时候是最让人揪心的地方

很庆幸最后他走了去了延安,就像希望正义的火种再多黑暗都是雾霾都是掩盖不住的。

人物 6 铜匠是一个让人既恨且同情的角色,本来他是不用被卷入到这样的一场闹剧中的,他本来过着自己安逸的小日子,不过由于被所谓的一帮只是份子为利益,一步步带入人性的深渊,也许他在跟一曼发生关系以后是真的爱过,从他媳妇破头烂齿的要打一曼中看出他的反抗是想保护爱的人的,悲剧就悲剧在这样的一个老实人,在一连串的刺激下变得麻木不仁,他在特派员面前出现就是要报复这几个人,让校长剪掉一曼的头发,得到变态畸形的快感,他不知道的是这也成为压倒爱美的一曼精神的最后的一根稻草,她疯了。。。,这或许就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剧。

人物 7 特派员 他是一个利益熏心的伪教育家,满嘴我尊重文化人的脾气,什么英国留学,狗屁不通,满脑子都是钱,在利益的驱使下他荒唐的计划了驴得水老师的葬礼,一个这样的人掌握权力,谈何教育,真是莫大的讽刺。

人物 8 美国慈善家,真的佩服他的心脏够强大,在经历了高原反应,这帮人的算计,还有驴老师死而复生的刺激下,还能健健康康的活着,真是不容易,本来是一片善心结果都喂了狗了,典型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代表,这世上唯有金钱,地位这些才能诱使本性善良的人,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吧。

人物 9 驴得水 最有意思的是,串联整个片子的一个角色竟然是一头驴真是莫大的讽刺,这也是开心麻花的黑色幽默的精华所在,同时这头驴死的最冤枉,任劳任怨的给他们干活,骗取工资,最后还是不免被吃掉的下场,心疼得水一分钟••••••

以上是笔者不成熟的人物分析和感触,这也是最近看的为数不多的好电影,整体属于黑色幽默的风格,手法是开心麻花擅长的讽刺,笑中带累,情节紧凑,片中大量的远景,全景镜头适时出现可抖包袱,可交代情节,看的出来作者拍摄手法的老辣,总的来说算一部质量上乘的文艺佳片。

驴得水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5

看完电影,就和朋友喋喋不休的讨论这部电影。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小成本,不那么知名的演员。简单的道具。并没有预习和此电影有关的任何内容。从来没有看过话剧的我也能看出来浓浓的话剧味道。我不懂电影,谈不来拍摄手法的好与坏。至少作为一个基本的人,那就只谈几分人心。

突然闯到哥们房间,看到的这么一部电影。很幸运,我是从开始几分钟看的。《驴得水》,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抱着轻喜剧的心态看的,看完才知道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看着看着就拔不出来了。这电影好的有点意外。以下部分剧透嫌疑,虽然我已经很努力不剧透了。

开始拉手打气的时候,以为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至少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后来才知道每个人都有所求。

校长的初衷是好的,求的是人人都能受教育。甚至为此做大事不拘小节。后来就变成了做大事不择手段。坑蒙拐骗什么都用了。用了个假老师骗教育部的经费。错误的开始只能得到错误的答案,把一群不良青年带这个穷山恶水鸟不拉屎的破地方,一开始就走偏了。有教无类,驴这种牲口不归你这一类。

铁男来到这里,从每天缠着佳佳的表现来看,怎么也不像为了教育下一代来的。这个高大生猛的东北汉子,在子弹擦过脸的时候跪下了,死亡的恐惧让他屈服了。

软男,很明显是冲着张一曼来的。在张一曼睡了铜匠之后梦想破灭了。那个心是拔凉拔凉的。大夏天穿了貂皮大衣也暖不起来。软男骂人那叫一个难听,你有辱的不是斯文,你根本就是一肚子大粪。

张一曼,无疑是全片最大的亮点。歌唱的实在太美了。要是去了大上海就没周旋什么事儿了。但是我不去,抛下名利,姐来这洗碗水都没有的破土沟追求的是自由。扔把蒜皮儿都美的下雪一样。我好不容易来到这么个没人管我的地方,你就让我浪着吧。注意时代背景,到处都在打仗。我原以为,在这战火都波及不到的地方才有莎士比亚。

有人跟我讲仁义道德我不是不懂,会有人像那个一肚子大粪的人一样从道德的角度去批判张一曼放荡。可电影拍的就是无论如何让我对张一曼恨不起来。缺点人人有,当一人身上闪光的地方比毛病大太多,我们何必揪着不放。何况人家这些毛病并不碍着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美的东西是人人向往的,即便流氓也对漂亮的姑娘更感兴趣。或许这就是更多人并不恨张一曼的原因。年轻一些的时候我也会翻翻别人的观点,觉得这个对,那个也对。大家都对我就迷茫了。或许是后来疲于听从才会觉得,世上没有非黑即白的因果,善恶只是个相对词,对错也是,有时候遵从自己心意的于自己才是最对的。有人爱就一定有人恨,反过来有人恨的就一定会有人爱。我就是喜欢这个浪里格浪的张一曼你弄死我?另外,可能我们多数人都跑偏了,作者讨论的要是道德伦理之外的东西呢?还有一种伟大的东西叫——自由。自由不同等于放荡,放荡只是张一曼自由的表达形式。不是非得有个中心思想才能成文章,也不是非得有个道德教化才叫电影。有些故事只是讲了一个故事,管他对错好看就成。

张一曼追求的最简单,付出的代价也最大,可换回来的只有屈辱。这是个浪漫的人,在人人自私自利的现实与她憧憬中的浪漫互相冲突的时候,她选择躲在自己的世界——她疯了。是的,可怜已经躲到这破地方来了,还躲不掉,那就只能躲在自己心里了。哥们儿说有些人活在书里。张一曼活在诗里。

世上没有很多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人今天与你擦肩而过。已经疯了的张一曼自杀了,这个世界容不下我一个小小的女子,我什么都不跟你们抢,不抢你们的钱,不抢你们的名,不抢你们的有教无类,我只是想要自由你们都不让。

佳佳,这是个纯真的人。我就是想养一头驴。驴对佳佳的意义恐怕不是用来驮水那么简单。虽然个头大了点,可这是小女孩养的小动物,小伙伴儿。大光头,你吃了我的宠物。

大光头,带来的是恶,凶恶的恶。老子有枪,不服就打你。

铜匠,这个丑陋的家伙。觉得自己被欺骗,利用,可怜吗?不!铜匠不是可怜,是可恨!因为他的可怜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源自他自己。细想所有人都在合伙骗上级的钱,并没有人去骗“他”。他的那点可怜是不开化的愚昧,因为他连被被骗的价值都没有。所谓利用也不过是他自己甘愿拜倒石榴裙下,却人五人六的怪别人。最可恨张一曼对他破口大骂的时候看不出来是为了他好。

装死没问题,听到去美国就诈尸了。他的诈尸是不顾别人死活的。或许你会说从求生的角度他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注意区别的是,求生的本能是人人与生俱来的,谁都会!能活着有谁愿意死?他的求活是不顾别人死活的。人之所以区别于牲口,就是有高尚和卑劣之分。他的求活——卑劣。他在我心里就是牲口。只有牲口才会连花带叶不管多美都嚼了。为了出气,铜匠把美丽的头发剪碎了给人看,连牲口都不如。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美国的老头善意关注中国教育。可在这黑白混肴的世界,连唯一的善都看不懂了。我很想帮助你们,可我完全搞不懂你们到底在搞什么。

校长的假,光头的恶,铜匠的丑。张一曼的美,佳佳的真,美国老头那无奈的善。彩色的球顺着山坡滚下,抛下去的,是五颜六色的人心。

    相关文章

    168845